此遺蹟相是Frey and Pemberton(1987)在研究了美國喬治亞州和佛羅里達州東北部更新世海陸過渡相沉積中生物遺蹟,並參考了Curran(1984)、D'Alessandro and lannone(1982)分別對巴哈馬和義大利一些更新世碳酸鹽岩沉積出現的遺蹟組合的研究之後提出,用來代表海陸過渡環境或海岸帶受海、陸雙重條件控制較明顯的一種生物遺蹟群落。它向下(海方)往往變為Skolithos遺蹟相,向上(陸方)則逐漸過渡為非海相遺蹟組合,如Scoyenia遺蹟相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psilonichnus遺蹟相
- 外文名:psilonichnus ruins
- 創始:Frey and Pemberton
- 起源:更新世海陸過渡相沉積中生物遺蹟
- 描述:海陸過渡環境或海岸帶受海陸控制
- 典型:Scoyenia遺蹟相
簡介,生物組成,分布及特徵,
簡介
此遺蹟相是Frey and Pemberton(1987)在研究了美國喬治亞州和佛羅里達州東北部更新世海陸過渡相沉積中生物遺蹟,並參考了Curran(1984)、D'Alessandro and lannone(1982)分別對巴哈馬和義大利一些更新世碳酸鹽岩沉積出現的遺蹟組合的研究之後提出,用來代表海陸過渡環境或海岸帶受海、陸雙重條件控制較明顯的一種生物遺蹟群落。它向下(海方)往往變為Skolithos遺蹟相,向上(陸方)則逐漸過渡為非海相遺蹟組合,如Scoyenia遺蹟相等。
生物組成
組成該遺蹟相的主要遺蹟化石Psitonichnus(螃蟹跡)是一種垂直、柱狀且無襯壁的居住潛穴,內跡保存,形態變化大,有J形、Y形或不規則U形等,有時可見1~2個叉枝穴,叉枝穴道與主穴道直徑不一定等同。這類遺蹟的造跡生物主要是兩棲類的螃蟹或其他生態習性類似的動物。
組成這一遺蹟相的其他生物遺蹟,還有由昆蟲、蜘蛛和四足類動物等生物建造的層內小型垂直潛穴和水平潛穴系統,以及由另一些昆蟲、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在底層面上留下的足跡、足轍跡、拖跡和爬行跡等,至還有植物根跡。
分布及特徵
該遺蹟相常見於前濱最上部、海灘濱後、沙丘、沖溢扇和潮上坪等沉積環境。生物活動的底層為砂、泥軟底。在這些中、低能的海岸帶地區,主要受海洋和風的營力作用。對海灘的後濱環境來說,在漲潮和風暴潮期間,以海洋作用為主,而對潮上坪和障壁後的沖溢扇來說,海洋作用只有在風暴涌浪期間才占主導地位。相反,在沙丘和小潮期間的濱後環境以及非風暴期間的沖溢扇和潮上坪環境則主要受風力作用影響。由於環境條件複雜,因此能忍受這種環境條件壓力的無脊椎生物是很少的,在海洋或半海洋生物種類中,唯兩棲類蟹能成功地適應這種海岸帶環境。因此,由兩棲類蟹營造的遺蹟也就成為上述各遺蹟群落的重要組成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