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ort

Q-分類技術(Q-Sort Technique)一種以人為分析單元、著重分析“人際關係”的方法。可用它對個體進行描述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它被用於一個人的理想自我與自我描述的比較,自我覺知與他人覺知的比較,也可用於分析許多人對某人、某事描述的內部相關。它可用來把一組個體分成或多或少同質的亞類或亞組,當用於處理意見和信念的資料時,Q-分類有益於確定志趣相投的個體的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q-sort
  • 外文名:Q-Sort Technique
  • 別稱:分析單元、著重分析“人際關係”的方法
  • 使用方法:有不一定的值和頻數
使用方法,形式,作用,局限性,

使用方法

使用Q-分類方法時,給被試一套陳述語句或帶有修飾語的形容詞和動詞的卡片,給以一定的指導語,讓被試把這些卡片按照“最符合”到“最不符合”或“最贊成”到“最不贊成”的順序分成幾類,項目可來自一個標準表,但更經常的是按照個體情況或研究目的而特別設計的。為了確保評價的標準分布,採用“強迫常態分配”的方式,要求被試在每一類里放置特定數目的卡片,這樣一個分布適用於任何以常態分布表為參照的項目樣本。
Q-分類通常選用的項目數在60~120之間,經常使用100次,使結果既有一定的可靠性,又不使分析過於繁複。分類按照不同程度,通常分成為11類、9類、7類和5類。例如,A。H。希爾頓在1958年用一套50張的卡片,把它們分成9個類別,具有不一定的值和頻數。
值 9 8 7 6 5 4 3 2 1
頻數 2 3 6 9 10 9 6 3 2
由不同的分類得到的變數可由傳統的皮爾統的皮爾遜公式計算它們之間的相關,這樣即求出“人際相關”,用以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某兩人相關係數較高,說明這兩人以十分相似的方法分類,他們在某一點上非常相似。這樣通過一個相矩陣,可對某一群體的被試進行歸類,然後依照項目,分析這些類別的人的具體特徵。

形式

Q-分類技術有幾種形式,主要有結構性Q-分類和非結構性Q-分類兩種。非結構性分類較為簡單,它是對一組同質項目按不同程度而作出的分類。它的分類項目從一項目總體中隨便機選取,經過預選、修訂,形成分類資料。結構性分類是以費歇爾的實驗設計與方差分析原則為基礎,針對某一理論或假設的變數設計一套項目。例如,有關兒童發展的研究中,可以設計分別反映“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方面內容的項目。可見,結構化是把一個理論構想結構化。結構性分類技術又有單向和雙向分類兩種。單向結構性分類以一種變數為分類基礎,而雙向結構性分類同時進行兩個維度的分類,適合於較複雜的理論構想。
Q-分類技術是在1953年分別由G。H。湯姆生和W。斯蒂夫森提出的。斯蒂夫森在他的《行為研究》一書中指出了該方法的方法論、理論基礎和早期的一些研究。Q-分類技術的早期歷史正好與多因素分析的早期發展相一致,不久就有了因素分析的三種類別:R-技術,以測驗作為變數,運用測量之間的相關信息進行研究分析,計算測驗所包含的變數之間的關係;Q-技術,以人作為變數,把人分成幾種類群,從而分析不同類型的人員;以及P-技術,即以情境作為變數。似乎只有R-技術取得了一些重要結果。如果對聚集Q變數的Q-因素分析也給以同樣的重視,結果可能會更顯著些。Q-分類技術常用於小樣本或少數被試的研究,在人格研究等方面有一些有價值的結果。

作用

Q-分類技術常用於對個體人格特徵、自我概念的研究中,常要求被試把相同的一套項目按不同的框架或參照重新分類。例如,個體可以把項目按照它們對自己或他的父母、他的妻子的情況分類;同樣地,個體也可把這些項目按照工作、家庭或社會情境分類。在自我概念的研究中,可按照被試事實上如何(真實自我)或他認為別人如何看待他(社會自我)及他願意自己如何(理想自我)進行分類。為了觀察變化,Q-分類可以心理治療的不同階段連續使用。這在奉行“來訪者為中心”的治療家那裡常被採用。比如,羅傑斯就認為,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差別可顯示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水平。隨著治療的深入,個體對自我更為認同,也與個體的理想自我概念更為接近。
Q-分類也廣泛地用於觀察者評價中。J。布洛克在《人格評價和精神病研究中的Q-分類方法》中描述了一套加利福尼亞Q-分類。它為有職業訓練的熟練的觀察者提供了一套評價人格特徵的標準語言。這一Q-分類有100個陳述語句,它要求分類為九點強迫分布。對1~9類分別給以下列頻數:5,8,12,16,18,12,8,5。陳述語句按照它們對於個體的顯著性(即對個體而言,它們在描述個體獨特性和基本特徵上的重要性)分類。這樣保留了Q-分類的典型框架,個體並可與外在的常模標準相比較。這種統一的Q-分類的使用加強了交流並確保從不同觀察者那裡得到的資料的可比性。標準Q-分類也可用於其他一些研究或臨床實踐。有了它,評價不僅可從對個體的觀察得到,還可從個體歷史、面談或投射測驗得到。在投射測驗的有效性研究中,Q-分類被用來得到不同觀察者對標準和測驗的評價。因為兩套評價都以相同的術語來描述,可對它們進行直接的比較。
希洛克還把Q-分類用於追蹤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用的結果。
Q-分類技術靈活簡便,與理論密切結合,有較強的邏輯性和實用性。Q-分類技術蒐集的資料可用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多種方法進行整理和分析,使其在操作上更為衫。它特別適宜於探索性的研究,可用來提出和發現新的思想和假設。

局限性

Q-分類技術的局限性主要有:首先是人員的取樣代表性不足,它作出的有關人員類型分類的普遍性往往不高。其次,Q-分類限制了被試的自由反應,得到的不是常規的資料,並有可能漏掉一些重要信息。如在自我概念研究中,被試告訴我們的是他認為自己哪些是長處,哪些是弱點,而不是與其他人或一些外在常模相比他有多好。再次,Q-分類的項目只能近似地達到而不能完全滿足某些統計處理方法的假設,這影響了其結果的準確性。另外,被試的心理防禦、情緒、智力狀態對其結果也有一定影響,可能帶來一些偏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