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樂團曲風主要以迷幻搖滾為主,然而他們還融入了電子音樂,從 Trance 到 krautrock 及氛圍音樂,原因是由於 Steven Wilson 和 Richard Barbieri 對於70年代初期由橘夢樂園(Tangerine Dream)、Neu! 和 Can 等樂團為代表的 Kosmische Musik 的熱愛[1]。 從發行2000年的《Lightbulb Sun》後,樂團開始轉變音樂風格,吉他在一些歌曲中變得較為接近重金屬。他們最新的一張錄音室專輯,發行於2007年4月的《空虛星球的驚懼》,其中包含了幾首到目前為止樂團最重的歌曲。最新的 EP《Nil Recurring》同樣也朝著這音樂方向,另外還加入了更多的工業元素。
為了現場表演,樂團使用了銀幕去展示每首歌不同的影像。這項視覺元素第一次出現是在《In Absentia》巡迴演唱會上,此時樂團開始與丹麥攝影師和電影導演 Lasse Hoile 合作,他的工作是為樂團創作出一個獨特的形象。
儘管他們在歐洲和美國分別與 Roadrunner Records 和 Atlantic Records 簽約,樂團依然擁有專屬的唱片廠牌 Transmission,用來發行一些獨立作品和專輯的特別限定版。樂團在 Burning Shed 有官方線上商店,官方網路批發則為 Peaceville Records 和 Kscope(同屬於 Snapper Music)。
1.2 《On the Sunday of Life...》與《Up the Downstair》(1991-1994)
1.3 《The Sky Moves Sideways》與《Signify》(1995-1997)
1.4 《Stupid Dream》與《Lightbulb Sun》(1998-2001)
1.5 《缺席》(2002-2004)
1.6 《Deadwing》與《Arriving Somewhere》DVD(2004-2006)
1.7 《空虛星球的驚懼》(2007-現今)
2 音樂風格
2.1 影響
2.2 特色
2.3 音樂類型
3 樂團成員
3.1 現任團員
3.2 前任團員
3.3 巡迴樂手
3.4 客座樂手
4 音樂作品
4.1 Demo
4.2 錄音室專輯
5 注釋
6 外部連結
歷史
起源(1987-1990)
樂團開始於1987年,由於 Steven Wilson 和 Malcolm Stocks 間的玩笑話而成立。在受到了一些像是平克·佛洛伊德等70年代的迷幻樂團的啟發後,他們兩人決定組成虛構的著名搖滾樂團,名叫刺蝟上樹樂團。Wilson 創作了數小時的音樂作為樂團存在的證據。他們兩個也杜撰了像是樂團成員、專輯名稱和背景故事等細節。背景故事包括像是在70年代的搖滾音樂季上認識團員、多次進出監獄等事件。Steven Wilson 表示:“這是當‘他’有足夠的錢去買一間專屬的錄音室之後,所會去作的事。”[2]
雖然刺蝟上樹樂團的開始只是個笑話,而且 Wilson 也正專注於他另一個計畫:No-Man。Wilson 以刺蝟上樹樂團的名義創作了一卷長達80分鐘的錄音帶,名為《Tarquin's Seaweed Farm》[3]。持續展現他玩笑話的精神,Wilson 加入了8頁的資訊包含虛構的團員像是 Sir Tarquin Underspoon 和 Timothy Tadpole-Jones[4]。
Wilson 將《Tarquin's Seaweed Farm》送給幾位他認為可能會對這張專輯感興趣的人。英國地下音樂雜誌《Freakbeat》在收到錄音帶時正在籌組他們獨自的唱片公司。雖然這張並未獲得樂評高度讚賞,但他們依然被邀請參與一張合輯,內容收錄逐漸嶄露頭角的地下迷幻樂團的歌曲。這張合輯製作過程非常緩慢,到完成時共花費了18個月。在這段期間,樂團持續的創作,在1990年他 們發行了《Love, Death & Mussolini》,以及9首當時未發行的歌曲,作為接下來第二張專輯的試聽。這張 EP 只發行了十張,成為非常稀少的作品。之後,隔年 Wilson 完成了《The Nostalgia Factory》。這張專輯吸引了許多新的樂迷。
《On the Sunday of Life...》,《Up the Downstair》(1991-1994)
新成立的唱片公司 Delerium Records 同意重新發行《Tarquin's Seaweed Farm》和《The Nostalgia Factory》。合輯也如原訂計畫發行,名為《A Psychedelic Psauna》,收錄他們的歌曲《Linton Samuel Dawson》。
樂團之後很快地與 Delerium 簽約,成為該公司旗下最早的歌手之一。他們一開始被要求發行一張包含兩卷錄音帶的雙專輯,但在 Wilson 考慮下決定將兩卷錄音帶濃縮在單一專輯裡,之後在1991年中旬發行,專輯名稱為《On the Sunday of Life... 》。而在這兩卷錄音帶中,沒被專輯收錄的其他歌曲則收錄在限量版專輯《Yellow Hedgerow Dreamscape》中。
1992年年初,《On the Sunday of Life... 》發行只有1000份,包含豪華唱片套的版本。專輯一開始就銷售一空,但在民眾及媒體的壓力下,確定專輯將會重製發行 CD 版。本張專輯收錄了在之後的演唱會成為經典的安可曲《Radioactive Toy》。2000年,《On the Sunday of Life... 》已累計銷售超過20,000張[3]。
在樂團逐漸打開知名度的時候,Wilson 的另一個樂團 No-Man(一個與 Tim Bowness 長期奮鬥的樂團)也獲得了英國媒體的讚賞(他們的歌曲成為《Melody Maker》和《Sounds》雜誌的每周單曲),因此讓 No-Man 與 One Little Indian Records 簽約,而他們的唱片在英國與美國分別交由 Hit & Run 及 Epic 440/Sony 發行。No-Man 的成功讓 Wilson 辭去原來的固定工作,並將他的時間全部投入在音樂之中。
Wilson 逐漸將樂團目標從原本的音樂,轉向更新、更當代的音樂。這項新目標讓樂團作出了長達30分鐘的單曲《Voyage 34》。於1992年推出的這張單曲融合了早期樂團如 The Orb 和 Future Sound of London 的氛圍音樂。單曲的特色為被稱為“liquid rock”的吉他獨奏以及對於60年代LSD 宣傳專輯的敘述。這首歌因為太長而無法在廣播中播放,但在90年代的地下音樂界贏得了不錯的評價,進入英國獨立單曲榜前20名。
《Voyage 34》原本是要收錄在原設定為雙CD專輯的《Up the Downstair》中。然而在決定精簡專輯而不收錄這首歌后,於是成為單曲而發行。
《Up the Downstair》推出後,《Melody Maker》雜誌描述這張專輯為“一張迷幻的傑作…年度最佳專輯之一。”[5] 這張專輯依然融合了舞曲與搖滾,並且有未來會成為樂團成員的 Richard Barbieri(前80年代藝術搖滾樂團 Japan 樂手)和 Colin Edwin 的客串演奏。
隨著樂團不斷的運作,現場表演的問題已經不能被忽視。因此,在1993年12月,樂團的現場表演陣容為 Steven 擔任主唱及吉他手,Colin Edwin 擔任貝斯手,Chris Maitland 擔任鼓手以及 Richard Barbieri 擔任鍵盤手[6]。
樂團的三位新成員在先前曾與 Steven 在不同的企畫中合作(Richard Barbieri 和 Chris Maitland 是先前 No-Man 的巡迴樂手之一),都是優秀的音樂人且支持樂團的音樂及走向。新陣容立刻起了化學變化,並表現在1997年發行的《Spiral Circus》中,這張專輯收錄了最初三場表演的錄音,包括在 BBC Radio 1 的演出。
於1995年發行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The Sky Moves Sideways》成為一張成功的專輯,樂團也被讚揚為90年代的平克·佛洛伊德。之後 Wilson 對於這件事感到感慨:“我沒有辦法。的確,在《The Sky Moves Sideways》的製作過程中,我感到十分滿意,在某一程度上,平克·佛洛伊德的歌迷聽我們音樂是因為平克·佛洛伊德不在製作專輯了。因此,我感到遺憾。”[2] 無論如何,這張專輯吸引了眾多新的樂迷。
《The Sky Moves Sideways》在旋律上有著遼闊的音景以及氛圍搖滾的實驗,但表現出了樂團在音樂上的過渡期。跟以往不同的是,Wilson 試著去塞滿整張專輯。這張專輯仍舊進入了《NME》、《Melody Maker》和《Music Week》等雜誌的排行榜[3]。1995年秋天,這張專輯與 EP《Moonloop》成為樂團首次在美國發行的作品,並在大西洋兩岸都獲得媒體讚賞。同年樂團也在英國、荷蘭、義大利和希臘等地展開多場演唱會。
因為對於這張半樂團半 solo 性質的《The Sky Moves Sideways》專輯感到不滿意,他們決定開始錄製以整個樂團為主的專輯,Wilson 承認他一直“喜愛搖滾樂團的概念”因為“樂團有種魅力、吸引力、浪漫,是 solo 計畫所沒有的。”[1]
在真正屬於刺蝟上樹樂團的單曲《Waiting》發行後,登上英國獨立榜及 National chart,並在全歐洲的電台中播放。《Signify》在1996年9月發行。專輯中加入了純演奏歌曲及歌曲導向的曲子,融合了搖滾和先鋒音樂,雖然吸收了不同元素,但仍提供融合夢幻旋律及憂鬱情緒的音樂。樂手被要求寫出一些歌曲,最知名的是《Intermediate Jesus》,歌中有一段即興演奏(部分收錄在1998年年底的限定版雙黑膠唱片專輯《Metanoia》)[7]。
專輯發行後引起了歐洲許多的主流媒體的興趣,刺蝟上樹樂團成為在獨立音樂界中受到高度期待的一股力量。
1997年Steven Wilson在劍橋的Strawberry Fair
Wilson:“對我來說,像是《Every Home Is Wired》和《Dark Matter》的歌曲完全超越了歌曲類型或是類似的曲風。我認為我們是在作一種原創且屬於90年代的音樂,但它的根源還是來自前衛音樂。”[8]
同時樂迷不斷的增加,特別在義大利,由於流行電台的播放使得刺蝟上樹樂團受到當地年輕人的喜愛。
1997年,樂團知名度不斷上升。同年三月,他們前往羅馬舉辦連續三天晚上,超過5,000名聽眾的表演。這三場表演全都收錄在1997年的現場專輯《Coma Divine - Recorded Live in Rome》。這張專輯是在 Delerium Records 旗下的最後一張作品,因為唱片公司無法繼續提供樂團擴展全球市場所需的資源[9]。
1997年,前海獅樂團主唱 Fish 邀請 Wilson 在他的新專輯中合作。之後,兩人共同創作,並由 Wilson 擔任製作人的《Sunsets on Empire》專輯在當時被譽為是Fish最傑出的專輯。有趣的是,兩年後,海獅樂團也邀請 Wilson 擔任他們新專輯《marillion com》中部分歌曲的混音工作。對於 Wilson 來說,與青少年時期所喜愛的樂團合作,讓他美夢成真[9]。
1997年下旬,樂團的前三張專輯重新錄製並發行。《Signify》在美國由邁爾斯·柯普蘭的 Ark 21 Records 發行。
《Stupid Dream》與《Lightbulb Sun》(1998-2001)
1998年,Steven、Richard、Colin 和 Chris 花了整年的時間錄製他們的第五張專輯,反映出樂團逐漸走向以歌曲為導向的方向。Wilson 承認自己是“將創作視為一種藝術形式,而不是發展音景(soundscape development)”,並表示他受到海灘男孩合唱團的《Pet Sounds》、陶德·朗葛蘭、寇斯比、史提爾斯、納許與尼爾揚,以及“其他有傑出合唱的歌曲”。他在錄製當時表示他“對於寫些帶有實驗交響性質的流行歌曲有點興趣”。[2]
在錄音的時候,樂團並沒有唱片契約,但之後他們與 Snapper Music/K-Scope 簽約並在1999年3月發行專輯《Stupid Dream》。專輯發行後,樂團也舉辦了漫長的巡迴演唱,包括英國、義大利、希臘、荷蘭、比利時、瑞士、德國、法國、波蘭和美國。專輯中的三張單曲《Piano Lessons》、《Stranger by the Minute》和《Pure Narcotic》都打進美國及歐洲的主流榜,在英國獨立音樂榜獲得佳績,以及在電台中播放。另外,Snapper 發行一張只收錄專輯開頭曲《Even Less》的錄音帶,專輯封套是簡單的白色,並在上面用墨水寫上“這是誰?”,封面右上角有個“1”而且沒有唱片編號。這卷錄音帶只送給唱片行及廣播電台[10]。雖然最初這張專輯讓舊歌迷不確定是否偏離了他們的音樂,但之後為樂團帶來了許多新歌迷,並成為當時樂團最暢銷且受到高度讚賞的專輯。
在 XTC 的 Dave Gregory 擔任弦樂編排後,《Lightbulb Sun》在歌曲創作、音景與《Stupid Dream》的搖滾能量所建立的基礎上,發展出更為強烈且具整體性,樂團極有自信的音樂。專輯在2000年5月發行,在4月發行了先行單曲《Four Chords That Made a Million》。之後在倫敦 Scala 俱樂部表演的門票銷售一空,揭開接下來英國短期巡迴的序幕。同年還參加了歐洲的音樂季,並成為夢劇場的暖場樂團[11]。
樂團的巡迴演唱從2000年年底到2001年年初。專輯《Lightbulb Sun》的雙CD特別版在以色列和德國發行。五月,收錄EP歌曲及其他未收錄在之前兩張專輯歌曲的合輯《Recordings》發行,並作為在 Snapper/K-Scope 旗下最後的作品。 2001年6月,樂團展開短期的美國巡迴演唱,以在紐約 Bottom Line 銷售一空的表演作為結束。之後不久樂團宣布與國際廠牌 Lava Records / Atlantic Records 簽約。
缺席》(2002-2004)
2002年2月,待了八年的鼓手 Chris Maitland 離開樂團,這是他們第一次的成員變動。之後新任鼓手,也是他們的長期友人 Gavin Harrison 加入樂團。同年3月,收錄樂團早期歌曲,以懷舊為主的box set《Stars Die: The Delerium Years 1991-1997》發行。此時樂團開始錄製他們登上主流後的第一張專輯。
專輯的錄音工作在倫敦和紐約的“Avatar Studios”進行[12] ,富有經驗的錄音工程師 Paul Northfield 和擔任弦樂編寫的 Dave Gregory 依舊在專輯中扮演重要角色。5月,Tim Palmer 在洛杉磯完成新專輯的混音工作。
眾所期盼的專輯《缺席》在2002年9月由 Lava Records 發行(歐洲於2003年1月發行)。專輯在全球贏得高度評價,並成為樂團最暢銷的專輯,發行第一年銷售超過100,000張,打進歐洲多國的排行榜中。他們同樣發行了專輯的5.1聲道環繞音效版本,由知名的葛萊美獎得主 Elliot Scheiner 擔任混音工作,之後也獲得2004年在洛杉磯舉行的“Surround Sound Music awards”的“最佳5.1聲道混音”[13]。
為了宣傳專輯,樂團在歐洲與北美舉辦4次巡迴演唱,其中一次是與瑞典金屬樂團殘月魔都一起演出。在巡迴過程民樂團還增加了一名巡迴樂手 John Wesley,擔任主唱及吉他手。在巡迴表演中,電影導演及攝影師 Lasse Hoile 的加入讓樂團的視覺元素提升至新的境界,他為樂團的音樂創作了一個黑暗且超現實的音畫對位。2003年11月30日,樂團回到家鄉的 London Astoria 舉辦演唱會,作為漫長的《缺席》專輯宣傳的句點[14]。
2003年,他們成立了專屬的唱片公司 Transmission 與在 Burning Shed 網站的網路商店。這廠牌的第一張作品是收錄在華盛頓特區的 XM Satellite Radio 播放的現場演奏,接著的作品是在2004年發行,收錄2001年在波蘭廣播電台現場演奏的現場專輯。樂團計畫利用這廠牌發行現場及獨家的錄音作品。
2003年開始,樂團將早期的專輯重新錄製成雙CD形式發行,這些作品包括《Up the Downstair》、《The Sky Moves Sideways》以及《Signify》;《Stupid Dream》與《Lightbulb Sun》則是以新立體聲混音並加上5.1聲道混音版本的DVD-A。
《Deadwing》,《Arriving Somewhere》DVD(2004-2006)
2004年上半,樂團正在錄製他們的新專輯,在 Lava/Atlantic 旗下的第二張專輯《Deadwing》。專輯的靈感來自於 Steven 與他的好友,電影導演 Mike Bennion 所寫的劇本。2004年11月,專輯完成,且樂團的全球總銷量達到了50萬張,對於新專輯的期望也達到最高點。在媒體報導不斷增加、口耳相傳及歌迷的力量下,樂團在全球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Lazarus》的桌布,出現在樂團網站及《Deadwing》的DVD-A版本
2005年春天,《Deadwing》在歐洲和美國發行立體聲和5.1聲道環繞兩種版本的專輯,之後在美國推出《Shallow》,在歐洲推出《Lazarus》 兩首單曲。因為克里遜王樂團的 Adrian Belew 和殘月魔都的 Mikael Åkerfeldt 在專輯中客串,使得專輯獲得商業上的成功,《Shallow》進入告示牌熱門主流搖滾單曲榜第26名[15]。《Lazarus》進入德國百大單曲榜的第91名[16]。專輯的巡迴演唱在三月底從英國開始,並持續一整年。單曲《Shallow》之後被收錄在電影《血盟兄弟》原聲帶之中[17]。
這張專輯於發行同年贏得了“Surround Music Awards”的“Best Made-For-Surround Title”[18],在2005年的“Sound & Vision”雜誌中被評選為年度亞軍唱片。該雜誌是美國在家電及娛樂領域中最為知名的雜誌。該年度的冠軍專輯為白線條樂團的《Get Behind Me Satan》[19]。
這些觀念受到了布列特·伊斯頓·艾利斯的小說《Lunar Park》的啟發[30]。 Wilson 解釋專輯標題是來自人民公敵(Public Enemy)的《懼黑》專輯,兩張專輯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人民公敵的專輯發行時,青少年的種族問題成為當時重要的議題。“在21世紀,取代種族問題,成為最需要關心的青少年問題是極端無聊,一種X世代的情況,這是茫然的一代。”[31] 在專輯中,樂團與匆促樂團的 Alex Lifeson 和克里遜王樂團的 Robert Fripp 合作。
新 EP《Nil Recurring》在2007年9月17日發行,收錄四首未在《空虛星球的驚懼》發表的歌曲,也包含了與 Robert Fripp 的合作作品。2007年10月3日,樂團巡迴來到了第二站,宣傳新 EP。《Nil Recurring》進入英國獨立榜第8名[32]。EP 之後在2008年2月18日由 Peaceville Records 重新發行[33]。
2007年11月5日,《空虛星球的驚懼》贏得《Classic Rock》雜誌的“年度專輯”[34]。2007年12月,獲得葛萊美獎“最佳環繞音效專輯”提名,但最後由披頭四樂團的《Love》專輯獲獎[35]。2008年1月,獲得 Dutch Progressive Rock Page 的讀者票選為“2007年最佳專輯”[36]。《空虛星球的驚懼》的黑膠唱片版本包含了《Nil Recurring》的歌曲。
2008年2月18日,樂團發行了現場專輯《We Lost The Skyline》,內容為2007年10月4日,於佛羅里達奧蘭多的 Park Avenue CDs 唱片行的表演[37]。專輯標題與《The Sky Moves Sideways (Phase One)》的歌詞有關,這首歌也是這張現場專輯的開頭曲。專輯的黑膠唱片版本在2008年3月21日發行[38]。
根據樂團的經理人 Andy Leff,他們計畫在2008年9月發行一張現場專輯[39]。Wilson 表示專輯將由 Roadrunner Records 發行[40]。他們也在網站上宣布將在十月舉行短期的歐洲巡迴演唱,並會錄製他們的第二張現場 DVD。影片內容將是10月15日和16日在荷蘭蒂爾堡的演唱會[41]。在這次巡迴中他們將首度前往葡萄牙。
音樂風格
影響
在青少年時期,Wilson 是英國重金屬新浪潮(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的歌迷。從這時開始,他在音樂上的興趣不斷地循環。當他接觸到了70年代音樂和前衛搖滾,他的興趣就從金屬樂轉變為實驗音樂。之後(2000年之後)當他接觸到了 Gojira、The Dillinger Escape Plan、大隻佬樂團、Neurosis 和 Meshuggah 等樂團後,恢復他對於金屬的信念。Wilson 說:“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不知道這些富有創意的音樂人跑去哪了…”“之後我終於找到了他們,他們正投入在實驗金屬中。”之後他連續製作了三張瑞典前衛死亡金屬樂團殘月魔都的專輯,這也深深的影響了他之後的創作[42]。 這項轉變解釋了為什麼刺蝟上樹樂團的音樂可分為三個階段,那就是早期的迷幻搖滾和空間搖滾 ,到90年代末期的流行搖滾歌曲,以及在21世紀初更加金屬導向的歌曲。從Wilson接觸到了像是 Can、Neu!、橘夢樂園 [43]、Squarepusher、艾費克斯雙胞胎[12]以及像是 Klaus Schulze 與 Conrad Schnitzler [43][1]等藝人後,樂團曲風也明顯的受到了 krautrock 和電子音樂的影響。Wilson也在許多場合上表達對 Trent Reznor 作為一位製作人及音樂家的推崇與敬意[44][45][6]。
特色
人們通常描述他們的音樂是憂鬱的,雖然這與 Wilson 的個性並沒有直接關聯(他不認為自己是個憂鬱或壓抑的人),但是事實上這是他抒發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人們總是會問我‘你的歌總是如此的憂鬱和消沉,是否這與你的個性有關?’答案是不。”[46] 他解釋說“音樂是我的憂鬱灰暗的那一面”、“音樂替我驅離那些元素”[47]“我發現寫出這世界負面的歌比寫出正面的歌更容易。”[11]刺蝟上樹樂團是一支以專輯為導向的樂團,而不是以暢銷單曲為導向,在極度概念式的專輯中,許多歌曲都互相有所關連。[12] 即使如此,每首歌曲依然有可辨別的特色。Wilson 延續這觀念:
刺蝟上樹樂團通常被歸類於前衛搖滾。許多聽眾也習慣將他們套上前衛搖滾的標籤。Steven Wilson 曾表示他並不喜歡這說法[1]。 然而,在先前與 Prog Archives com 的訪談中,他表示他已慢慢能接受這名詞,他認為在名詞在70年代和當今社會所代表的意義是有差異的,自從這名詞“變成較為廣泛的名稱後…”[31]
在樂團被稱為新前衛樂團,或是被讚頌為“新平克·佛洛伊德” 之後,他感到十分不愉快以及龐大的壓力。Wilson 在與 The Dutch Progressive Rock Page 的訪談中表示:“對我來說這說法非常的無禮。因為這暗指你活在其他樂團的影子之下。我從未想要成為新的其他樂團,我只想成為原來的刺蝟上樹樂團, 或是新的刺蝟上樹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