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 minton,作為英國人聲即興泰斗 ,1940年生於英國的Torquay。父母都是歌手。15歲起他開始學習小號,並且在本地的爵士樂隊里演奏和演唱。1963年,他搬到倫敦,與前衛爵士作曲家Mike Westbrook合作。60年代中期,在英國,加那利群島和瑞典的舞團中工作。1972年到1984年他是Mike Westbrook的銅管樂隊的小號手和歌手,在歐洲,美國等地大量演出。
基本介紹
- 外文名:phil minton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Torquay
- 出生日期:1940年
- 職業:人聲即興
- 作為:英國人聲即興泰斗
- 國家:英國
- 父母:歌手
簡介,經歷,事業崛起,專輯,
簡介
phil minton,作為英國人聲即興泰斗 ,1940年生於英國的Torquay。父母都是歌手。15歲起他開始學習小號,並且在本地的爵士樂隊里演奏和演唱。1963年,他搬到倫敦,與前衛爵士作曲家Mike Westbrook合作。60年代中期,在英國,加那利群島和瑞典的舞團中工作。1972年到1984年他是Mike Westbrook的銅管樂隊的小號手和歌手,在歐洲,美國等地大量演出。
最近30年來,他主要作為人聲即興樂手,和世界上最優秀的即興樂手們合作,同時也在作曲家的作品中獻唱。
他與鋼琴家Veryan Weston 合作的《獄中日記之歌》取材於胡志明的日記。他目前參加的即興樂隊有:TooT, No Walls, 5 Men Singing, fORC, Adorno, Speeq and Axon。同時他與Veryan Weston,John Butcher,Roger Turner組成了一個四重奏和三個二重奏。新組建的二重奏合作者包括Isabelle Duthoit,Maggie Nicols,陳皓伊,Terry Day,Hugh Metcalfe,Daunik Lazro 還有 Sophie Agnel。2005年他獲得了Nesta大獎。在過去的15年裡,他和自己的“野性合唱團”計畫週遊世界,為任何想唱歌的人舉辦工作坊。
經歷
費爾·明頓( Phil Minton )成為一名人聲大師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1942年,他出生在英國威爾斯的一個聲樂之家。他的父親和叔叔是鎮上男聲歌唱團的成員,他的母親是一位頗受讚譽的女高音。在明頓的成長環境裡,家裡人總是不斷地在聊關於歌唱的事情。少年時代的明頓就展現出一種歌唱的天賦,並且不單單是歌唱,他能夠模仿很多名人和家裡人的聲音。他在當地的男童合唱團里沒有呆太長的時間,因為他總會發出一些不和諧的雜音。可以想像,那在一個具有強大宗教背景下的男童合唱團里是不允許的,或者說那甚至是破壞性的。明頓在15歲之前除了喜歡唱歌和吹口哨外,對其他的音樂根本不感興趣,直到他有一天聽到了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的音樂。明頓曾在採訪中戲言,“當時學習小號的決定很簡單,因為小號只有三個鍵,它看起來比薩克斯容易學。”當明頓聽到了考垂(John Coltrane)的音樂之後,他完全傾心於爵士樂了。由於,在鎮上他根本無法找到合適的老師,明頓只能自學小號和聲樂。不久,他便在鎮上的爵士藍調樂隊里演出了。其實最後,激發明頓開始即興歌唱的並不是任何音樂方面的影響,而是波洛克的“行動繪畫”。
於是,他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他的“行動音樂”。他找來兩個朋友組成了一個樂團。練習是很有趣的,他們一邊做廣播操,一邊唱歌。在唯一的一次公開演出中,他們在舞台上,唱著不同的曲目,同時做著跳躍、扭跨等等的動作。結果,沒有一個聽眾堅持到了最後。這真是太棒的胡鬧了。可以想像明頓是享受於其中的。1963年,明頓加入了邁克·威斯特布魯克樂團(Mike Westbrook Band)。這對於明頓是產生轉折性意義的。威斯特布魯克樂團是英國自由爵士中一個重要的樂團。在樂團中,明頓主要使用小號。他也嘗試著把自己的嗓音融入進去,但是一開始並不是十分順利的。明頓在回憶中曾說到,“一開始這並不是很成功,因為我對控制嗓音沒有足夠的技術,我還是只能依賴於小號。然後,我通過收音機去聽各種各樣的歌唱的風格,去揣摩他們所使用的技巧,像義大利歌劇、呼麥、布魯斯、印度的傳統歌曲、瑞典約克人的民歌,中非和東非的曲子,等等。總之,一切的可能。最後,我發現我找到了在小號上永遠無法製造出的聲音。學習小號所獲得的讚譽使得我對自己樹立起了信心,我想,我可以做到自我孩提時代起就嚮往的事情——用我的嗓音去製造不同的聲音、不同的音色,並且獲得能夠完成我自己的音樂所需要的技術。”
事業崛起
64年明頓離開了邁克·威斯特布魯克樂團(Mike Westbrook Band), 在瑞典生活了五年。1971年,他回到了倫敦,再次加入邁克·威斯特布魯克樂團(Mike Westbrook Band),於是開始了在整個70年代才華洋溢的綻放。他成為即興音樂舞台上極為活躍的一員。他和許多合作過,像Fred Frith、John Zorn、Lindsay Cooper、Lol Coxhil、Tom Cora還有Tony Oxley,以及他的大樂團等等。明頓參與了邁克·威斯特布魯克樂團(Mike Westbrook Band)的六張唱片的錄製,其中1979年的《Mama Chicago》(芝加哥媽媽)是眾多樂迷所津津樂道的,我們回過來看,明頓除了能夠出色地演奏小號,發出令人難以想像的奇怪的嗓音外,他演唱棒極了,簡直不亞於貓王啊!當然,造就這張唱片的成功非明頓一人之功,邁克·威斯特布魯克(Mike Westbrook)作為樂團的領袖展現了他在作曲、鋼琴演奏方面的高超造詣,他的妻子凱特·威斯特布魯克(Kate Westbrook)的演唱也十分出色,她的唱法和對音色的處理是對現代爵士樂發展作出貢獻的。《Mama Chicago》(芝加哥媽媽)的音樂是典型的邁克·威斯特布魯克風格,它融合了爵士樂、卡巴萊、馬戲團音樂等不同的音樂元素,加上所有樂手們精彩的演繹,營造了一種迷人的新爵士樂中的戲劇性。
明頓有兩個二重奏是值得令人注意的,一個是和打擊樂手羅傑·透納(Roger Turner),另一個是和鋼琴家費炎·威斯頓(Veryan Weston)的二重奏。羅傑·透納(Roger Turner)靈動的打擊聲音同時創造了一種深刻的對音質理解。他的精湛技藝我們從並不陌生的,與徐鳳霞和作的那張《新旗幟》中就可以領略到。而他和明頓的合作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兩人共同地對於音色、音質的創造與組合都十分敏感。這使得他們之間的合作非旋律性的可聽性極強。他們在九十年代共同發行了三張唱片。與費炎·威斯頓(Veryan Weston)的合作是另一種狀況。兩人在作曲的框架下融入了更多文學、詩歌的成分。對於明頓來說,這也是他在行的,早在邁克·威斯特布魯克樂團中,他們就把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等人的詩歌融入到音樂中。他們共發行了兩張唱片,其中1993年發行的那張《Songs from a Prison Diary》(來自監獄日記的歌)的靈感來自於胡志明當年被法國人囚禁時寫的詩歌。之後,其實再加上約翰·布切(John Butcher)他們四個人成為了明頓的四重奏
專輯
明頓總共出了三張個人唱片。第一張《Doughnut in Both Hands》(一個圓麵包在兩個手中),是1975年至1982年之間的錄音;第二張《A Doughnut in One Hand》(一個圓麵包在一個手中),是1998年的一個現場錄音;第三張是2007年的《No Doughnut in Hand》(沒有圓麵包在手中)。三張唱片在時間跨度上達到了三十年,差不多貫穿了明頓形成人格風格後的整個音樂歷程。三張唱片在名字上有著有趣的聯繫,從圓麵包被掰開成兩瓣抓在手中,到一個完整的圓麵包在一個手裡,再到手上什麼都沒有了,在語義和視覺上呈現出了一個倒敘。這種聯繫產生了和真實時間相對應的反向,似乎和時間開了一個玩笑。在音樂上,我們當然能夠聽到不同時間段聲音上的區別,但是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共同點是保持在一起的。我們能夠聽出明頓在演唱時調動了身體的所有機能,然後把所有擠壓、克制、顫抖、窒息、呼吸、嘔吐等等方式的工作通過口舌釋放出來。他的嘗試是建立在對身體的破壞,同時又是創造上的。他所製造的聲音與深藏在人性靈魂中的不可獲知的陌生如此之接近。那是一種可怕的接近。我想,沒有一個即興音樂家走到人類靈魂如此之深處吧,難怪美國時報在評論《A Doughnut in One Hand》(一個圓麵包在一個手中)時充滿讚譽地形容明頓的聲音是“人類可能想到的最粗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