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蜜鳥(honeyeater)

吸蜜鳥

honeyeater一般指本詞條

吸蜜鳥是屬於雀形目(Passeriformes)吸蜜鳥科(Meliphagidae)的一種動物。170種,有幾種是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和西太平洋島嶼最常見的鳥類。長10~35公分(4~14英寸),黃褐色,頭部斑紋精細,與眾不同。嘴細長,略下彎,舌管狀,末端刷狀。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以花蜜、昆蟲和果類為食。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相關記載,

形態特徵

吸蜜鳥科(Meliphagidae),雀形目的一科。所有吸蜜鳥都有伸縮自如的長舌,舌尖如刷子,用以從花中吸取花蜜。它們是重要的授粉鳥,其中有許多種類可能與某些植物共同進化。總體而言,吸蜜鳥身材細長,呈流線型。翅長而尖,飛行成波狀。但種類之間在體型和習性方面差異很大。它們身體結實,腿強健,爪鋒利,能夠在花枝間自如穿梭攀爬,有時還可倒掛其上。
許多種類的喙長而下彎,尖端銳利,喙形因具體食物不同而各異。大部分種類色彩單調,但少數著色鮮艷,類似它們在非洲和亞洲的對應鳥類太陽鳥以及美洲的對應鳥類蜂鳥。幾乎所有種類都有彩色皮膚的裸斑,小至嘴裂處的條紋、眼圈、眼斑、大至顏色鮮艷的臉部裸斑。在多數種類中,兩性相似,不過雄鳥通常大於雌鳥。

分布範圍

吸蜜鳥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及太平洋諸島,在非洲南部另有2種食蜜鳥,共有38屬170種。吸蜜鳥是澳大利亞鳥類中種類最多,最常見的一類,有些種類如黑頭礦鳥是澳大利亞東部大城市中常見的鳥類。
吸蜜鳥
吸蜜鳥

生活習性

吸蜜鳥體羽華麗,常被飼養作觀賞鳥;尾形多樣,有些種類長,有較長的中央尾羽;常棲息在熱帶繁茂的森林或草原間,喜群棲,遇到敵害時常全群出動,共同防禦;鳴聲如金屬弦聲,又如笛聲。
吸蜜鳥
吸蜜鳥

相關記載

澳大利亞界的鳥類很有特色,多是些獨特的類群,有些東洋界有一定聯繫,另外一些古北界的候鳥在澳大利亞界越冬。澳大利亞大陸澳大利亞界的鳴禽中按照西伯利的分類體系明顯以鴉小目的種類占絕對優勢,澳大利亞界絕大多數鳴禽都屬此類,而這裡也是鴉小目的起源和分布中心。
鴉小目鳥類中最著名的是澳大利亞特有的琴鳥和主要分布於紐幾內亞的各種極樂鳥,琴鳥和極樂鳥也分別是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國鳥,這兩類鳥均以華麗的羽飾而著名,琴鳥還擅長模仿,而極樂鳥則有優美的炫耀舞姿。澳大利亞界比較常見的鴉小目鳥類還包括各種吸蜜鳥、園丁鳥、刺嘴鶯、細尾鷯鶯、鴝鶲、王鶲和鐘鵲等,這些鳥類為澳大利亞界最繁盛的類型,其中有些為澳大利亞界所特有,也不少也可見於鄰近的東洋界。澳大利亞界的攀禽以各種鸚鵡最為名,和新熱帶界同為鸚鵡的兩個分布中心,但新熱帶界只是種類多,而澳大利亞界遠更具多樣性。
澳大利亞的鸚鵡中最有特色的是頭上有冠的各種葵花鸚鵡和色彩豐富的各種吸蜜鸚鵡,而虎皮鸚鵡則可能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鸚鵡。澳大利亞界另一類有特色的攀禽類翠鳥類,其中紐幾內亞島是翡翠的大本營,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幾種美麗的極樂翡翠,而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幾種笑翠鳥則更加有名。
澳大利亞界的鳩鴿類種類繁多,並盛產大型和美麗的種類,其中紐幾內亞的幾種美麗的鳳冠鳩是最大型的鳩鴿類,而一些小型的果鳩則甚至更加華麗。澳大利亞界的猛禽種類不是很多,其中晝行性猛禽中沒有舊大陸其它地區可見的兀鷲類,夜行性猛禽中只有鷹鴞和草鴞兩大類,這裡也是鷹鴞的分布中心。
澳大利亞界的夜鷹類比較多樣,其中耳夜鷹、蟆口鴟和裸鼻鴟可以算是澳大利亞界的特色類型,而其中一些在臨近的東洋界也能見到。冢雉科是澳大利亞界代表性的雉雞類,以獨特的繁殖習性而著稱,並不靠體溫來孵化而是用類似爬行動物那樣將卵埋在地下。澳大利亞界是不會飛的鳥類的大本營。走禽類是岡瓦納的特色鳥類,在澳大利亞界非常繁盛,分布於澳大利亞的鴯鶓和分布於紐幾內亞以及澳大利亞北部的鶴鴕是僅次於鴕鳥的大型鳥類,鴯鶓也是出現於澳大利亞國徽上的澳大利亞象徵性動物之一。
紐西蘭特產的幾維鳥是紐西蘭的國鳥,也是紐西蘭的象徵。紐西蘭已經滅絕的恐鳥比鴕鳥更加巨大,其滅絕被相信和人類的捕捉有關。在紐西蘭和太平沿島嶼由於與世隔絕,還有一些非走禽類也失去了飛行能力,包括一些秧雞和其他鳥類。紐西蘭和太平洋群島的鳥類種類雖少,但是有一些特有的類群,其中最著名的是特產於紐西蘭的刺鷯、垂耳鴉;特產於新喀里多尼亞島的瀕於滅絕的鷺鶴和特產於夏威夷的各種管舌鳥。這些與世隔絕的的鳥類適應能力比較差,當前有很多受到外來物種的侵擾而瀕於滅絕或者已經滅絕,如一些管舌鳥、吸蜜鳥、刺鷯和垂耳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