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削(exploitation)

剝削

exploitation一般指本詞條

剝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bō xuē,原指一些人或集團憑藉他們對財富的占有或壟斷,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強制性地剝奪那些沒有或者缺少財產的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的勞動成果和個人財產,也就是富人侵吞窮人的財產。現指使用[他人] 勞動力而不給予公平的或相當的報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剝削
  • 外文名:to exploit; to prey on; to sweat
  • 拼音:bō xuē
  • 基本解釋: 壓榨侵奪。
基本詞義,哲學名詞,定義,根據,起源,發展,消滅,制度,剝削,本質,經濟學名詞,

基本詞義

壓榨侵奪:剝削黔黎|殘酷剝削。
憑藉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搶奪別人的勞動成果和個人財產。
是在人類貪慾的驅使下隨產品和私有的出現而產生。
歷史上依次出現的基本剝削形式有奴隸占有制。人類社會進入有貧富分化的社會,剝削才會產生。
剝削是人類貪慾的產物。社會上人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剝削產生的物質前提條件,社會分工的發展和財產私有的產生以及社會階層分化是剝削產生的現實基礎。
所謂的財產則指的是:“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需的一切物質條件,即財產資料和占有對象的總和。 又稱生產手段 。包括土地 、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輔助材料等。”

哲學名詞

定義

剝削(exploitation)是一些人或集團憑藉他們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或壟斷,奪取那些沒有或者缺少財產的人或社會群體的剩餘勞動和剩餘產品。
剝削是人類貪慾的產物。社會上剩餘產品的出現是剝削產生的物質前提條件,社會分工的發展和財產私有的產生以及社會階層分化是剝削產生的現實基礎。
剝削的產生出自於分配,不僅指消費物資的分配,而且指生產條件的分配。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取決於財產的占有。

根據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利潤平均化規律”的作用下,一般生產過程所產生的財富增長量(即財富)與所投入的要素價格總量(包括勞動的價格和資本的價格之和)成正比。這就必然地形成一個自然的剩餘分配規律:一般生產過程所產生的財富增量(即財富)將會要根據各主體所投入的勞動價格或資本價格的比例來進行分配的。也就是說,誰擁有並且投入生產過程的生產要素越多,誰就會分配到更多的財富。根據“勞動是財富的唯一源泉”,任何財富增量都由勞動者創造,都來源於“活”的勞動價格,由於生產資料中所內涵的勞動價格是一種“死”的勞動價格,並沒有對財富的增量產生貢獻,生產資料的投入者並沒有付出勞動,卻得到了財富。

起源

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原始氏族採取了集體協作的生產方式,不可能產生剝削。而隨著生產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個體進行的勞動和由個人支配的剩餘產品,逐步形成了財產私有和階層剝削。當社會分化出階層即奴隸主和奴隸時,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奴隸制是歐洲大陸氏族制度解體後出現的第一種剝削制度,而在東方大陸上,氏族制度逐漸由公社制度所代替,產生了以公社和國家所有制的東方專制主義。

發展

繼奴隸制之後 ,歐洲依次出現過封建制和資的剝削制度。在這三種剝削制度下,剝削者榨取剩餘勞動和產品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奴隸制度下,奴隸主不僅占有生產資料,而且占有奴隸,奴隸主的剝削採取了直接占有奴隸的全部勞動及其產品的形式。
在封建制度下,封建主占有土地,不完全占有封建農奴,封建主的剝削採取了地租形式。
在市場經濟下,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結合是通過勞動市場的交易進行的,勞動為商品,資本按勞動價格支付工資給勞動者;勞動價格與勞動發揮作用所創造的財富是不等的,後者大於前者,這個差額就是財富的剩餘。因此,資本占有剩餘。

消滅

剝削制度的依次更替,表明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變革是由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表現為歷史上的一種進步,這種進步是通過激烈的社會矛盾來實現的。但是,剝削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會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一些烏托邦思想家構想,人民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會推翻剝削制度,建立沒有階層、沒有剝削的烏托邦社會

制度

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先後出現過三種剝削制度:即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的剝削制度。這些剝削制度有著共同的本質:對剩餘勞動的剝削。然而,不同的剝削制度,榨取剩餘勞動的具體形式又有區別。在奴隸社會,生產資料和奴隸本身都為奴隸主所有,奴隸主的剝削採取直接占有無報酬的奴隸勞動及其產品的形式,這是一種最殘酷、最野蠻的剝削形式。
在封建社會,地主占有地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地租先後採取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的具體形式。
在市場經濟下,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剝削剩餘勞動占有剩餘,相應地對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支付工資。資本對工人的剩餘勞動的剝削,工人的全部勞動都獲得了報酬;工資是工人的勞動價格,是為維持工人生活的必要勞動部分;剩餘勞動形成的利潤為資本所有者所占有。
財富在不同種類的資之間以及資本和土地所有者之間分配,又採取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和地租等。
在不同的剝削制度中,都存在過從屬性質的剝削形式,如商人通過不等價交換進行的剝削,高利貸者的高利貸等等。

剝削

絕對剩餘價值剝削與相對剩餘價值剝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剝削方法逐漸由以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為主的剝削轉向以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為主。相對剩餘價值的方法,這是一種文明的、精巧的手段。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使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生根本性的革命”。它帶來下列後果:A、把科學技術併入生產過程,把先進管理套用於生產過程。B、導致勞動的變換、職能的變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從而承認工人儘可能多方面的發展是社會的普遍規律。隨著勞動者素質的不斷提高,舊的分工將會逐漸消失。C、工人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在經濟繁榮時期,工人不僅必要的生活消費資料增加了,工(他們的全部後備軍當前都積極參加進來),也暫時參加他們通常購買不起的各種奢侈品的消費。由此,經濟學家指出,現代工業從不把某一生產過程現存形式當作最後的形式,因此,現代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產技術基礎本質是保守的。

本質

剝削的本質是壓迫。是社會上的一部分人憑藉他們對財富的占有和壟斷,無償地占有沒有和失去財產的另一部分人或集團的剩餘勞動。前提是一部分人擁有對財富的控制,而另一部分人卻沒有財產,後者為了生存又不得不向前者出賣勞動力。作為前者,為了顯示他們具有的優勢地位,並更多地占有他人的財產,就採取了公開的或隱蔽的,有時甚至是強制性的方式,占有僱傭勞動者的剩餘勞動。
這是人與人、集團與集團、階層與階層、民族與民族等等人類主體之間交往過程中的不等價性問題。

經濟學名詞

剝削的種類
1.社會階層的權力剝削
階級社會或特權等級社會裡,特權者憑藉社會制度所賦予的特權,剝削無權的勞動者和其它生產要素所有者(經營者)。這種剝削制度,是一種超經濟強制形成的剝削,即不是通過自願自由的交易形成的剝削。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都是階級社會,其剝削主要是權力剝削。據一些研究者說,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社會,也是具有一定等級特權特徵的等級制社會。比如,九重天的工人與九重地的農民,比如國家級、省級和地方國營、大集體、小集體制工人,其工資福利與其勞動能力和勞動貢獻無關,只與其所在單位的等級有關,與父母的基因有關。
2.市場經濟的壟斷剝削
是在市場經濟社會裡,擁有市場壟斷力量者,包括對生產要素所有權或使用權的壟斷者,以及某種產業的壟斷經營者,憑藉市場壟斷力量對缺乏市場談判力量者(也包括勞動和資本等要素所有者)的剝削。馬克思所批判的剝削,就是假定在少數人壟斷土地和資本所有權,通過市場的自由交易對一無所有(既無土地產權也無資本產權)的勞動者的剝削。實際上,壟斷力量也剝削不具有壟斷力的資本和土地要素產權擁有者。比如,專業知識和技術擁有者剝削勞動、剝削資本。
3.利用善價值觀念綁架社會的剝削
比如,中國傳統宗法社會在大家庭中流行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特別為儒家所推崇)觀念。在一個這樣的大家庭中,往往有一些好吃懶做者,但他們卻享有其它勤勞兄弟一樣的福利,甚至在家長的溺愛下享有更多。古代的這種觀念到了現代的非宗法社會仍然沒有改變,只不過在現代社會中變成了養懶人(懶惰的窮人)的一種制度安排,以國家稅收和轉移支付形式,從勤勞者和有錢人那裡收稅來養活一些有勞動能力卻不勞動的人。一些人總以不能餓死人為理由,不幹活卻要政府必須養活他。美國一些懶惰的窮人,也利用社會的向善的價值觀念,利用民主制度以選票要脅政治家出台政策養活他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