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lo,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作名詞時譯為“英國人”。
基本介紹
- 外文名:anglo
- 詞性:名詞
- 英式發音:[ˈæŋɡləʊ]
- 美式發音:[ˈæŋɡloʊ]
anglo,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作名詞時譯為“英國人”。
Angloiosman(愛閣獅曼)是源於時尚之都倫敦的經典英國服裝品牌。Angloiosman創立於1952年,其貴族血統和英倫風範既承載了悠久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又演繹了強大而不失優雅的男性精神。品牌傳奇 1952年,Angloios Patel(1934-1983)在倫敦的伯靈頓市場街(Berlington Arcade)開設了第一家服裝零售店Angloiosman,自己...
Anglo-French Anglo-French是英語辭彙,解釋為英法的。Anglo-French adj. 英法的n. 諾爾曼時代在英國所用的法語 英法的 諾爾曼時代在英國所用的法語
Anglo-American Anglo-American n. 盎格魯血統的美國人adj. 英美的, 祖籍英國的美國人的 盎格魯血統的美國人 英美的, 祖籍英國的美國人的
Anglo-Catholic Anglo-Catholic是英國國教高派教會之教。Anglo-Catholic n. 英國國教高派教會之教徒 英國國教高派教會之教徒
盎格魯人(Anglo),也就是英格蘭人。他們來自丹麥南部的一個叫什勒斯維希(Schleswig)的地方。來不列顛島以後,他們定居在東部沿海的地方。這些盎格魯人是一個非常勇敢善戰的民族,一直都試圖要征服周圍的鄰近地區,尤其是斯特拉斯克萊德的不列顛人。曾有一個時候,看起來好像是盎格魯人而不是斯各特人中會產生以為統治...
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英國和日本為維護其各自在中國與朝鮮半島的利益而結成的互助同盟,旨在反對俄國在遠東擴張。《英日同盟》共有3次,第一次同盟條約於1902年1月30日在倫敦簽訂。條約總計6條,其主要內容為:針對俄國的擴張,雙方承認中國和朝鮮的“獨立”,倘使雙方在中國和朝鮮的利益受到別國...
英埃共管蘇丹(英語:Anglo-Egyptian Sudan)簡稱英埃蘇丹,是1899年至1956年間,埃及和英國共同管治蘇丹的時期,“共管”,實際上是英國單獨管理。簡介 為了同法屬蘇丹作出區別,英埃蘇丹被稱作東蘇丹,法屬蘇丹為西蘇丹,直至1956年蘇丹共和國成立。與埃及的合併 1820年,奧斯曼帝國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入侵併征服...
英普同盟(Anglo-Prussian Alliance)是由英國與普魯士根據《威斯敏斯特條約》(Treaty of Westminster)建立的,於1756年至1762年間正式存在的軍事同盟。它允許英國集中主要精力於爭奪由法國領導的同盟的海外殖民地,並且讓普魯士承擔在歐洲的主要戰事。這一同盟於七年戰爭行將結束之時終結,然而兩國間依然保有緊密的關係 ...
英澳天文台 英澳天文台(Anglo-Australian Observatory)是英澳望遠鏡和聯合王國施密特望遠鏡所在地。Anglo-Australian Observatory 英澳天文台,英澳望遠鏡和聯合王國施密特望遠鏡所在地。兩台望遠鏡都安裝在澳大利亞賽丁泉山。(見賽丁泉天文台)
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 plc)及其子公司、合資公司,是世界上採礦和自然資源領域的著名公司。該公司在黃金、白金、鑽石、煤、賤金屬、重金屬和工業、工業礦石以及紙和包裝領域都有重要的影響 ,而且還具有強大的財政和科技實力。集團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公司,在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都有業務操作和發展...
英美大學(英文:Anglo-American University;捷克文:Anglo-americká vysoká škola, z.ú.),簡稱AAU,是捷克共和國一所私立高校。英美大學是一所側重人文社科本碩教育的小型文理學院,是捷克共和國第一所私立高等教育機構及第一所提供英文教學的大學,現擁五個院系: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法學院、國際...
日英通商航海條約 (日語:日英通商航海條約 にちえいつうしょうこうかいじょうやく;英語:Anglo-Japanese Treaty of Commerce and Navigation) 由日本與英國在1894年7月16日簽署。條約象徵西方列強對日本之不平等條約與治外法權的結束。由1899年7月17日開始,在日本的英國國民會受到日本法律的限制,而非英國...
英緬戰爭(Anglo-Burmese Wars),指英國與緬甸於19世紀發生的戰爭。此戰爭共發生三次,分別於1824年—1826年、1852年及1885年,皆以緬甸戰敗而告終。其中,第一次英緬戰爭持續三年,第二次英緬戰爭進行了八個月,第三次英緬戰爭進行了一個月。第一次英緬戰爭(1824年3月5日—1826年2月24日)主要以爭奪印度...
盎格魯-斯堪的納維亞帝國 盎格魯-斯堪的納維亞帝國(英語:Anglo-ScandinavianEmpire)是一個帝國。
英華中學(自主)(英文:Anglo-Chinese School(Independent),簡稱ACSI或英華自主中學)於1886年成立,是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英華家族7所學校的一員。英華自主中校的前身是英華初級中學,現址位於新加坡杜佛路121號。英華自主在學校的第107個校慶日由時任新加坡財政部長的胡賜道博士宣布正式開放。學校簡介 英華自主中學曾...
英西戰爭(英語:Anglo-Spanish War;西班牙語:Guerra anglo-española)(1585年–1604年)指西班牙帝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間歇性衝突。該戰爭由多場大範圍戰役組成,起於1585年英國與荷蘭簽訂楠薩奇條約,擁護荷蘭抵抗西班牙帝國的統治。1587年英國於加的斯率先奪勝,翌年於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擊退西班牙...
AAT:英澳望遠鏡=英國—澳大利亞望遠鏡(Anglo-Australian Telescope) 安裝在澳大利亞海拔1,150米的賽丁泉天文台(英澳天文台)的一台3.9米反射望遠鏡。AAT由英國和澳大利亞兩國政府聯合出資建造,可在光學和紅外兩個波段進行觀測。簡介 這座望遠鏡座落在標高海拔1165米,位於瓦倫本哥國家公園內也稱為賽丁泉山的Woorat ...
盎格魯-撒克遜(英語Anglo-Saxon,簡稱盎撒人)人通常是指公元五世紀初到1066年諾曼征服之間生活在大不列顛島東部和南部地區的文化習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屬於日耳曼人的一支。他們使用日耳曼方言,被歷史學家比德認為是三個強大的西歐民族——源自日德蘭半島的盎格魯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以及來自下薩克森州的撒克遜...
英華書館(Anglo-Chinese School),又名中西書院,1850年創辦於上海的教會學校,由英國寓滬外僑和上海士紳發起。1892年,英華書館自山東路遷入老靶子路(今武進路)和赫司克而路(今中州路)路口。學校至1930年代初結業,曾為“滬上有名書院”,其學校建築成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同時也是虹口區內最早的西式...
1909年BP由威廉·諾克斯·達西創立,最初的名字為Anglo Persian石油公司,2022年收入1641.950億美元。 [18]1935年改為英(國)伊(朗)石油公司,1954年改為現名。1973年,BP中國成立。BP由前英國石油、阿莫科、阿科和嘉實多等公司整合重組形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團公司之一。BP的太陽花標誌是根據古希臘的太陽神...
《英愛條約》(英語:Anglo-Irish Treaty;愛爾蘭語:An Conradh Angla-Éireannach)是英國與愛爾蘭簽訂,肢解愛爾蘭的條約。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愛爾蘭爭取獨立的鬥爭更加高漲。新芬黨在都柏林召開國民議會,發表獨立宣言,宣布成立共和國,並開展游擊戰爭。1921年夏,英國自由黨D.勞合·喬治政府被迫...
奧特本之戰(英文:Battle of Otterburn)是14世紀末葉英格蘭-蘇格蘭系列戰爭(英文:Anglo-Scottish Wars)中的一場戰鬥。1388年,英格蘭在其與蘇格蘭的停戰協定到期之際,蘇格蘭為了迫使英格蘭承認其獨立地位而發起的戰爭,因作戰地點而被稱之為奧特本之戰。奧特本之戰以蘇格蘭軍擊敗英格蘭軍而結束,但蘇格蘭軍領袖...
盎格魯-弗里西語組 盎格魯-弗里西語(英:Anglo-Frisian languages)屬西日耳曼語支,包括很多語言,古英語、古弗里西語及其後代語言都屬於該分支。簡介 盎格魯-弗里西語 海島日耳曼語言 族譜 盎格魯-弗里西語 英語組 英語低地蘇格蘭語約拉語(已絕跡)弗里西語組 西弗里西語沙特弗里西語 例詞 ...
英格蘭-義大利杯(Anglo-Italian Cup)是英格蘭與義大利之間球隊的足球錦標賽。原本是作為對斯文登的補償,斯文登奪得1969年的聯賽杯,但身處丙組受參賽條例所限而不獲準參賽歐洲博覽會杯,英意杯由英格蘭與義大利在頂級聯賽以下一組各選六支球隊參賽。因不受重視及球隊的紀律問題在1973年停辦,但在1975至1987年間同名...
所謂盎格魯-諾曼語(Anglo-Norman),指的是在諾曼征服英格蘭之後,在英格蘭等不列顛群島地區使用的古羅曼語。簡介 它由諾曼第公爵威廉及其部下帶到英格蘭,它實際上是當時征服者所講的諾曼第方言、法國西部和北部的奧依語、法國西部的皮卡第語等等在英格蘭的條件下混雜而成的一門語言。盎格魯-諾曼語作為英格蘭的上層社會...
薩英戰爭(Anglo-Satsuma War),又稱鹿兒島炮擊事件(Bombardment of Kagoshima,1863年8月15日——17日),是英國為了促使薩摩藩出面解決生麥事件,交涉未果,而派遣軍艦攻擊鹿兒島灣的炮擊事件。此役在鹿兒島當地又稱“前之濱戰役”。戰役背景 生麥事件 1862年9月14日在橫濱郊外的生麥村發生生麥事件。當時四名...
英國—馬拉特戰爭 英國—馬拉特戰爭(Anglo-Maratha Wars)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定義 18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20年代,英國對西印度的馬拉特聯邦發動的3次侵略戰爭。出處 《世界歷史名詞》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