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普同盟

英普同盟(Anglo-Prussian Alliance)是由英國普魯士根據《威斯敏斯特條約》(Treaty of Westminster)建立的,於1756年至1762年間正式存在的軍事同盟。它允許英國集中主要精力於爭奪由法國領導的同盟的海外殖民地,並且讓普魯士承擔在歐洲的主要戰事。這一同盟於七年戰爭行將結束之時終結,然而兩國間依然保有緊密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普同盟
  • 外文名:Anglo-Prussian Alliance
  • 年份:1756年至1762年
同盟,履行,瓦解,

同盟

自從1731年開始,英國與普魯士的主要競爭對手奧地利締結了英奧同盟(Anglo-Austrian Alliance),而普魯士則與英國的敵人法國結盟。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奧地利失去了富裕的西里西亞省,奧地利女皇瑪利亞·特蕾西亞試圖得到英國人的支持以武力重奪這一地區。當英國政府拒絕了這一要求後,女皇對英國不再抱有幻想,轉而於1756年與法國結成同盟。在突然失去了歐陸上的一個主要盟友後,英國人急於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建立一個類似的同盟,期望這一同盟能夠維持歐洲大陸的勢力均衡,以阻止大規模戰爭在歐洲爆發。與普魯士結盟在英國得到了包括威廉·皮特在內的一批政治領袖的支持。

履行

儘管英國試圖避免戰爭,腓特烈還是在1756年8月迅速入侵薩克森波希米亞,對奧地利發動了先發制人的攻擊。然而不久以後他就遭到了來自法國奧地利瑞典以及俄國的猛攻,被迫撤退。到1757年時,如果沒有來自英國的大量援助,普魯士就會崩潰。腓特烈建立了一支龐大且訓練有素的軍隊,但資金短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這支軍隊。英國開始運送大量的經濟援助以支援其盟友。在1758年4月11日,兩國締結了《英普協定》(Anglo-Prussian Convention),正式確定了同盟關係。同盟雙方保證任何一方都不會在不與另一方協商的情況下與敵人單獨媾和。
埃姆登(Emden)被占領之後,一支英國部隊被派往布倫瑞克公爵——一位來自盟友普魯士的將領——麾下。他們被用來防禦腓特烈的側翼使他能集中精力對付其他方向的敵人。在普魯士的壓力下,以英國為後盾的漢諾瓦政府廢止了克洛斯特-采文協定(Convention of Klosterzeven),並站在普魯士一方重新加入戰爭。可儘管有英國的援助,普魯士仍然於1759年瀕臨崩潰——雖然英國,普魯士與其他幾個德意志小邦的聯軍在明登會戰(Battle of Minden)中獲得了勝利。
然而自此以後直到戰爭結束,形勢很大程度上朝著有利於英普同盟的方向發展。1759年成為了英國的“奇蹟之年”(Annus Mirablis),因為她同時在歐洲北美以及亞洲擊敗了法國人,並阻止了法國計畫中對英國本土的入侵行動。在此後的1762年,英國獲得了對西班牙的一系列關鍵性勝利;同時由於俄國女沙皇的去世,導致俄國退出了與普魯士的戰爭。

瓦解

當英國於1762年撤回了對普魯士歐陸作戰的經濟與軍事援助之時,這一同盟最終走向了解體。相比於普魯士,英國在《巴黎和約》中獲得了更多對其有利的條款,她從法國西班牙手中得到了大量戰爭中占領的殖民地;普魯士雖然保住了西里西亞,但是沒有得到她原先希望通過戰爭取得的土地。
英普兩國分別簽署了不同的和平條約以結束戰爭,在戰後的數年間,她們的關係遭到了削弱,因為普魯士拒絕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接近英國以訂立一個與1756年同盟相似的盟約。普魯士轉而與俄國於1764年建立了全新的同盟關係,這使得英國再一次處於外交孤立的狀態。
18世紀80年代,英普兩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重新開始靠近。她們在荷蘭危機中展開了合作,並在隨後與荷蘭一同建立了三國同盟。法國大革命後,英普兩國也同時加入了數次反法同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