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馬丁X-23A PRIME(Precision Reentry Including Maneuvering reEntry)是一種美國空軍於1960年代中期研製的小型再
返回式升力體試驗機。與ASSET(Aerothermodynamic Elastic Structural Systems Environmental Tests)不同,X-23主要用於研究在進入大氣再返回時進行機動操作的效應如何。(升力體:一種讓機身能夠自己產生升力而不需依靠機翼飛行的飛行器外形。)
設計特點
X-23機長2.01米,高0.88米,翼展1.22米,機身外面有20~70毫米厚的隔熱電鍍層,機身前半部分可以更換,通過兩個方形翼面實現氣動控制。
每一架X-23都是由鈦、鈹、不鏽鋼以及鋁製成。飛行器由兩部分構成,尾部主要結構和一個可移除的“手套部分”。整個飛機結構均有馬丁公司研發的厚度為20到70mm隔熱罩覆蓋,機鼻部分則由碳
酚醛材料建造。
X-23的氣動控制由一對30平方厘米的
襟翼實現,在大氣層外則使用一套氮氣反作用力控制系統。在返回地面過程中速度到達2馬赫時一個氣球式降落傘會展開以降低下落速度。展開的同時,它的繩索會將主裝備間的上部結構剝離使得16.4m的主
降落傘展開。之後X-23會在空中由一架經過特殊改裝的JC-130B
大力神運輸機回收。
飛行測試
馬丁·瑪麗埃塔公司總共製造了4架 X-23,其中3架用於再入大氣層試驗。最初的兩架在試驗中沒有能夠成功回收,直到第3架才順利完成了再入大氣層的試驗。
1966年12月21日,公司推出了第1架X-23驗證機,這架金黃色外殼的奇怪飛行器在
范登堡空軍基地非常扎眼。它的任務是模擬低地球軌道和再入大氣層技術。1966年12月31日首飛,X-23由“阿特拉斯”運載火箭送入太空,之後返回大氣層。X-23在速度2馬赫、高度3043米時16.4米的制動“降落傘”展開,用於回收原本計畫回收後用LC -130B“大力神”運輸機運回基地,但是飛機墜毀在大西洋。
1967年3月5日,馬丁·瑪麗埃塔推出第2架X-23驗證機,在1053千米範圍內進行橫向重返大氣層測試,其中進行了高超聲速飛行器曲線飛行,這次同樣因為主降落傘未能打開而使飛行器落入了太平洋。
1967年4月19日,第3架X-23驗證機在低地球軌道完成了1143公里橫程下的再返回的試驗工作,執行預定的一組動作,使用機翼改變其相對位置,再入後約100秒黃金將進入電離層,持續幾百秒鐘之後,所有系統和設備完全回收。一個美國空軍評估小組表示X-23“隨時可以再次上天”。但是此後該機型並未執行任何後續任務,現展出於
美國空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