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末,中國裝甲兵提出研製二代坦克。1969年,“珍寶島事件”發生後,為加速新坦克的研製步伐,中國WZ-122中型坦克的研製於1970年3月開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坦克
- 型號:WZ-122中型
研發背景,發展史,研發成果,
研發背景
60年代末,中國裝甲兵提出研製二代坦克。1969年,“珍寶島事件”發生後,為加速新坦克的研製步伐,中國WZ-122中型坦克的研製於1970年3月開始。
當時對WZ-122中型坦克的具體要求是:裝用新型大威力的大口徑火炮,能對付已有的和可能出現的任何中、重型坦克;彈藥基數有較多的增加,能發射帶可燃藥筒的多種彈藥;裝用優良的測距、夜瞄、雙穩、夜視等裝置,提高首發命中率和射速,儘可能滿足近戰突擊和夜戰需求。
此外還要求WZ-122中型坦克:減輕戰鬥全重;安裝功率大、尺寸小、油耗低和能使用多種燃料的動力裝置及性能優越、可靠耐用、操作簡便的傳動裝置、操縱裝置和行走系統以便戰時廣泛實施機動;合理地調配裝甲厚度分布,改進裝甲材料,提高抗彈性能;設計良好的坦克外形,使車體、炮塔前部及兩側能防禦敵中、小口徑火炮普通穿甲彈的攻擊,並積極研究防禦敵反坦克特種彈的措施;解決對原子、化學武器的集體防護、具有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良好作戰能力;提高零部件的工作可靠性,便於使用和修理,減少保養工作量,延長保養周期;增加消音裝置,盡最大可能改善乘員工作條件,更好地適應運動戰要求。
發展史
WZ-122三液方案樣車:
1970年9月,經過科技工作人員的日夜奮戰,完成了第1輛樣車。該樣車採用了先進的液力傳動裝置、液壓操縱裝置和可調式液氣懸掛裝置等先進的技術和部件,因此該樣車也被稱為“三液”樣車。該車要求裝515千瓦發動機(後來改為478千瓦)、120毫米滑膛炮、微光夜視夜瞄裝置、複合裝甲、三防裝置等新型部件。但由於“三液”技術未過關,該車只進行了短期的表演就中止了研製。
液氣懸掛裝置能大幅度提高坦克的機動性,不過眾所周知,30多年後的今天,世界上一流的坦克,如美國的M1A2、俄羅斯的T-90、德國的“豹”2式坦克仍使用經過改良的扭桿懸掛系統,因此當時WZ-122坦克採用液氣彈簧懸掛裝置實在是過於超前了,最終半途而廢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1970年底,新型坦克的研製轉向採用“三機”樣車,採用機械傳動、扭桿懸掛、機械操縱等已經成熟的技術和部件繼續研製。1971年1月,完成了兩輛“三機”坦克樣車的組裝。“三機”樣車從1971年至1973年在國內多個地域試車近3000千米,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整車性能和部件結構都還存在不少問題,1974年前後仍是中國歷史上的多事之秋,WZ-122就在這個時刻下馬了,沒有定型生產。但WZ-122中型坦克的研製為中國後續坦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三液”樣車、“三機”樣車後,有關單位在部件研製的基礎上又研製了中型坦克試驗車,為以後新坦克研製和老坦克改進做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基礎工作。
研發成果
WZ-122坦克有4名乘員。該坦克基本繼承了59式中型坦克的總體布置,駕駛室位於車體左前部,坦克中部為戰鬥室,坦克後部為動力室,發動機橫置,總體布置緊湊。WZ-122坦克各方面性能均比59式坦克領先一代。
WZ-122中型坦克:炮塔上的扶手體現出122中型坦克的設計受蘇聯坦克搭載步兵作戰的思想仍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