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WIKI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套用研究
- 外文名: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WIKI in th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writing
- 依據:中學作文寫作的問題和WIKI的特點
- 目的:實現技術特性與學科特徵的整合
簡介
這篇是我畢業論文的縮寫版,是在互動和許許多多好友幫助下的成果,希望能夠和大家分享!
寫作教學中的套用研究" title="WIKI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套用研究" id="img-0" />
<img style="float: right;" title="WIKI在高中語文
WIKI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套用研究葉新東 周賽西摘要:繼BLOG之後,WIKI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網路創作工具,教育研究者也開始關注WIKI的特點及其套用。本文根據中學作文寫作的問題和WIKI的特點,針對WIKI與中學寫作教學的互補性,我們從理論分析探討到付諸於實踐。嘗試了WIKI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套用,為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為WIKI的在教學中的進一步套用研究提供參考。關鍵字:高中語文;作文教學;WIKI;套用研究近些年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已經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關注,如何做到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地整合,我們必須了解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信息技術的特性。只有了解他們之間的互補性,才能將整合做到最好。根據相關調查研究,我們發現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無論是老師或是學生都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如教學和學習手段的缺乏等,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WIKI被推到前台。作為一種基於網路的共創平台,WIKI已經成為繼BLOG以後,受到網路寫手的推崇,正如BLOG改變人的寫作習慣一樣,WIKI也開始了改變人們的創作習慣。本文的研究,並付諸實踐。一、調查與研究1、現階段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在當今越來越重視學生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中學語文寫作教學所要面臨的是如何解決“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問題。通過60份的主問卷和60份的後續問卷,我們分別針對現階段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現階段高中生的計算機網路使用情況和套用能力等進行了調查。為了保證問卷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進行正式問卷調查以前,我們做了40份前測問卷的調查。針對前測的反饋情況,我們對問卷進行了再設計,並於2005年11月,就3所不同的學校(溫州第二中學、溫州第十四中學、溫州第七中學)進行了120份(兩個部分)的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調查學生的計算機網路套用能力和使用情況,以及他們是否具備家庭的上網條件調查學生在寫作學習中存在的困難,以及他們對於寫作的興趣度和參與度調查各類寫作教學對於學生寫作的幫助程度,從而驗證文獻中分析總結出的問題施測問卷120份(主問卷60份,後續問卷60份),有效問卷118份(主問卷58份,後續問卷60份),其中男生65名,女生53名。問卷結果使用EXCEL和SPSS11.5 標準版進行統計分析。2、 教師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問卷中的最後一個部分是根據里克特量表原理設計的,其中我們針對每一項教學方法列出四種不同態度的選項。以下表格數據就是根據58份有效問卷所做的數據統計。我們通過SPSS軟體的信度檢驗得出該問卷的Cronbach α=0.8839,可見此問卷設計所得的數據具有較高的信度。
表1. 教學方法對寫作能力的幫助程度統計表NMinimumMaximumMeanStd. DeviationT158142.28.970T258142.74.909T358142.28.854T458142.67.980T558142.83.994T658243.52.628T758142.55.958T858142.59.918T958142.59.992T1058142.60.897T1158142.48.941T1258142.88.839T1358142.50.960Valid N (listwise)58
從表1中我們可以發現:(1)第六題的平均分為3.52,即選項平均在“非常有幫助”和“比較有幫助”之間,更傾向於 “非常有幫助”,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了被測學生非常希望教師能在寫作教學中加強對其個性、自由、創新等思維方式的培養。(2)第一題和第三題的幫助度最低,平均分相同,都為2.28,即選項平均在“比較有幫助”和“一般有幫助”之間,更傾向於 “一般有幫助”。而講授寫作理論和課堂寫作訓練恰恰是傳統寫作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問卷數據來看,相比較於其他教學方式,學生對於這些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並不是非常認可。(3)第三題和第四題的平均數分別為2.28和2.67,即第四題選項平均在“比較有幫助”和“一般有幫助”之間,更傾向於 “比較有幫助”,由此可以看出,較傳統的課堂寫作訓練,學生更傾向於課後寫作訓練(如日記、隨筆等)。(4)第十二題的平均數為2.88,更傾向於“比較有幫助”,這說明閱讀量和知識面對於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比較大的幫助度。僅次於第十二題的第五題平均數為2.83,與之相似,其強調語言文字的積累為提高寫作水平提供的幫助。從以上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將教師在語文寫作教學中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1)作文教學方法陳舊大部分教師仍然重視寫作理論的教學,一味強調課堂應試寫作練習的重要性,因此,寫作教學往往成了“練—改—評”的簡單循環。現代寫作教學研究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很多解決的辦法,但並沒有從本質上解決這一問題。所以,相較於課堂寫作練習,學生認為課後自由寬鬆的氛圍更有利於他們創新思維的發揮。(2)難以激發寫作興趣。從調查數據分析,我們將學生寫作興趣低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a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弱,或教師給予自由發揮的空間太小;b教師強行布置的作業太多,而學生自主創作的機會太少。所以,在整個寫作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強調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和學生角色的互換(主導與主體)。(3)作文批改方式單一從調查數據來看,“多種評改方式”的平均值是2.55,更傾向於“比較有幫助”,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多採用全批全改的單一作文評改方式,這種方式並不能有效地將評改信息反饋給學生,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來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們提出了很多改進方案,如採用學生自評、互評的多向評改方式,但是由於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並不能取得很顯著的成果。3、學生本身存在的主要問題圖1.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1)閱讀量少,知識面狹窄圖1顯示約46.7%的學生認為“閱讀量少,知識面狹窄”是其寫作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同時,結合表1的相關數據,我們可以分析得出,正是因為在現代語文教學中存在這樣缺陷(應試教育過分強調課本知識,因而提供太少的課外閱讀的機會),所以,學生才會因為知識的貧乏單一而寫不出好文章。(2)缺乏寫作興趣和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提高學生對於寫作的興趣是當前語文寫作教學的一個瓶頸。雖然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41.7%的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但是從問卷中我們又可以看到有85%的學生還是經常或願意用文字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看法的。從這一個角度可以可看出,學生本身對於文字這種表達方式並不排斥,但是,傳統的課堂應試寫作教學降低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度。(3)生活經驗少,缺乏實踐機會圖1中35%的學生認為生活經驗的欠缺對於其寫作能力的提高有比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又不得不面對這一現實問題:作為全日制高中學生,其生活經驗的來源是非常有限的。學生想在自己三點一線的生活小圈子裡面,得到足夠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的機會,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擺脫由於生活經驗和實踐活動的缺乏,而造成的學生寫作內容單調、重複,無病呻吟等問題,成了我們思考的核心。 (4)文章立意難創新,結構模式化。我們可以從圖1中看到有60%的學生正在為“文章立意難創新,結構模式化”這一問題困擾著,結合表1,我們可以看出這一問題的主要原由是因為傳統的寫作教學往往注重寫作理論而忽視了寫作能力的培養,為了應付考試,教師會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技巧,讓學生通過機械訓練,來提高寫作水平,從而固化了學生的思維,使文章立意難創新,結構模式化嚴重。二、wiki的特性分析近年來,基於網路平台的寫作方式已經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比如Blog、QQ空間、BBS等等,與這些網路寫作平台相比較,WIKI又表現出了其特有的性質:(1)社群性WIKI是具有社群性,它不同於Blog或QQ空間等寫作平台,人們只能作為讀者或評論者存在,每個人只有擁有自己的Blog或QQ空間才能進行創作,它們是屬於私人的思想空間,強調的是個性,而WIKI這一平台所強調的是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有參與寫作的權利。WIKI空間是社群中的人所共有的,並一起努力協作建設的。(2)組織性WIKI知識在形成過程中,更注重內容的結構化和組織性,不同於Blog或QQ空間一類平台的信息分類方式(按時間、聚,並同時改變連結結構,使WIKI中的信息能夠圍繞一個主題不斷地完善。(3)協作性WIKI作為一個具有社群性的網路寫作平台,它所要面對已經不在是單純的個人思想的記錄,而是集體思想的共同結晶。這就要求同為讀者和作者的WIKI成員能在瀏覽、完善頁面的同時實現積極的協作創作,保證WIKI知識的有效性,使WIKI中的內容不斷地得到豐富和加強。(4)開放性 在WIKI平台中,社群成員可以任意創建、修改、刪除頁面,訪問者可以隨時觀察到系統內頁面的變動情況。而在Blog或其他平台中,只有這一平台的擁有者才擁有這樣的權利,而且訪問者只能作為讀者或評價者且看到的也只能是修改結果,而不能觀察到整個創作的過程。(5)動態性與其他網路寫作平台相比,WIKI具備信息的動態性。“頁面歷史”的功能使WIKI能夠對每一個創作版本進行記錄,讀者擁有選擇任意版本進行閱讀的權利。同時,一旦有人對條目進行惡意地修改或刪除,管理人員或讀者都可以將其恢復成原來的版本。而在其他寫作平台中只要一不小心就可能刪除很重要的信息,並且無法得到恢復。三、WIKI與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互補性探討1、功能上分析WIKI作為一種協作性寫作平台,其自身所具備的特點與語文寫作教學中出現的種種不足有著有效的互補性。而WIKI針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所進行的網路教學套用研究,只是一次WIKI在整個教學套用領域的實驗性研究。它們的互補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是因為寫作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一種個體行為。傳統的“練—改—評”的課堂寫作教學,抑止了學生的創作欲望。通過WIKI平台,學生可以自由的對文本進行修改和再創作,也可以相互評論發表各自的看法,這種積極的互動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協作興趣和表現欲望。(2)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寫作缺乏創新能力,而WIKI為學生提供了任意改動創新的空間,學生在協作性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思想的碰撞,從而能達到文章立意上的創新。同時,這種協作的方式也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寫作結構模式化問題,WIKI可以任意修改評論和匿名的特性可以使學生任意修改創造,突破文體結構束縛。(3)可以有效地彌補學生的知識不足學生知識量不足、閱讀量少,而在WIKI平台上,教師和學生可以任意新建各自感興趣的詞條,在大家不斷創建和修改的過程中,擴大知識面,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同時,WIKI也是一種基於網路的學習模式,網路信息的海量性,信息形式的多樣性,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增加學生的知識和閱讀量。(4)可以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高中學生接觸社會生活的機會比較少,生活經驗不可能非常豐富,而通過WIKI的交流,積沙成塔,使學生分享生活的點滴。這樣不僅可以積累生活經驗,還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情感教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同時,計算機多媒體的套用使寫作不再拘泥於文字表達,還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直觀的形式來增加學生的閱歷。(5)可以有效地改善單一的講評模式突破傳統的單一批改講評教學模式。通過WIKI平台,教師首先可以以匿名身份出現的,這時候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在對學生的修改和評價中完全可以做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以及不挫傷他們的創作熱情,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完成寫作,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其次,學生之間也可以通過實時異步的互評方式,達到相互引導和激發思維的效果。2、理論上探討(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WIKI網路環境下的協作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針對某一特定的問題或任務進行探索,並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從而作出某些調整。學生通過WIKI平台的交流和知識積累,不斷地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建構完善自己的認知系統,並在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知識的遷移和靈活的套用。(2)認知同化論在奧蘇貝爾看來,學生對教材進行機械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他們還沒有具備起固定作用的觀念之前,教師就要求他們學習新內容。而WIKI網路教學強調的是知識的聯繫性和延續性,它的編輯功能和知識條目連結功能使學習內容構成一個緊密聯繫的知識網路,這在某種意義上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這一理論對於實驗教材內容的選擇和實驗設計的過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3)主導——主體教學理論“主導——主體”教學理論強調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思考,教師則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性作用。而基於WIKI平台的網路教學所關注的正是學習者的知識背景和能力結構差異性。由於學習者與環境互動的深度、廣度、模式和方法各不相同,必然造成不同學習者對同一客觀事物在不同層次和不同層面的理解,從而形成個性化的知識,從而通過協作學習來幫助不同學習者對同一客觀事物更豐富的理解。四、實驗案例為了驗證WIKI與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互補性,我們於2006年5月11日下午2:00——3:40,針對溫州第二中學(黃龍校區)高一(2)班開設了歷時兩節的說明文寫作課,課程由該班任課老師張寶和我一起完成。我們的設計主題為:讓學生通過WIKI平台完成說明文的排序學習,並發揮學生小組的協作精神和創新精神來給這段排完序的段落加上開頭和結尾。首先,在教師講解相關課程內容後,讓學生對給定的9個句子進行排序,並給出一個標題,並圍繞這個標題的中心意思,給這篇文章加開頭和結尾。同時,教師觀察學生的協作過程,進行實時的疑難解答,包括對教學內容、操作技術等多方面的解答。其次,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及說明文的特色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教學,並分別以教師與學生的身份交替給予學生以引導和評價。再其次,教師在課後對WIKI平台上的學生文章進行總結歸納,製作反饋意見表發給學生,以提高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和競爭意識,然後布置學生周末課外作業。最後,將學生最終完成的習作整理列印成稿,加上教師評語和成績,給予學生反饋。通過這次實驗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我們的假設,但由於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仍需在今後的研究中繼續努力,以期不斷完善。 五、結論與意義通過這次的實踐研究,我們認為,WIKI具備了幫助學生全方位提高寫作能力的各個要素,但是因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同時由於實驗時間和條件限制,我們並不能在這個實驗中準確地測量出WIKI對寫作能力提高的助益。但是,WIKI作為一個共創性的平台,其自身特點是適合用於寫作或創作的。通過全方位的實驗分析和各方面能力的對比,可以得出這次教學實驗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而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已經成為必然,而語文作為高中教學的核心科目也必然會遵循這一趨勢,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而此次研究只是針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一次研究,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將會不斷地出現如WIKI一樣的新興技術,如何探求兩者的互補性並加以利用將成為今後語文教學研究的一個趨勢。所以,如何更大限度的實現技術特性與學科特徵的整合將成為我們今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郁俊生.我對高中作文教學的反思[J/OL].綜合天地·百家爭鳴,2005.9張雪山.中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OL].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4.3莊秀麗.WIKI:呼喚網路時代的共創分享[J/OL].中國研究生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4餘勝泉.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Creative Writing.Computer Society[J/OL],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