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ngeways,Here We Comes 大概應該算是 the Smiths 樂隊最好玩的一張專輯,第一首[Rush and a Push and the Land Is Ours]就在八十年代輕快的節奏里,增添了一些不協調的苦澀,還有Girlfriend in a Coma(昏迷中的女友),Unhappy Birthday(不快樂的生日),Paint a Vulgar Picture(畫一幅粗俗畫) 等,在充分展示了 Morrissey 的詩人式的智慧之外,也清晰地打上了他的標籤,吉他手Marr 似乎處於一種被弱化的尷尬地位.1987年8月The Smiths 宣布解散,隨後即發行了這張已經完成了的專輯,看起來在 The Smiths 的最後階段,Morrissey 和 Johnny Marr已在朝著各自不同的方向前進。樂隊解散之後,Morrissey 開始開拓個人生涯,Marr 則輾轉於各樂隊之間,Pretenders、The The、 Electronic、 Bryan Ferry、Talking Heads、Billy Bragg、Kirsty MacColl、Pet Shop Boys、Styx...1992年當 Johnny Rogan 的一本有關 The Smiths 的傳記發地後,英國又掀起了一次“The Smiths狂熱”,人們又開始了對他們輝煌歲月的懷念。
The Smiths 當年被視作“另類”,九十年代以後,隨著在其影響下成長起來的OASIS、BLUR等新晉樂隊的走紅,the Smiths又成為眾人頂禮膜拜的對象。
然而,儘管The Smiths在英國的流行音樂史上有著與Pink Floyd一樣並駕齊驅的地位, 但他們離中國樂迷還是很遠。而Boy George則要比他們幸運得多。這主要是因為The Smiths的音樂實在有欠娛樂性,而且還帶點不正常“性”。但是作為80年代最閃耀的一支樂團,The Smiths已經受到了兩個時代樂壇的尊敬。1982年春天,曼徹斯特誕生了一支日後光芒四射的偉大樂團——它便是此文的主角。主音Morrisey和吉它手JohnnyMarr是樂團的中堅人物。之前Morrisey曾短暫地加入過兩個樂團, 也曾在 《Record Mirror》寫過樂評。Marr則參與過許多樂團,但那些樂團都沒有在英國歷史上留下什麼影響。到了1982年夏天,他們決定錄製樣帶,於是樂團吸收了鼓手Mike Joyce和貝司手Andy Rourke,後者也是Marr的校友,那一年Marr、Mike和Andy都是19歲。第二年春天,樂團與獨立廠牌Rough Trade簽約了,並發行了第一張單曲“Hand In Glove”,它打入了Top 50。1983年夏天,有幾家小報指責The Smiths的歌詞對兒童有不良誘導傾向,以雄辯著稱的Morrisey此時以Smiths發言人的身份,堅定地駁倒了謠言。隨後樂團開始為他們的第一張唱片作準備。1983年11月,樂團發地了他們的第二支單曲 “This Charming Man”,這首極富攻擊性的作品進入了英國榜Top 30。1984年,Smiths再上一層,單曲“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升至12位,首張大碟《The Smiths》顯示了他們的潛能, 以及傾斜的中性歌詞、 Marr生機勃勃的吉它演奏。唱片中有一首“Suffer LittleChildren”是Smiths送給60年代摩爾人大屠殺慘案兒童受害者的一首輓歌。後來Morrisey在一次現場演唱時讓一位兒童受害者的母親站在自己身邊,當這幅照片在報紙上刊登時引起了社會譁然。
熟悉Smiths的朋友都知道這個樂團擁有一位突出的同性戀者主音,不錯,Morrissey確是同道中人。人們有興致的話,還可以往下數出很多紅得發紫的名字:Boy George、 Pet Shop Boys、 Erasure、Little Richards、K.D.Lang、Anne Lennox、Melissa Etheridge……Morrissey的獨身態度開啟了人們對人類性行為反思的大門,他常常站在一個人文主義者的立場去思索這個世界:動物權益、特權階層、功名地位、新舊文化。他用廣博的音樂來實現一個旅行家對夢進行尋訪的宿願。在一首自傳性的歌曲“Heaven Knows I'm Miserable Now” 中, 這位歌者盡情歡頌著痛苦。到了1984年,Smiths已被所有音樂評論譽為英國當代最佳組合。專輯 《Meat Is Murder》 展示了Morrissey日益關注社會的傾向,同名歌曲被《Q》雜誌評為改變世界的10首歌之一。專輯抨擊了當時英國猖撅的校園暴力、少年兇殺和虐待兒童。Marr出色音樂表演使他也成為英國80年代最受尊敬的搖滾吉它手之一。《Meat Is Murder Smiths》是Smiths短短音樂生涯中一張里程碑式的唱片。
落沒
1985年夏, Smiths開始危機四伏。先是與Rough Trade唱片起爭執,耽擱了新唱片的如期發行;貝司手Andy因吸食海洛因而被短暫地逐出樂團,但他很快改過自新了。樂團增加了第二吉它手Craig Gannon。1986年6月,Smiths發行了樂團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張專輯《The Queen Is Dead》 ,它的多變風格和龐大力量為Smiths贏得了日趨沉悶的英國樂壇集體性的歡呼。唱片的基調和情感是令人吃驚的,從標題曲的雄偉壯觀、“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的浪漫幻想到“Frankly Mr Shankly”和“Some Girls Are Bigger”的荒謬喜劇。Morrissey當時針對的對象其實不是伊莉莎白女皇,而是柴契爾夫人。不過後來Morrissey在他90年的大碟《Viva Mate》中收錄了一首“Margret On Guillotine”,終於圓了他的美夢。《Queen》和《Meat》並肩成為十年里英國最優秀的唱片, 一本法國雜誌還把《Queen》 評為80年代最佳唱片。至此,Morrissey與Marr已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耀眼的一對搭檔組合,同時他們也達到了Smiths音樂生涯的巔峰。
1986年當Smiths進行英國巡演時差一點遭受一次厄運,原因是Marr遇上了車禍。當時還有一個謠言說Smiths準備跳到大公司EMI去。在Marr養病期間,另一位吉它手Gannon頂替了他的位置。Marr病好後又替換了Gannon。年底Smiths在布萊克頓學院進行了一場表演,這也是他在英國的最後一次露面。這時,一首新發行帶有華麗搖滾風格的單曲“Sheila Take A Bow” 把他們重新又拉回了Top 10。很快他們又發表了一張排練作品匯錄的專輯《The World Won't Listen》。此時Marr對Smiths的方向已不抱更大的幻想,於是他私下宣布準備離開。Smiths的未來已是一個問號了。經過冷靜的思索,87年8月Smiths終於宣布解散了。隨後,一張《Strangeways Here We Come》發行了,這張唱片清晰地顯示出在Smiths的最後階段, Morrissey和Marr已在朝著各自不同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