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獨立搖滾唱片在1980年代早期開始出現。從一開始,這些唱片所推出的是由朋客、後朋克、新浪潮和其它形式的樂隊。這些樂隊因為他們的唱片被獨立於大唱片公司以外的小廠牌推出而被單獨分成一類。儘管如此,“獨立”逐漸主要與基於吉他的搖滾樂聯繫起來,因為此類音樂是獨立唱片音樂的主流,特別是獨立流行音樂中的 阿茲特克照相機 (Aztec Camera) ,橘汁(Orange Juice) C86 流行音樂運動 (the C86 jangle-pop movement )和薩拉唱片( the twee pop of Sarah Records artists)。一些核心的80年代英國獨立搖滾樂隊有: 史密斯家族(The Smiths),石玫瑰(The Stone Roses)基督和瑪麗之鏈(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他們的音樂直接影響了1990年代的另類運動,例如自賞派(shoegazing)和 英式搖滾(Britpop)。事實上,在英國所有的另類音樂一般都被稱為“獨立”,而不是“另類”。
在美國,被視為獨立搖滾的音樂是從被19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的運動與他們的自力更生精神所影響的另類搖滾領域所衍生出的獨立搖滾。 在80年代,獨立搖滾一詞主要與記住你(Hüsker Dü) 和 小恐龍(Dinosaur Jr )(經常被稱為自賞樂隊運動的先驅之一)、年輕之聲( Sonic Youth)、大黑( Big Black)與其它把美國獨立音樂品牌推廣流行的樂隊的的粗糙刺耳、扭曲的重金屬聲音聯繫起來,以把他們與R.E.M. 和一萬妄人(10,000 Maniacs)等後來與大唱片公司簽約的校園搖滾樂隊區分開來。 在1990年代初,以涅盤(Nirvana)和珍珠醬(Pearl Jam)等灰調樂隊為代表的另類音樂破圍而出,成為主流。他們獲得了商業成功和廣泛曝光。此後很快另類流派就被商業化,成為吸引到大品牌投資、由商業主控、製造出一系列公式化、更保守的作品的主流成功模式。由此,“另類”標籤的意義就從其初始的、更反傳統意味變化為取得了主流成功的另類音樂,而“獨立搖滾”就被用來指稱那些依然處於地下狀態的音樂和流派。90年代美國獨立搖滾的決定性的運動是低保真運動,由“隨聲而動”(Guided by Voices)和人行道(Pavement)、色芭多(Sebadoh),麗茲緋兒( Liz Phair)以及其它推崇粗糙的錄音技術,反諷式的抽離、和對“賣”給主流另類搖滾領域了無興趣的樂隊。
差不多有很多原因來解釋獨立搖滾樂隊不相容的特徵,但是以下的是一些共識:這種音樂可能太反覆無常以及天真的;太怪異;太敏感和憂鬱;太頹靡和病態;太空想和催眠;太自我和情感密切聯繫歌詞;在它的作品中太低保真和低預算;在音調和重複段中有太多的稜角;太陰冷和研磨;包裝了太多Sonic Youth/Dinosaur Jr./Pixies/Jesus & Mary Chain-style的吉他噪音;在歌曲結構中太多的傾斜和破碎;受太多試驗或是其他非主流音樂形式的影響。不管這種特殊的性質,這種搖滾的創者和聽眾都和另類音樂剛開始的時候很相像,排除由於這個交匯處,獨立搖滾還是對於過度的testosterone採取很謹慎的態度。當然獨立搖滾從沒有很大的影響力或是強大的感覺;它只是很少有,或是從沒有男子氣概。在90年代到來的時候,獨立搖滾發展為相當多的亞潮流並且相似於它的臨近音樂形式(indie pop, dream pop, noise-pop, lo-fi, math rock, post-rock, space rock, sadcore, 或是他們之類的),所有的這一切似乎都確實保持了地下現象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