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

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

《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是著名籃球作家張佳瑋作品,CCTV體育主持人於嘉老師傾情作序推薦,2014年10月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從出生到2014年球衣退役,全景記錄億萬球迷偶像,“答案”阿倫·艾弗森的傳奇之路。

“當選狀元、對決喬丹、2001年總決賽、球衣退役……”精選百餘張“小艾”典藏級照片還原這些經典瞬間。

關注艾弗森“第一次絕殺”這樣的歷史片段,更關注他的人生——以奔跑、衝撞、鮮血、爭執以及對命運的不屈態度,所書寫的對抗世界的故事。

感謝小艾。是你以183CM之軀,征服巨人如林的NBA賽場,給我們挑戰人生的力量;是你堅持做自己,讓我們知道了青春和成長該有的樣子;

珍藏AI,再會青春歲月,盡在《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

基本介紹

  • 書名: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
  • 作者:張佳瑋
  • ISBN:9787515511368
  • 頁數:256
  • 定價:49.90元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0
  • 裝幀:平裝
  • 開本:710*1000 1/16
  • 關鍵字:AI  艾弗森 小艾 張佳瑋 於嘉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序言,自序,

內容介紹

2014年3月1日,在兩萬球迷的見證下,“答案”阿倫·艾弗森的3號球衣正式退役。他的球衣如旗幟般升起,永遠懸掛在費城76人隊主場上空。艾弗森的傳說燃燒殆盡,他的籃球生涯到此終結。如他自己所說: “這是一段偉大的旅程。”
一代籃球傳奇巨星已經謝幕,但對艾弗森的懷念才剛剛開 始。
著名籃球專欄作家張佳瑋傾心寫作著成《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向傳奇致敬。寫作過程中,他查閱了大量翔實的賽事史料和數據統計,精選了上百張艾弗森從高中至今的典藏級珍貴照片。
而著名籃球解說員於嘉老師特地為本書作序推薦。
在書中,你會看到這樣一個艾弗森:
喬治城大學的閃電、費城的孤膽遊俠、3號的神話、NBA史上最矮的得分王、嘻哈文化之王、願意終老丹佛的掘金3號、以350萬年薪簽約孟菲斯的老將、落葉歸根回到費城的費城之子,一個被世界誤解、苛求、責備、讚嘆、敬畏、懷念的人。這位堅持做自己、個性自由隨性狂放不羈、從入行以來就充滿爭議的黑人球員,鑄就了輝煌的NBA職業生涯,激勵著億萬熱愛體育的年輕人。
雖然阿倫·艾弗森的那些輝煌已成往事,但他的身影橫亘在NBA的歷史上,再苛刻的歷史學家也無法將其抹去,因為他與世界為敵的身影過於高大以至於無法忽略。他在籃球史中的形象便是如此:永遠年輕,永遠讓人熱淚盈眶。
珍藏小艾,再會青春。
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張佳瑋一起,帶著對青春的回憶,走進阿倫·艾弗森的人生。

作者介紹

張佳瑋——
1983年生於無錫。人稱信陵公子。作家,知名籃球評論員。
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
少年成名。16歲就開始寫作並出版小說。2006年開始在虎撲網初涉籃球評論,憑藉其出眾的文學天賦以及對籃球的深刻理解迅速成為中國籃壇頂尖評論家,在虎撲網堪稱全民偶像。為《灌籃》、《NBA時空》、《體育畫報》、《籃球》等雜誌撰稿無數,屬於他的身份包括:虎撲網功勳嘉賓;《籃球報》特約專欄作家;勁爆體育頻道常駐解說嘉賓;新浪網、體壇網主筆。
籃球傳記作品:
《瞧,科比這個人》《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沙克傳奇》《那個被叫做“皇帝”的男人:勒布朗·詹姆斯傳》《麥可·喬丹與他的時代》
文學小說作品: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無非求碗熱湯喝》《莫奈和他的眼睛》《倫勃朗1642》《我這個普通人的生活》《既然已經走了這么遠》《孤獨的人都要吃飽》。

序言

我至今仍然難以忘懷我第一次見到艾弗森本人時的情景:奧克蘭全明星周末,一頭地壟溝髮式的他端坐里三層外三層的記者之中,用他輕蔑的目光對準了一個剛剛提問過的記者:“你說我不想給隊友傳球就不傳是么?我有這權力嗎?上帝啊!如果我想乾什麼就乾什麼,那么我現在就想有一百萬美金,我能有嗎?真是可笑。”記者先生訕訕地賠笑。而在艾弗森身後的牆邊,他的母親身處另一群記者包圍之中,不停地在說她的兒子並不壞,而是媒體的錯,把她的兒子寫成了一個壞人。眼望著她周遭的記者均作尷尬的表情還要不停地記下她說的話,讓我頓覺自己面對的是少見的、已經登堂入室卻活得異常真實的母子。
即使那個時候,艾弗森還沒有讓太多人喜歡他。
新秀賽季他可以在媒體眾目睽睽之下豪言:在場上我沒必要對喬丹有任何尊敬。說這話之前,他剛在76人對公牛的比賽里用蝴蝶穿花般的跨下運球晃過喬丹一投中鵠,於是這言論引得公眾勃然大怒。1997年,艾弗森的球隊成績繼續下滑,自己又被從車後箱搜出大麻。直到1998年他還沒有從孤獨的陰影中走出,那時他甚至和喬丹一樣孤獨。巴克利罵他自私,他反唇相譏:你個大肥屁股最好拿了總冠軍再和我說話!其實現在想來,他所說的話和做的事只是隨性而出,沒有任何問題,兩軍斗者陣前,本該不講情面,又何來保留和矜持可言?但公眾不接受,更重要的是媒體不接受。於是艾弗森變成了牛魔王白骨精威震天,大反派的形象幾乎根深蒂固,甚至有人懷疑若干年後大衛·斯特恩的“禁裝令”矛頭直指艾弗森。
艾弗森就像一塊化作頑石的璞玉,找尋著屬於他的機會。從1999年開始艾弗森星路轉折,那個短賽季讓查克戴利的艾弗森法則不攻自破;2000年入選全明星,季後賽被淘汰的淚水讓所有人心動;2001年艾弗森挺進總決賽,每一輪進軍歷程都是艱苦卓絕的悍戰。AI對麥迪、AI對卡特、AI對阿倫,得分高手們在艾弗森的進軍之路上把任何一場都演繹到決戰般精彩。
既然是決戰,結束就會峰迴路轉;就像夜宴很難看,因為天下沒有不散的夜宴。自此後艾弗森只有技術統計,再難有球隊戰績;只有一己之力,再無左右之臂。費城之痛,痛由心生。艾弗森和費城的感覺完美結合,獨立之城所具備的狂放不羈、自由自在、從心所欲以及天縱奇才都和艾弗森的特點絲絲入扣,使艾弗森在費城留得順理成章,人們已經很習慣在提起費城時報出《獨立憲章》和艾弗森的名字。從1996年到2006年的這蹉跎十年間,艾弗森已經和費城水乳交融。儘管他很叛逆,儘管他很孤獨,但費城從第一聯合中心換成沃喬維亞中心,球票上最醒目的永遠都是艾弗森的身影。所以依照艾弗森的性格,他不容許球隊有任何背叛他的行為,他不能容忍球隊因為質疑而將他轉手而出,關係實在過密的雙方,一旦分離,就會像從傷口剛剛癒合的皮膚上硬生生撕去血痂,那是透徹心脾的痛。
艾弗森的確就像是費城的一道傷口。
此後無論是在丹佛、底特律,還是在孟菲斯,艾弗森的球路、秉性再也找不到那一群完美合拍的搭檔,和那極為理想的環境。這也恰好會讓我們明白:為什麼他會對喬治城大學的桑普森教練敬若生父,因為那時的艾弗森就像一根桀驁的野草,桑普森給了他最為理想的陽光空氣和雨露。
好吧好吧,這樣一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人,這樣一個曾經被媒體妖魔化的人,如同列儂、科特·柯本、麥可·傑克遜一樣可以單純到極致來衛護自己的追求,又豈能是我這粗潦幾筆可以寫盡的呢?所以我鄭重向您推薦我的朋友張佳瑋所寫《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他為了寫這本書翻閱了大量的史料和技術統計,看過你也許會發現,我們所甚為熟悉的那個艾弗森,也許並不是那么遙不可及。
寫這篇序言的過程中,我不停地回憶艾弗森曾經帶給我們的一切。忽而就想起了2005年,艾弗森來到中國,在吳大維那座官邸酒吧的包廂里,我在他不設防的前提下私下和他聊了兩個問題:一、對你來說籃球是什麼?二、你有沒想過退役後的生活?得到的回答平淡卻震人心魄:籃球對於我是靈魂的救贖,因為沒有籃球就沒有我;退役之後我想天天陪著家裡人,沒人需要上班,因為我已經有了很多錢,我們不需要辛苦地生活。
好吧,現在我再次邀請你和我一起,跟著張佳瑋,走進艾弗森的世界。
於嘉

  

自序

我們所了解的NBA世界,絕大多數時候,是大片大片的比賽錄象、新聞報導、言論和特寫連綴而成。NBA本身的商業性,又注定了媒介播放的千篇一律。比如,“J博士”永遠是一個飛翔者,多米尼克·威爾金斯永遠做著他的大風車砸扣,拉里·伯德永遠投得進壓秒遠射,“魔術師”和沃西永遠在做一傳一扣的“SHOW TIME”快攻,賈巴爾總在各種錄象里不知疲倦地做著一個又一個勾手,喬治·格文在有限的幾個視頻片段里做他的低手繞指柔上籃,“大夢”永遠左右搖擺,巴克利總是激情萬丈,80年代的底特律是一群兇惡的扳手鉗工,卡爾·馬龍總是接過斯托克頓的傳球跳投,麥可·喬丹總在天空懸停不落,諸如此類。
但是你知道,歷史並非如此。以我們的個人來說,每人每天的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隨時隨地的所作所為,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此積聚起來的人生百變千幻,每一秒都如一片玻璃碎片般映射萬千光芒。同樣的道理。在傳媒的世界裡了解一個NBA球員,你會深感迷惑。
比如說,阿倫·艾佛森。
在漫長的十多年時間中,他呈現在公眾輿論中的形象變幻不定。1997年,一個不羈的少年天才;1999年,一個獨來獨往的遊俠;2001年,籃球世界最為孤絕的英雄;2005年,令費城愛恨交加的矛盾體;2007年底,一個成熟顧家的職業球員;2008年底,一個在底特律無所適從的人,2009年夏天,一個到處找工作碰壁的落拓天才,2014年春天,把自己球衣永遠懸掛在費城球館上空、被永遠銘記的英雄。NBA及其周遭的傳媒是面鏡子,世界從鏡中望他:先被仇視,然後是驚嘆,讚美,歌頌,膜拜,跌落凡塵,鄙夷,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唏噓,懷念。
因為傳媒不是歷史學家。他們無意做忠實的編年史,只是把他,阿倫·艾佛森,一個NBA球員,當作一件商品。他們需要在他身上提取一些概念,無論是他的自我、他的勇決、他的好勝,簡單地提取出來,然後塑造成一個形象。在他順利時歌頌之,在他不順時鞭撻之。在傳媒那裡,這一切必須簡潔、新鮮而富有視覺衝擊力。
因此,許多時候,變的並不是阿倫·艾佛森,而是他周遭的環境,以及世界審視他的角度。
阿倫·艾佛森在傳媒上的孤傲形象,有一部分是因為,他並不願意阿附傳媒與世界。他並不在意世界如何看待他。於是一個奇妙的矛盾故事出現了:由於他不在乎世界對他的看法,拒絕傳媒的複雜化與扭曲,於是大多數的鏡頭反而將他複雜化了。在各種不同的故事裡,他似乎既純粹又矛盾——這本身就很矛盾。
要完全了解一個人是件困難的事。但是,如果將他的無數細節串聯起來,所得出的印象,會比傳媒簡單的羅列事例要真實得多。阿倫·艾佛森,1975年出生。為什麼會在1993年捲入保齡球館鬥毆事件?為什麼會在1994年被名校喬治城錄取?為什麼他打破校規打完大二進入NBA時反而獲得了教練的支持?他在1997年曾經面對怎樣的媒體壓力?為什麼在1997年竭力攻擊他的媒體會在1999年改弦更張?他和拉里·布朗在費城的恩怨為什麼能綿延七年之久?為什麼這番恩怨在2001年消解之後在2003年被舊事重提?如果將每個事件分離開來,阿倫·艾佛森在每件事中的角色都截然不同。但這些事情又確實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
你無法用事件解釋一個人。阿倫·艾佛森自1975年以來的39年人生是一個渾然的整體,一個漫長的故事。喬治城大學的閃電、費城的孤膽遊俠、3號的神話、NBA史上最矮的得分王、嘻哈文化之王、那個願意終老丹佛的掘金3號、那個以350萬年薪簽約孟菲斯的老將、那個落葉歸根回到費城的費城之子、那個在1997年以壟溝頭出現而2009年又剃平頭髮的維吉尼亞青年,一個被世界誤解、苛求、責備、讚嘆、敬畏的人,一個奇妙的混合體。
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比他在場上疾風穿行更精彩的,那就是迄今為止他39年的命運故事——所有人的命運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而他尤其如此。
張佳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