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郵票共5枚,分別印有箜篌、阮、琴、琵琶、三弦的圖案,刻畫精細逼真,並配以彩色; 背景是線描的演奏樂器的古代仕女,姿態飄逸,形象生動,素色相襯,這樣既主次分明,又使樂器和歌舞得到有機結合,給人一種仿佛身臨音樂會欣賞樂器演奏般的藝術感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民族樂器--撥弦樂器
- 外文名: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 stringed instruments
- 別版:影寫版
- 志編號:T81
- 發行日期:1983-1-20
郵票圖案,郵票信息,郵票介紹,
郵票圖案
T81 《民族樂器--撥弦樂器》T81 《民族樂器--撥弦樂器》T81 《民族樂器--撥弦樂器》T81 《民族樂器--撥弦樂器》T81 《民族樂器--撥弦樂器》
郵票信息
志編號 T81
版別 影寫版
名稱 民族樂器--撥弦樂器
全套枚數 5
發行日期 1983-1-20
全套面值 1.00元
版別 影寫版
名稱 民族樂器--撥弦樂器
全套枚數 5
發行日期 1983-1-20
全套面值 1.00元
全套售價 1.00元 發行機構 郵電部
印製機構 北京郵票廠
攝影者
設計者 鄧錫清
整版枚數 50(10×5)/50(5×10)
印製機構 北京郵票廠
攝影者
設計者 鄧錫清
整版枚數 50(10×5)/50(5×10)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5-1 箜篌 0.04 30×40 P11.5×11 446.16
5-2 阮 0.08 30×40 P11.5×11 972.91
5-3 琴 0.08 40×30 P11×11.5 1052.91
5-4 琵琶 0.10 30×40 P11.5×11 480.16
5-5 三弦 0.70 30×40 P11.5×11 198.16
郵票介紹
民族樂器是指各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自己創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樂器。我國素稱禮儀之邦,音樂之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一般分為吹、打、彈、拉四大類,撥弦樂器也叫彈撥樂器,它是由撥弦振動發音的樂器。原始公社氏族社會時便產生了最早的歌舞,人們三五成群,伴以簡單的樂器,邊歌邊舞,以抒發感情。在公元前15世紀的殷商甲骨文中也有關於樂器的記載。周代已形成系統的《六代樂舞》,這時,各類樂器已有70多種,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彈拔樂器和吹奏樂器。秦漢時代,張騫出使西域建立了對外聯繫,外國樂器陸續傳入我國。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更加多姿多彩,樂器以其優美的旋律,悅耳的曲調,使人振奮和陶醉。
這套郵票,5種樂器都各具特色,富有代表性。在撥弦樂器中,琴、阮、三弦是中國原有的樂器,琵琶、箜篌是漢代以後傳入中國的外國樂器,在長期流傳中已經民族化,成為中國民族樂器寶庫中的重要一員。
這套郵票5枚圖案均將樂器置於前面突出地位,刻畫精細逼真,並配以彩色;背景是線描的演奏樂器的古代仕女,姿態飄逸,形象生動,素色相襯,這樣既主次分明,又使樂器和歌舞得到有機結合,給人一種仿佛身臨音樂會欣賞樂器演奏般的藝術感受。正像設計者所說的那樣:“樂器是靜止的,怎樣使人們看到郵票後能從意境中仿佛聽到那動人的旋律?我畫了各種草圖。最後我決定以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刻畫仙女迎風彈琴、飛舞的形象來突出主圖。色彩和造型上使用了濃淡、虛實對比的手法,用以表現清新的格調。”
這套郵票,5種樂器都各具特色,富有代表性。在撥弦樂器中,琴、阮、三弦是中國原有的樂器,琵琶、箜篌是漢代以後傳入中國的外國樂器,在長期流傳中已經民族化,成為中國民族樂器寶庫中的重要一員。
這套郵票5枚圖案均將樂器置於前面突出地位,刻畫精細逼真,並配以彩色;背景是線描的演奏樂器的古代仕女,姿態飄逸,形象生動,素色相襯,這樣既主次分明,又使樂器和歌舞得到有機結合,給人一種仿佛身臨音樂會欣賞樂器演奏般的藝術感受。正像設計者所說的那樣:“樂器是靜止的,怎樣使人們看到郵票後能從意境中仿佛聽到那動人的旋律?我畫了各種草圖。最後我決定以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刻畫仙女迎風彈琴、飛舞的形象來突出主圖。色彩和造型上使用了濃淡、虛實對比的手法,用以表現清新的格調。”
本套郵票共5枚。
5-1為“箜篌”。箜篌分為臥式、豎式兩種。臥式箜篌傳為漢武帝時所造,其形似瑟,但比瑟略小,有7弦。豎式箜篌為豎琴前身,東漢時經西域傳入中國,有22(或23)弦,演奏時,豎抱於懷,用兩手齊撥。此外,還有鳳首箜篌,出自伊拉克,唐時經印度傳入中國。此三種箜篌均已失傳。近年借鑑西洋豎琴並參考中國民族樂器的製作原理,設計製造出雁格箜篌。
5-2為“阮”。阮即阮鹹,因魏晉時“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善彈此樂器而命名。阮是由古代稱做“弦鞀”的琵琶演變而成的,西漢時已定型為圓形音箱,4弦直柄12柱。現在所用的阮已經過改革,分大、中、小三種,用於民族樂隊的不同聲部。
5-3為“琴”。又名七弦琴,俗稱古琴。琴在中國殷周之際已經出現。古琴的琴身是狹長的木質音箱,7條弦,平置演奏。琴面上的13個圓點是音定位的標誌,叫“琴徽”。古琴除獨奏外,也為歌唱伴奏,古代稱“弦歌”,後稱“琴歌”。琴也曾用於相和歌、清樂的伴奏和合奏。中國古代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故事,如琴曲《高山流水》表現俞伯牙和鐘子期的友誼;《鳳求凰》表現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都與古琴有關。
5-4為“琵琶”。琵琶在古代是多種彈撥樂器的總稱。現在的琵琶是由波斯樂器曲項琵琶改造而成的,原來的4弦4柱被增加到6相25品(31柱),擴大了音域和音量,加強了琵琶的表現力。
5-5為“三弦”。三弦又名“弦子”,是由古代的鞀鼓演變而來的,唐代已普遍為樂人掌握,元代始有三弦的名稱。三弦可獨奏、合奏和伴奏,技巧繁複,表現力強。現常用的有大小兩種三弦。大三弦音色寬宏沉厚,為北方鼓書類說唱伴奏所用,又名“書弦”。小三弦盛行於南方,音色清脆明亮,用於崑曲伴奏,故又稱“曲弦”、“南弦子”。
5-1為“箜篌”。箜篌分為臥式、豎式兩種。臥式箜篌傳為漢武帝時所造,其形似瑟,但比瑟略小,有7弦。豎式箜篌為豎琴前身,東漢時經西域傳入中國,有22(或23)弦,演奏時,豎抱於懷,用兩手齊撥。此外,還有鳳首箜篌,出自伊拉克,唐時經印度傳入中國。此三種箜篌均已失傳。近年借鑑西洋豎琴並參考中國民族樂器的製作原理,設計製造出雁格箜篌。
5-2為“阮”。阮即阮鹹,因魏晉時“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善彈此樂器而命名。阮是由古代稱做“弦鞀”的琵琶演變而成的,西漢時已定型為圓形音箱,4弦直柄12柱。現在所用的阮已經過改革,分大、中、小三種,用於民族樂隊的不同聲部。
5-3為“琴”。又名七弦琴,俗稱古琴。琴在中國殷周之際已經出現。古琴的琴身是狹長的木質音箱,7條弦,平置演奏。琴面上的13個圓點是音定位的標誌,叫“琴徽”。古琴除獨奏外,也為歌唱伴奏,古代稱“弦歌”,後稱“琴歌”。琴也曾用於相和歌、清樂的伴奏和合奏。中國古代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故事,如琴曲《高山流水》表現俞伯牙和鐘子期的友誼;《鳳求凰》表現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都與古琴有關。
5-4為“琵琶”。琵琶在古代是多種彈撥樂器的總稱。現在的琵琶是由波斯樂器曲項琵琶改造而成的,原來的4弦4柱被增加到6相25品(31柱),擴大了音域和音量,加強了琵琶的表現力。
5-5為“三弦”。三弦又名“弦子”,是由古代的鞀鼓演變而來的,唐代已普遍為樂人掌握,元代始有三弦的名稱。三弦可獨奏、合奏和伴奏,技巧繁複,表現力強。現常用的有大小兩種三弦。大三弦音色寬宏沉厚,為北方鼓書類說唱伴奏所用,又名“書弦”。小三弦盛行於南方,音色清脆明亮,用於崑曲伴奏,故又稱“曲弦”、“南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