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 Winston

Stan Winston

斯坦·溫斯頓(Stan Winston),1946年4月7日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美國導演。 2008年6月15日因多發性骨髓瘤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斯坦·溫斯頓
  • 外文名:Stan Winston
  • 出生地:美國維吉尼亞州
  • 出生日期:1946年4月7日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榮譽,個人作品,

人物簡介

姓名; Stan Winston
中文名;斯坦·溫斯頓
男, 生於1946年4月7日 美國維吉尼亞州。 逝世於2008年6月15日 (美國加州洛杉磯,多發性骨髓瘤)
溫斯頓是好萊塢影像界一位領軍人物,他幫助塑造了現代影片的一些最具突破性的角色。
溫斯頓與製片人詹姆斯·卡梅隆合作過影片《異形》中的可怕怪物,以及《終結者》和《終結者2》中的殺手機器人。奇蹟公司的超人巨作《鋼鐵俠》也展示了他的最新作品。溫斯坦還為史匹柏的《侏羅紀公園》和續片《侏羅紀公園2》創作了真人版恐龍。
在化妝領域裡,溫斯坦與導演蒂姆·波頓創作了《剪刀手愛德華》中約翰·德普飾演的孤僻怪異手指能當剪刀使的愛德華,以及《蝙蝠俠歸來》的丹尼·德維托主演的乖戾企鵝形象。溫斯坦的不懈努力為他贏得了10項奧斯卡提名,還憑藉《終結者2》的特效和化妝,以及《異形》和《侏羅紀公園》的特技獲得4項奧斯卡獎。

人物生平

斯坦·溫斯頓(Stan Winston)原名斯坦利·溫斯頓,職業特效師、化妝師、導演、演員、編劇、電影製片人。1946年4月7日出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艾靈頓,曾在維吉尼亞州大學學習過戲劇、繪畫和雕刻。1968年,22歲的溫斯頓來到好萊塢,原本打算成為一名演員,可惜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便在沃特·迪斯尼的動畫工作室當上了化妝學徒,3年後他離開迪斯尼成立了屬於自己的特效製作公司-斯坦-溫斯頓工作室(SWS),一個由斯坦領跑的電影特效時代就此開始。對於他來說,這條道路一點也沒有偏離他最初的表演夢想。因為特效造型師正是通過他們所創造的角色模型來完成自己的表演。因此他後來說過:我做的不是特效,而是表演。與其被稱為“特效大師”,不如說斯坦·溫斯頓是一位傑出的“幕後的表演者”。
就在SWS成立的第二年,1974年SONY影業推出的電視電影《珍瑰曼小姐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Miss Jane Pittman),為斯坦·溫斯頓贏得了一座艾美獎,因為他把西西里·泰森(Cicely Tyson)飾演的角色,從1850年一直化到了1960年!
1978年西德尼·里梅特導演的《新綠野仙蹤》(The Wiz)中,讓黛安娜·羅斯成為桃樂絲,也許並不需要溫斯頓花費太多的精力和創造力,但讓麥可·傑克遜變成“稻草人”、Nipsey Russell變成“鐵皮人”、Ted Ross變成“獅子”,就不那么容易了。也是因為此片,使麥可·傑克遜對這位神奇老人產生了無限的崇敬,之後在1997年麥可邀請了斯坦為他的長篇MTV鬼怪(ghosts)中擔當化妝,此片也成為了傑克遜續顫慄之後再次轟動全球的經典作品。
真正使斯坦溫斯頓這個名字讓觀眾熟知的當屬詹姆斯·卡梅隆,1984年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讓溫斯頓開始了與詹姆斯·卡梅隆長久合作。為了這部低成本的科幻動作片,溫斯頓除了要負責許多雜七雜八的事,還製作出了一個充滿光澤的鋼鐵“生命”—與片中實體同樣尺寸的骨骼結構的模型。就這樣,終結者誕生了。電影本身,和實現影像的技術,都具備了劃時代的意義。
1986年再次與詹姆斯·卡梅隆合作,於其指導另一部影史經典《異形續集》(Aliens),由於異形的造型設計師兼策劃人H.R. Giger的離開,溫斯頓頂替了其工作。同樣他靠這部電影贏得了平生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最佳視覺效果獎。異形系列4集中最為區別的造型便是第二集,但異形續集的意義不在於此,而是在於由斯坦溫斯頓創造出的致霸角色-異形皇后的熒幕初登場,這個大傢伙著實把第二集中飾演小女孩的Carrie Henn嚇壞了。

榮譽

溫斯坦的不懈努力為他贏得了10項奧斯卡提名,還憑藉《終結者2》的特效和化妝,以及《異形》和《侏羅紀公園》的特技獲得4項奧斯卡獎。1993年,溫斯頓與史匹柏合作的《侏羅紀公園》獲得了驚人的票房成績,溫斯頓也因此片摘取了第四尊奧斯卡獎,1998年和2001年,他與斯氏合作的《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和《人工智慧》,又讓他兩次入圍奧斯卡。鑒於溫斯頓在幕後製作方面的突出貢獻,他的名字被留在了星光大道上。

個人作品

2001年20世紀結束,天堂或者地獄中的庫布里克,注視著史匹柏的《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將會如何。在史匹柏最需要有人幫他構思和設計出一個不落俗套的未來世界以及充滿魅力的機器人時,他只想到了一個人的名字~ 斯坦·溫斯頓協助史匹柏將庫布里克未能實現的《人工智慧》變為了現實,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後一部影響業界發展的電影
2002年斯坦·溫斯頓數字工作室(SWD)成立,為他的(SWS)找到了互補性創作團隊,在他看來,真實存在的模型特效和虛擬的數字特效是用於互相融合升華的,這一觀點也是當今許多特效大師所堅信並賦予實踐的。
斯坦·溫斯頓參與過特效製作的其他影視作品還包括:
1977年:《根》(Roots)
1982年:《怪形》(THE THING)《靈體》(The Entity)
1984年:《外星戀》(Starman)
1986年:《火星大接觸》 (Invaders from Mars)
1988年:《異形國度》(Alien Nation)
1990年:《鐵血戰士2》(Predator2)
1991年:《侏儒格魯姆》(A Gnome Named Gnorm)
1994年:《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
1995年:《坦克女郎》(Tank Girl)
1996年:《攔截人魔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
《黑夜幽靈》(The Ghost and the Darkness)
1997年:《變種》(The Relic)
《侏羅紀公園2》(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
1998年:《魔幻小戰士》(Small Soldiers)《鸚鵡》(Paulie)
1999年:《史前巨鱷》(Lake Placid)
《魔鬼末日》(End of Days)
《銀河追緝令》(Galaxy Quest)
《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本能反應》(Instinct)
《王牌大賤諜2》(Austin Powers: The Spy Who Shagged Me)
《神探佳傑特》(Inspector Gadget)
《哈拉猛男秀》(Deuce Bigalow: Male Gigolo)
2000年:《驅魔人》(Lost Souls
《謊言背後》(What Lies Beneath)
2001年:《侏羅紀公園3》(Jurassic Park III)
《珍珠港》(Pearl Harbor)
2002年:《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
2003年:《大魚》(Big Fish)
《終結者3》(Terminator 3: Rise of the Machines)
《黑暗降臨》(Darkness Falls)
《致命彎路》(Wrong Turn)
2005年:《康斯坦丁》(C*****tantine)
《都是戴茜惹的禍》(Because of Winn-Dixie)
《毀滅戰士》(DOOM)
《勇敢者遊戲2》(Zathura)
《世界之戰》(War of the Worlds)
2006年:《長毛狗》(The shaggy dog)
《夏洛特的網》(Charlotte's Web)
《零下八度》(Eight Below)
《世貿大廈》(World Trade Center)
《剝皮行者》(Skinwalkers)《伊恩斯通之死》(The Deaths of Ian Stone)
2007年:《笑面之後》(Amusement)
2008年:《鐵人》(Iron Man)
《別惹佐漢》(You Don't Mess with the Zohan)
斯坦·溫斯頓擁有孩童一般的熱情和想像力,為我們構築起了一個虛幻的世界,他永遠是CGI技術領域的國王”
—《鐵人》導演:Jon Favrea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