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20彈道飛彈(SS-18飛彈)

RS-20彈道飛彈

SS-18飛彈一般指本詞條

RS-20彈道飛彈(蘇聯代號:PC-20,俄文:Р-36M,英文:R-36M Missile ,北約代號:SS-18 "Satan" ,譯文:撒旦)是俄羅斯蘇聯時期研製的多彈頭洲際彈道飛彈,是世界上體積最大、威力最大的現役飛彈。

RS-20彈道飛彈編號上延續了R-36彈道飛彈,但由於R-36無法滿足軍方需求,因而進行了重新設計,大幅提高了性能和可靠性,具備了很多第四代戰略飛彈的技術和戰略思想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RS-20彈道飛彈
  • 研製單位:南方設計局
  • 國家俄羅斯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進程,技術特點,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20世紀60年代中期,冷戰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在“確保相互摧毀”戰略思想指導下,美蘇兩國將擁有完全摧毀對方的能力作為遏制戰爭的前提,因而走上了全面的核武器軍備競賽。因此,美蘇部署了大量戰略飛彈,同時,兩國又開始考慮自身核武器的安全性,開始發展射程更遠、當量更大、分導式彈頭更多的堅固地下發射井式的飛彈核武器。60年代,“民兵”飛彈的部署和改進使美國在武器競賽中占據了先機,這在冷戰的嚴酷氣氛中是絕不允許的。於是蘇聯在60年代末開始發展第四代飛彈SS-18。

研製進程

在SS-18誕生前,蘇聯戰略核武器的主體是SS-9,一種專門用來打擊美國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的重型飛彈,在當時也是“巨無霸”。該彈運載能力巨大,裝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10兆噸級當量核彈頭,而且它還是世界上首型軌道型飛彈,可將彈頭送到地球軌道運轉,隨時對地面發動核打擊。這是蘇聯歷史上第一種對美國洲際彈道飛彈構成實際威脅的武器。但由於地面發射系統複雜,導致發射井抗摧毀能力較差,而且作戰反應時間長、服役期短,因此其實用性不強,只能是純粹的戰略威懾武器。在其服役不到4年的1969年9月,蘇聯最高部長會議作出了研製其後繼型SS-18飛彈的決定。
復仇的“惡魔”——SS-18早期型承擔SS-18飛彈設計的是蘇聯著名的飛彈設計機構“南方”設計局,當時任該設計局領導的是被尊稱為當時蘇聯飛彈“教父”的費多羅維奇·烏特金。1967年烏特金進入“南方”設計局領導層,主持了多種洲際彈道飛彈設計,SS-18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當時蘇聯國內有人提出了“還擊—迎擊”思想,即核打擊應在來襲飛彈離開敵人發射裝置但還未到達蘇聯領土之時進行。這一思想不要求對飛彈發射井進行抵禦核爆炸的特別加固,從而降低了部署成本。但是烏特金和其導師揚格利認為,應該從最不利的情況出發,側重報復性的“還擊”,發展抗打擊能力高的大威力洲際彈道飛彈。這一思想得到了時任蘇聯國防部長的烏斯季諾夫的支持,為此蘇聯戰略火箭軍提出了分導式彈頭、豎井冷發射的要求。

技術特點

RS-20彈道飛彈一級的4個發動機為整體的總成系統,將二級火箭發動機完全浸入推進劑箱,使之融為一體。首次採用了級間氣體分離技術(推進劑貯箱化學增壓技術),從推進劑貯箱釋放出增壓氣體使分離的級減速(將燃燒劑噴入氧化劑箱或者將氧化劑噴入燃燒劑箱燃燒),這樣就可以不必採用專門的制動發動機,並且簡化了增壓系統設備。這些措施使R-36M在保持與R-36同樣的外形尺寸情況下,起飛重量由183噸增加到200.6噸,投射重量由5.8噸增加到8.8噸。
分導式彈頭與集束式彈頭的無法自主打擊目標不同,能夠分別打擊各自的目標,也就是說以1當10,1枚飛彈可完成10枚飛彈的打擊任務。而且,R-36M在發展到IV型時,其精度已經達到350米以內,而同期的“民兵”3飛彈的精度在370米以上。作為核武器,R-36M的打擊精度仍不落後,這使其具有很強的打擊硬目標的能力,被認為是良好的第一次打擊武器。此外,由於該飛彈子彈頭多,可以很容易飽和攻擊敵人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因此最終在敵人陣地上空倖存的彈頭比例也會較高。據美國防務專家估計,如果蘇聯對美國發動第一次打擊,用部署的R-36M就足以摧毀美國65%~80%陸基洲際飛彈發射井(兩個核彈頭打擊一個地下井),而且還能保留1000枚R-36M飛彈彈頭來打擊美其它目標。因此其較高的精度加上分導式的彈頭,使它成為了打擊效率最高的飛彈之一。
SS-18被設計為攜帶分導式多彈頭或單彈頭的二級飛彈,在結構布局方面基本與SS-9類似,但採用了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緊湊的配置,使飛彈結構重量減輕。1971年蘇聯開始SS-18的冷發射演練.1973年2月成功進行全程飛行試驗,1975年12月SS-18飛彈正式裝備部隊。初期服役的SS-18為單彈頭,以後又增加了多彈頭型和大威力單彈頭型,分別命名為SS-18I、II、III型。
“惡魔”也精確—SS-18多彈頭型(IV)早期型SS-18採用自主慣性制導系統,精度不是很高,即使是多彈頭也要求具備較大威力,才能打擊加固發射井等硬目標。而威力提高意味著彈頭重量的增加,這使其攜帶的彈頭數最多只能有8個。而科學家經過計算發現,若命中精度不變,彈頭威力提高1倍,摧毀能力增加大約0.6倍;若彈頭威力不變,命中精度提高1倍,則摧毀能力增加大約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為此,蘇聯開始著手改進SS-18。在SS-18前三個型號服役才過了幾個月,蘇聯就在1976年8月16日通過了IV型的改進決議。“南方”設計局的改進方案採用了平台—計算機顯示制導方案,使彈頭打擊精度由500米以上縮小到了350米以內,這使SS-18可以用更小的彈頭打擊同樣的目標,從而增加了SS-18攜帶的彈頭數,因此設計方案中子彈頭數量由8個增加到10個。1979年11月蘇聯完成了新的分導式彈頭試驗。次年SS-18IV開始服役。1982~1983年,新飛彈全部替代早期部署的三種飛彈,部署總數達到308枚,即達到了《美蘇關於限制進攻性武器條約》(SALT I)規定的上限。
與時俱進的“惡魔”——SS-18飛彈的改進雖然SS-18IV的問世使蘇聯戰略飛彈接近了精確時代,但經過前期部署和使用,發現其龐大的體形增加了陣地安置和維護的難度。於是在IV還在試驗的時候,“南方”設計局在1979年6月又推出了V型(P-36M2)方案,稱為“長官”。新飛彈的改進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將二級火箭發動機完全浸入推進劑箱,使之融為一體。以前這種方案只用於潛射彈道飛彈,可使飛彈的外觀尺寸明顯縮小。二是相應改進了飛彈的運輸發射筒結構,使之更輕巧。三是將飛彈的10個子彈頭分2層配置在特製框架上,使彈頭部分更加緊湊。V型的飛行試驗在1988年3月完成,並從7月開始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服役動態

由於R-36M在戰略任務上主要是替代R-36,而R-36原來就設計有軌道飛彈型,因此R-36M在設計上也留有一定的太空運載工具的改造餘地,而從歷史上看,太空運載火箭和飛彈的通用設計也正是“南方”設計局的拿手好戲。為此南方設計局在R-36M設計方案中保留了許多改造空間和接口,這為以後的運載火箭改進奠定了基礎,加上其本身具有的巨大推力,將是大推力運載火箭改造的良好對象。從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改造情況來看.這一設計無疑是成功的。
《第一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規定可以以發射的方式銷毀戰略飛彈。這樣就可以對飛彈進行和平利用。於是R-36M就成了航天運載火箭第聶伯號的研製和利用基礎。除俄羅斯和烏克蘭外,哈薩克斯坦和其它國家也參加了該計畫。共有150枚飛彈適於改造為運載火箭。 改進後運載火箭於1999年4月19日首次發射,發射在拜科努爾發射的第109號發射台進行。此次發射將英國的UoSAT-12號衛星送入預計軌道。為進行第聶伯火箭的商業發射專門建立了國際航天公司航天托拉斯。 該機構的創辦人者為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航天局。彈道飛彈改裝為運載火箭時要改變與有效負載的對接系統;補充火箭與太空飛行器通信用電纜;遙測系統;改變控制系統。 火箭發射重量211噸,長34米,直徑3米,燃料為戊酯庚基。點火後專用氣體發生器將飛彈從發射貨櫃中彈出。在上升到20米高的時候啟動主發動機。 第聶伯運載火箭可將1700千克的有效負送入軌道,而其搭載的太空飛行器可將450千克的有效負載送入火星。 改造為運載火箭的R-36M已經在部隊服役,為第聶伯運載火箭工進行了6次發射。

總體評價

俄羅斯陸基洲際彈道飛彈包括R-36M2彈道飛彈、RS-18彈道飛彈、RS-12彈道飛彈和RT-2PM2彈道飛彈四種,其中R-36M2攜帶的核彈頭數達850個,占俄羅斯陸基飛彈彈頭總數的43.4%,現役核彈頭總數的24.3%,是俄羅斯單型號彈頭數量最多的一種,在俄羅斯戰略核武器力量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曾對外宣稱,R-36M2是俄羅斯“戰略力量戰鬥力的核心”,能夠“戰勝任何現代化的防禦系統”。如果按照服役年限退役R-36M2,會給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穩定性帶來巨大波動,這是任何俄領導人所不願看到的。
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對戰略核武器的定位和未來發展,在俄羅斯軍內一直存在爭論。爭論的代表分別是戰略火箭軍出身的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和總參謀長克瓦什寧。前者主張戰略核武器應在俄羅斯軍事政策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後者則希望克里姆林宮重點發展常規力量。普京上台後,克瓦什寧得到了支持,戰略火箭軍很快被降為一個獨立兵種,並大幅度削減了核武器,延緩了新型核武器的發展。這使俄羅斯海基和陸基核武器發展青黃不接,出現服役斷檔。R-36M2一再延壽的決定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作出的。
R-36M2在對付美國推進的的國家飛彈防禦系統有其獨特的作用。每枚飛彈攜帶10個分導式多彈頭和誘餌,不但能夠有效地迷惑防禦體系,而且大量的彈頭能夠完全耗光防禦系統的防禦彈頭,大量的數據處理還有可能使整個防禦系統陷入癱瘓。延長R-36M2的服役年限是抵制美國建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計畫的既低廉又有效的途徑。
雖然在反恐大勢下,美俄戰略關係逐步緩和,但俄羅斯也看到美國不考慮俄方將削減下來的核彈頭銷毀的主張,而堅持要把大部分彈頭儲存起來,以應不測。這實際是防範俄羅斯再次以其強大的核力量同美國抗衡。同樣,俄考慮到未來與美國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也堅持維持強有力的戰略威懾力量。雖然國防部長伊萬諾夫一直重申延長R-36M2部署和美國的核力量發展、飛彈防禦系統建設沒有任何關係,但其實正是俄羅斯對美國戰略不信任的具體表現,是應對未來威脅保留的靈活手段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