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類理論

“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縮寫,意為:可觀察的學習結果的結構。SOLO分類評價理論是香港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創的一種學生學業評價方法,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特徵的質性評價方法。這種理論不僅有完整的體系,而且有堅實的實踐基礎。比格斯和他的同事在澳大利亞和香港做過大量的實驗,使該理論與歷史、地理、數學、英語等學科的評價結合起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SOLO分類理論
  • 外文名: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 釋義:可觀察的學習結果的結構
  • 簡介:學生學業評價方法
簡介,源頭,內容,

簡介

SOLO的評價理念是基於這樣一種理念:任何學習結果的數量和質量都是由學習過程中的教學程式和學生的特點決定的。它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學習的投入及學習策略等多方面的特徵,從具體到抽象,從單維到多維,從組織的無序到有序。

源頭

SOLO分類評價理論的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皮亞傑的發展階段學說。皮亞傑是影響巨大的兒童心理發展學家,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具有階段性,從低到高依次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演階段、具體運演階段和形式運演階段。上世紀70年代,比格斯的同事把皮亞傑的分類細化為五個階段:1.前運演階段(4—6歲);2.初級具體運演階段(7—9歲);3.中級具體運演階段(10—12歲);4.具體概括運演階段(13—15歲);5.形式運演階段(16歲以後),並著手把這一理論與具體學科的學習評價結合起來研究。
然而,實踐證明,皮亞傑的理論僅僅是一個天才的假設,真正的兒童心理要比這一理論複雜得多。比格斯的同事在實踐中遇到了兩個困惑:第一,兒童的心理發展在不同的學科中有不同的表現。例如,在地理學科中,他可能處於具體概括運演階段,而在數學學科中卻仍然停留在中級具體運演階段。第二,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反覆性。例如,一名兒童的數學水平已經到達形式運演階段,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又會倒退到中級具體運演階段。

內容

面對這兩大困惑,比格斯形成了他的思想理論:第一,一個人回答某個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結構,與這個人總體的認知結構是沒有直接關聯的。一個人的總體認知結構是一個純理論性的概念,是不可檢測的,比格斯稱之為“設定的認知結構(Hypothetical Cognitive Structure)”,英文的縮寫為HCS。而一個人回答某個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結構卻是可以檢測的,比格斯稱之為“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英文縮寫為SOLO。因此,我們很難根據皮亞傑的分類法給學生貼標籤,認定他處於哪一個發展階段,但我們卻可以判斷學生在回答某一具體問題時的思維結構處於哪一層次。這種分析學生解決一個問題時所達到的思維高度的評價方法就稱為SOLO分類評價法
第二,根據SOLO分類評價法,比格斯把學生對某個問題的學習結果由低到高劃分為五個層次: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和抽象拓展結構,具體含義如下:
1.前結構層次(prestructural):學生基本上無法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提供了一些邏輯混亂、沒有論據支撐的答案。
2.單點結構層次(unistructural):學生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但卻就此收斂,單憑一點論據就跳到答案上去。
3.多點結構層次(multistructural):學生找到了多個解決問題的思路,但卻未能把這些思路有機地整合起來。
4.關聯結構層次(relational):學生找到了多個解決問題的思路,並且能夠把這些思路結合起來思考。
5.抽象拓展層次(extended abstract):學生能夠對問題進行抽象的概括,從理論的高度來分析問題,而且能夠深化問題,使問題本身的意義得到拓展。
從上述分類法中我們首先可以看到,比格斯提出的思維分類結構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層次類型,具體說來就是從點、線、面、立體、系統的發展過程,思維結構越複雜,思維能力的層次也就越高。其次,SOLO分類的焦點集中在學生回答問題的“質”,而不是回答問題的“量”。雖然沒有量的支撐,質是無從體現的,但針對“質”的評價與針對“量”的評價的確大有區別。例如,傳統高考歷史題目中的主觀題評卷,我們就習慣於把答案細分為若干個采分點來打分,這基本上就是一種針對“量”的評價方法。SOLO評價不在乎學生答對了多少個與標準答案相近的字眼,更不在乎學生寫出了多少字,只是力求從學生的回答中分析出他能夠達到哪一思維層次。
第三,人的認識不僅在總體上有階段性的特點,對具體問題的認識也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僅從總體上看是這樣,從某個具體的知識點的學習上看也是這樣。從SOLO五個層次分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前三個層次是基礎知識的積累,而後兩個層次是理論思維的飛躍。而要實現思維能力的突破,又離不開基礎知識的積累。這一思想對我們歷史教學的啟發是相當大的。近些年來我們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研究似乎演變成為一種口號式的文字遊戲,人人在談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創造性思維等等,卻很少有人能夠結合具體的歷史問題來進行扎紮實實的研究。比格斯給我們的啟示是,歷史思維能力的研究不可能離開具體的問題情境。
由此可見,比格斯的SOLO分類法與皮亞傑的階段學說有很大的差異,SOLO分類法依據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皮亞傑的階段學說依據的是學生的年齡段。而SOLO評價法與傳統的評價法的區別也是巨大的,它力求能夠準確評價學生思維能力所能達到的深度和廣度。SOLO分類法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它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無論是文科的問題還是理科的問題,實踐證明都基本上可以根據該方法進行思維層次劃分。其次,它有利於教師制訂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計畫預先確定學生學習某一問題要達到哪一思維層次,並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第三,它有利於教師檢測教學效果,它可以較清楚地顯示學生對某個具體問題的認識水平。第四,它為檢測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思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