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影響因子

sci影響因子

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500種期刊在內的4700種期刊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導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sci影響因子
  • 缺陷1:引文統計年限範圍
  • 缺陷2:統計論文類型
  • 缺陷3:期刊大小
缺陷,綜述,

缺陷

(1) 引文統計年限範圍。期刊在某年的影響因子實質上是表示該刊前二年所發表的論文在該年的平均被引次數。由於統計的只限於論文在發表後1-2年內的被引次數,因而相當一部分論文的引證高峰期並沒有反映到影響因子中,尤其是那些出版時滯較長的刊物,因為文獻老化(超過2年)的原因而沒有被統計參與影響因子的計算,從而降低了影響因子值。分析表明,我國科技期刊的出版時滯普遍偏長,是國內科技期刊影響因子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以2年期的論文和引證來計算影響因子也難以較客觀地反映引證規律,並由此造成同種期刊在不同年份的影響因子波動較大。如通過對200種化學類期刊的總平均影響因子分析後發現,其2年期的影響因子值在不同年份的波動範圍常超過20%,但5年期的影響因子值則顯示出一條較平滑的曲線。鑒此,有些引證分析研究機構甚至逐年對ISI採集的引文數據以更長的時間跨度重新計算,或分別以某年期刊的論文及其在出版後若干年的被引次數為分母和分子來計算“歷時影響因子”。
sci影響因子
(2) 統計論文類型。ISI在影響因子計算公式中的分子、分母取值也存在很多問題,即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中,引證次數(分子)統計了相應刊物中所有論文被引證的總次數,而刊載論文數(分母)則只統計論文(Articles)、簡訊(Notes)和評述(Reviews)類欄目的文章數,對社論(Editorials)、來信(Letters)、通訊(Correspondence)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證的欄目的文章數目則不進行統計。實際上,這些未被統計部分的被引證頻次對影響因子的貢獻很大。分析表明,大約40%醫學類期刊公布的影響因子比實際影響因子高10%以上,其中的5%甚至達到40%或更多。
(3) 期刊大小。 詳細的統計比較表明,以2年期的論文和引證計算的影響因子隨相應期刊所發表論文數的多少呈現出較大的波動。統計比較發現,小期刊(年發表論文數少於35)影響因子在相鄰年間的波動超過40%,對於年發表論文數超過150的期刊來說,其影響因子也有15%左右的波動。因此,在評價中若考慮到影響因子在一定範圍的這種隨機變化性,是難以給影響因子定量化的。
除影響因子計算公式本身的幾個要素外,期刊和論文的類型、不同學科間引證行為和規律的差異(如不同學科的論文在引證半衰期和平均引文數上存在很大差異)等對影響因子的影響也十分巨大,這也是在評價中需要特彆強調的。

綜述

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統計數據及計算的影響因子等指數,而成為一種期刊評價工具。圖書館可根據JCR提供的數據制定期刊引進政策;論文作者可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決定投稿方向。
一般來說學術期刊被引用得越多,影響因子通常越高,也就是說雜誌被關注的越多impact factor 就越高,醫學類好多雜誌如《新英格蘭雜誌》、《柳葉刀》等因為看的人比較多,影響因子有些是很高的,尤其是綜述類雜誌。 但是,問題也不是絕對的。不能單單憑影響因子(IF)的高低來判斷期刊的權威性,如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雖然每年的IF在10.0 左右,但是大家都知道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權威性與<Nature>、<Science>等IF在30.0左右的雜誌幾乎旗鼓相當。 而且幾乎每個學術領域都有自己的頂尖雜誌,如糖尿病學、肝臟學等,暫且不管其影響因子大小,公認的權威雜誌就是含金量最高的。 而古生物學、系統分類學等領域的很多雜誌也有SCI收錄的,由於專業性太強,很少有人看懂,也基本沒什麼套用價值,IF就很低。但是在其自己的領域,也有可能是最權威的。
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SCI)於1957年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在美國費城創辦。40多年來,SCI(或稱ISI)資料庫不斷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世界最為重要的大型資料庫,被列在國際六大著名檢索系統之首。它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最具權威性的、用於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成果的重要評價體系。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縮寫:SCI)是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於1960年編輯出版的一部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碟版及在線上資料庫。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縮寫IF)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的一項數據。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頻率,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創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創立,其後為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重大革新。自1975年以來,每年定期發布於“期刊印證報告”(JCR)。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 即某期刊前兩年發(S, T)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U)的被引用總次數 X(前兩年總被引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S, T)內發表的論文總數 Y(前兩年總發文量)。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公式為: IFU =(X(S,T) / Y(S,T))。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響因子的計算;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數: 48 ;本刊2004年的發文量: 187;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數: 128 ;本刊2003年的發文量: 154;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數總計: 176 =(48+128);本刊2003-2004年的發文量總計: 341 =(187+154);本刊2005年的影響因子為0.5161 = (176÷34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