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unkiaer頻度定律

Raunkiaer頻度定律:C.Raunkiaer根據8 000多種植物的頻度統計(1934)編制了一個標準頻度圖解(frequencydiagram),提出了著名的Raunkiaer頻度定律(law of frequency)。

基本介紹

  • 中文名:Raunkiaer頻度定律
  • 外文名:law of frequency
  • 類型:標準頻度圖解
  • 提出者:C.Raunkiaer
  • 學科:群落生態學
概念,相關內容,

概念

頻度是指群落中某種植物出現的樣方數占整個樣方數的百分比。頻度這個概念早在1825年就有人提出,後來丹麥學者C.Raunkiaer的工作對此影響最大。 Raunkiaer在研究歐洲草地群落中,用1/10m的小樣圈任意投擲,將小樣圈內的所有植物種類加以記錄,然後計算每種植物出現的次數與樣圈總數之比,得到各個種的頻度。

相關內容

凡頻度在1%一20%的植物種歸入A級,21%一40%者為B級,41%~60%者為C級,61%一80%者為D級,80%一100%者為E級。在他統計的8000多種植物中,頻度屬A級的植物種類占53%,屬於B級者有14%,C級有9%,D級有8%,E級有16%,這樣按其所占比例的大小,五個頻度級的關係是:A>B>C≥D<E。此即所謂的C.Raunkiaer頻度定律。這個定律說明:在一個種類分布比較均勻一致的群落中,屬於A級頻度的種類通常是很多的,它們多於B、C和D頻度級的種類。這個規律符合群落中低頻度種的數目較高頻度種的數目為多的事實。E級植物是群落中的優勢種和建群種,其數目也較大,因此占有較高的比例,所以E>D。
實踐證明,上述定律基本上適合於任何穩定性較高而種數分布比較均勻的群落,群落的均勻性與A級和E級的大小成正比。E級愈高,群落的均勻性愈大。如若B、C、D級的比例增高時,說明群落中種的分布不均勻,暗示著植被分化和演替的趨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