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巴考爾(SAFIBAHCALL)為首的三人小組探討了一種他們稱之為Q星的中子星模型:Q星是由中子、質子和電子組成的中性球體,在這種星體內,電子可以被迫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但當中子轉變為質子時,電子又從中子逸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Q星
- 學校:美國史丹福大學
- 提出者:巴考爾
- 本質:中性球體
他們的研究表明:即使在沒有引力作用情況下,強核力能使星體各部分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對Q星可能具有的性質,科學家們只設定了不多的限制,如這類星的密度可能比白矮星的大一些,Q星物質的最小穩定單元可能比1000個質子或中子多一些,這就使Q星可以只有小石子般大小,也可能小如塵埃微粒。因此,這中細小的星體將有且國土解決星系中失蹤的“暗物質”問題和其他文之謎。另一方面,三位科學家同時注意到Q星的質量可以比經典的質量大得多,後者按現行理論最多不能超過太陽質量的3倍。果真如此的話,較大質量的天體,如我們銀河系中的天鵝座X-1(其質量可能在9-15倍太陽質量之間)和大麥雲中的LMCX-3(其質量可能在6至14倍太陽質量之間)都可能不是黑洞而是Q星。如發現有小於1/10太陽質量或大於3倍太陽質量中子星的例證,它們可能就是Q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