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前言,目 錄,
圖書簡介
機械行業是一個國家工業的火車頭,而模具設計則是機械行業中最熱門的專業之一。本書將圍繞模具設計主題,講解Pro/E的各種功能。承繼本工作室的一貫風格,我們先詳盡地說明模具的概念,然後再以實例輔助說明。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充分闡述本書主述者的多年模具設計經驗,讓想入行但尚未入行的學生或社會人士能夠在短時間內學習到其他同類書中難得的設計經驗,快速成為一位好設計師。
本書適合機械行業的所有設計和製圖人員,是機械本科或相關專業的最佳學習教材。
前言
本書在第一版(Pro/ENGINEER Wildfire 2.0)出版後,反應熱烈。因此,在本書第二版改版之際,我們按讀者的建議重建本書,除了新增一些範例以外,我們還根據採用本書作為教材的老師的需要增加了習題解答。
本書的主述者徐雲祥老師,是一位在台灣模具界具豐富經驗和求知精神的可敬長者,龍震老師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並請他為本書作主述。他在本書中所強調的“拆模三法”,是融合設計實務和Pro/MOLDESIGN計算機軟體的難得結晶,勢必會很快成為Pro/MOLDESIGN模具設計的主流。
徐雲祥老師已經於2010年夏仙逝,本書將為紀念他的付出而延續!
本書從模具的基本概念開始,然後再進入拆模的實例。在實例中,我們會先從一個簡單的範例開始,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拆模,接著再拿一些實際的產品來做額外的拆模練習。由於本書採用以實例來說明軟體的指令功能,所以全書沒有指令的詳述,而以直接的操作來熟練指令。
通過本書的學習,不論讀者有沒有經驗,都會很快地熟悉模具設計中的拆模法。具有這樣的基礎後,不論是轉向造型設計、機構設計,還是更深入到專業的模具設計中,都是可行的。
不論是龍震工作室,還是二代龍震工作室,我們開發的電腦書籍共同的特性在於:
* 個性化的服務,軟體功能與專業的完美組合。書中摒棄一般圖書只注重軟體功能介紹,而忽視讀者專業需要的缺點,既介紹了軟體功能的使用技巧,又結合了讀者專業的特點,所以我們開發的圖書也不是一般的圖書。
* 以圖例形式完成對操作過程的解說,避免使用冗長文字來破壞思考,一向是我們一貫的特色。
* 所授範例個個經典,並應讀者要求在書中完整展示製作步驟。
* 網站技術支持。凡是購買我們開發的圖書的讀者,都可以通過“龍震線上”獲得最快捷的技術支持。同時,網站的內容和服務方式還會不斷擴充。
目 錄
第1章 模具概論 1
1.1 學習模具設計的理由和忠告 2
1.2 本書圖例和視頻檔案版本說明 2
1.3 模具的種類 3
1.4 模具製造的起源——傳統鑄造法 3
1.4.1 傳統鑄造法的製造步驟 3
1.4.2 澆注系統(Gating System) 5
1.4.3 分型面 8
1.4.4 模型餘量 8
1.4.5 沙心(Core) 8
1.4.6 沙試驗 9
1.4.7 鑄件的清理 10
1.5 現代鑄造法 10
1.5.1 壓鑄的定義 11
1.5.2 壓鑄機械 11
1.5.3 離心鑄造法 13
1.5.4 精密鑄造法 15
1.5.5 殼模壓鑄法 19
1.5.6 二氧化碳硬化模型法 21
1.5.7 其他壓鑄法 22
1.5.8 各種鑄造法的特性比較 23
1.5.9 壓鑄模具的結構 23
1.6 衝壓製造 25
1.7 塑膠成型加工 25
1.7.1 塑膠成型的設備和運作 25
1.7.2 塑膠成型加工的方法 27
1.7.3 塑膠模具的基本結構 34
1.8 製造模具的方式 38
1.9 模具的設計和製造流程 39
1.10 模具設計和造型、結構設計間的關係 41
習題 42
第2章 基本概念和準備 43
2.1 Pro/MOLDESIGN與Pro/CASTING 44
2.1.1 創建與修改設計零件 44
2.1.2 創建型腔 44
2.1.3 創建模具布局 44
2.2 模具設計師的作業流程 45
2.2.1 流程描述 45
2.2.2 問題討論 46
2.2.3 Pro/MOLDESIGN建議的拆模流程 47
2.3 需要的模組 48
2.4 本書拆模法和範例的設計原則 49
2.5 操作前的注意事項 51
2.6 操作視窗簡介 52
2.7 雲祥老師的話 54
2.7.1 CAD/CAM/CAE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55
2.7.2 傳遞及學習的重點 56
2.7.3 學好模具設計的正確心態 57
2.7.4 如何學好模具設計 58
2.7.5 專業方面的講述原則 59
2.8 拆模的原理 60
2.8.1組件拆模法的原理 61
2.8.2分型面拆模法的原理 62
2.8.3體積塊拆模法的原理 63
2.8.4拆模里的模型關聯性問題 64
2.8.5拆模時的精度問題 68
2.8.6拆模操作流程建議 70
2.8.7常見的拆模失敗問題和處理方法 72
習題 73
第3章拆模三法入門 75
3.1練習前的操作複習 76
3.1.1拆模前的準備操作 76
3.1.2Pro/E基本的選取技法 79
3.1.3注意事項 82
3.2塑膠上蓋範例(組件法) 83
3.2.1組裝階段 83
3.2.2創建模胚並生成型腔(模穴)階段 85
3.2.3繪製分型面階段 87
3.2.4拆模階段 89
3.2.5開模階段 90
3.2.6本範例技術點評 93
3.3塑膠上蓋範例擴展(組件法) 94
3.3.1造型檔案的再處理 94
3.3.2本範例技術點評 96
3.4塑膠上蓋範例(分型面法) 96
3.4.1模具組裝階段 97
3.4.2繪製分型面階段 99
3.4.3拆模階段 100
3.4.4生成成品階段 101
3.4.5定義開模階段 102
3.4.6Pro/MOLDESIGN視圖顯示操作 102
3.4.7本範例技術點評 104
3.5塑膠上蓋範例(體積塊法) 105
3.5.1模具組裝階段 105
3.5.2創建模具體積塊階段 106
3.5.3公母模提取、生成樣品和定義開模階段 108
3.5.4本範例技術點評 108
3.6Pro/MOLDESIGN模組的事後編輯問題 109
3.7擴展範例 111
3.7.1香菇頭造型的拆模 111
3.7.2風扇葉片造型的分模線 115
3.7.3本範例技術點評 123
3.8複製幾何的問題(合併/繼承) 124
3.8.1造型檔案的再處理 124
3.8.2本範例技術點評 126
第4章含靠破孔的拆模 127
4.1靠破孔概念 128
4.2含靠破孔的塑膠上蓋拆模(組件法) 128
4.2.1創建模胚並生成型腔(模穴)階段 128
4.2.2繪製分型面階段 129
4.2.3生成上、下模階段 131
4.2.4本範例技術點評 131
4.3含靠破孔的塑膠上蓋拆模(分型面法) 131
4.3.1模具裝配階段 131
4.3.2繪製分型面階段 131
4.3.3本範例技術點評 132
4.4含靠破孔的塑膠上蓋拆模(體積塊法) 132
4.4.1模具裝配階段 133
4.4.2創建體積塊階段 133
4.4.3本範例的另一種作法 136
4.4.4本範例技術點評 138
4.5含平面靠破孔的底板拆模 138
4.5.1使用側面影像曲線和裙邊曲面法 138
4.5.2使用陰影曲面法 143
4.5.3本範例技術點評 145
4.6滑鼠曲面上的圓洞拆模 146
4.6.1分析 146
4.6.2圓孔位於單一曲面上 147
4.6.3本範例技術點評 156
4.7將滑鼠蓋的圓孔位於跨曲面上(設計變更) 156
4.7.1設計變更 157
4.7.2修正操作 159
4.7.3本範例技術點評 162
4.8額外範例 162
4.8.1插銷滑動件 162
4.8.2電源供應器固定座 165
4.9模具檢查 172
4.9.1拔模檢查 172
4.9.2厚度檢查 174
4.9.3投影面積 175
4.9.4分型面檢查 175
第5章清角精加工(行位) 177
5.1關於清角加工 178
5.2計算機底座用塑膠腳墊拆模 178
5.2.1模具裝配階段 179
5.2.2繪製型芯和模具本體分型面階段 180
5.2.3以各分型面製作分件模和模具體積塊階段 182
5.2.4生成成品階段 183
5.2.5定義開模階段 184
5.2.6本範例技術點評 185
5.3含側孔的塑膠上蓋拆模(組件法) 185
5.3.1創建模胚並生成模穴階段 186
5.3.2拆制公母模階段 186
5.3.3拆行位階段 187
5.3.4切割行位孔階段 187
5.3.5本範例技術點評 189
5.4含側孔的塑膠上蓋拆模(分型面法) 189
5.4.1靠破孔分型面階段 189
5.4.2行位分型面設定階段 190
5.4.3拆模階段 191
5.4.4本範例技術點評 192
5.5含側孔的塑膠上蓋拆模(體積塊法) 192
5.5.1靠破孔體積塊階段 193
5.5.2行位體積塊階段 194
5.5.3本範例技術點評 194
5.6斜軌插銷拆模 196
5.6.1操作提示 197
5.6.2本範例技術點評 198
5.7包覆造型式的行位拆模 202
5.7.1設定分型面的拆模操作 202
5.7.2本範例技術點評 204
5.8額外範例 204
5.8.1卡片閱讀機上蓋 204
5.8.2盤形固定座 216
5.8.3盒中凸座(鑲件範例) 220
第6章清角精加工(斜頂) 225
6.1模具斜頂 226
6.2盒內壁凸柱拆模(組件法) 226
6.2.1繪製分型面階段 226
6.2.2本範例技術點評 228
6.3盒內壁凸柱拆模(分型面法) 228
6.3.1繪製分型面 229
6.3.2本範例技術點評 230
6.4盒內壁凸柱拆模(體積塊法) 230
6.4.1繪製體積塊 230
6.4.2本範例技術點評 232
6.5盒上卡鉤拆模 232
6.5.1繪製分型面階段 233
6.5.2本範例技術點評 236
6.6卡片閱讀機上蓋拆模 236
6.6.1繪製分型面階段 236
6.6.2本範例技術點評 242
6.7額外範例 242
6.7.1手機底蓋 243
6.7.2電子鍋開關蓋 250
6.7.3主體框 259
6.8小結 278
第7章一模多穴的拆模 279
7.1多腔模 280
7.2小塑膠插座拆模 280
7.2.1模具裝配階段 280
7.2.2創建澆口系統階段 283
7.2.3創建冷卻水路(水線)階段 286
7.2.4繪製分型面階段 288
7.2.5分割並創建體積塊階段 288
7.2.6生成成品階段 289
7.2.7定義開模階段 290
7.2.8本範例技術點評 290
第8章Pro/E補模模組之輸入數據醫生(IDD) 293
8.1補模的意義 294
8.1.1為什麼要補模 294
8.1.2補模的誤區 294
8.2IDD概論 296
8.2.1IDD補模(補面)流程 296
8.2.2IDD模組的操作界面 296
8.3IDD補模實例 299
8.3.1基本修補法 299
8.3.2高級修補法 302
8.3.3使用“修改”模式 304
8.3.4使用“特徵化”模式 307
8.3.5延伸面法 310
8.3.6混用IDD與Pro/E基本模組的建模命令補模 312
8.3.7練習題目 315
第9章CADFix補模工具 317
9.1CADFix補模工具概論 318
9.2CADFix基本操作 319
9.2.1CADFix補模工具的操作界面 319
9.2.2CADFix系統設定 320
9.3完全自動化的補面 320
9.4以診斷為基礎的互動式補面 323
9.4.1簡單裂縫的二級修補 323
9.4.2遺失面的二級修補 327
9.4.3下伏面的二級修補 329
9.4.4交錯循環面的二級修補 331
9.4.5降低(提高)高階度的二級修補 334
9.4.6自相交曲面的二級修補 336
9.5手動的互動式補面 337
9.6練習範例 338
9.6.1對Extra_sample8範例的模型修補 338
9.6.2對Mold_Sample13範例的模型修補 342
9.6.3配合IDD和CADFix做模型修補(簡單型) 344
9.6.4自行練習CADFix補模題目 345
9.7綜合討論與混合實例 346
9.7.1綜合討論 346
9.7.2IDD與CADFix混用
實例一(稍複雜型) 347
9.7.3IDD與CADFix混用
實例二 350
9.7.4IDD與CADFix混用
實例三 353
9.7.5IDD與CADFix混用
實例四 355
第10章複雜造型的拆模 359
10.1引言 360
10.2計算機主機面板範例 360
10.2.1IGES轉換和幾何檢查階段 361
10.2.2補模階段 362
10.2.3以“組件法”拆模階段 367
10.2.4畫模具施工圖 375
10.2.5設計變更改圖 376
10.3塑膠注射成型品設計 378
10.3.1設計原則 378
10.3.2收縮率 378
10.3.3拔模斜度 379
10.3.4分型面 381
10.3.5成品厚度 382
10.3.6加強筋 384
10.3.7轂 385
10.3.8拐角 386
10.3.9孔 387
10.3.10嵌件 390
10.3.11塑膠注射成型品設計要點匯總 391
10.4流道的設計形式 396
10.5澆口系統設計知識補充 397
10.5.1非限制性澆口 397
10.5.2限制澆口 398
第11章塑膠顧問 405
11.1關於塑膠顧問 406
11.2進入系統並進行初步設定 406
11.3運行澆口位置分析 408
11.4運行塑膠填充分析 411
11.4.1進行塑膠填充分析 411
11.4.2檢查分析結果 411
11.5模型視窗分析 418
11.6冷卻質量分析 420
11.7縮痕分析 423
11.7.1縮痕與空隙 423
11.7.2檢查分析結果 425
11.8焊接線和逃氣 426
11.8.1焊接線分析 426
11.8.2逃氣分析 428
11.9製作報告書 429
11.10雲詳老師的話 430
第12章拆模題目 433
12.1引言 434
12.2習題 435
附錄A塑膠材料信息 449
附錄B塑膠成型加工概要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