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稱 波美拉尼亞之名出自拉丁語
longum mare ,意思是“沿海的國家” 。波蘭語名稱
Pomorze 意思是“海岸”,亦即
波羅的海 海岸。拉丁語名稱
longum mare 很可能最先出自1080年推出的
羅馬教廷 檔案Dagome iudex。該檔案是早前一份檔案的摘要,可能在992年撰寫。Dagome iudex 首先提及奧台盼謎達·馮·哈爾登斯萊本(Oda von Haldensleben)和她丈夫
Dagome ——估計是波蘭大公
梅什科一世 ,並提及
Dagome 將領土獻給教皇。1046年一份宮廷檔案,首次確實提及“波美拉尼亞”:
Zemuzil dux Bomeranorum " (波美拉尼亞閥您殃人的公爵Siemomysl)。此後,不萊梅的亞當 (Adam of Bremen;約1070年)和無名氏高盧人 (Gallus Anonymus;約1113年)的歷史著作數次提及“波美拉尼亞”。
波美拉尼亞
波美拉尼亞 (波蘭語:Pomorze;德語:Pommern 和 Pommerellen,譯作波莫瑞;波美拉尼亞語:Kashubian: Pòmòrze 和 Pòmòrskô;
拉丁語 :Pomerania、Pomorania) 是在波蘭北部與德國東北,位於
波羅的海 南岸的地理及歷史區域。波美拉尼亞濱臨波羅的海,河流包括
維斯瓦河 、諾泰奇河 (Noteć)、
瓦爾塔河 (Warta) 和雷克尼墊局鑽元茨河。其沿海島嶼包括
烏瑟多姆 (Usedom)、
沃林島 (Wolin) 和
呂根島 ;
海爾半島 (Hel peninsula;位於
格但斯克灣 旁) 和維斯瓦半島 (在波蘭東北部;與加里寧格勒接壤) 則伸延到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也形成了波美拉尼亞灣、什切青
潟湖 、格但斯克灣與普茨克灣,以及
維斯瓦灣 (維斯瓦潟湖)。萊布斯科湖(Lebsko)、亞姆
諾湖 (Jamno)和加爾德諾湖 (Gardno)本來是海灣,不過與海灣分隔而變成湖。
古今由來 1038年,波蘭發生非基督教徒起義,該地曾一度獨立,不久後重歸波蘭。1138年,它成為波蘭的部分 (seniorat);1181年,其西部與碑禁乘德意志貴族結盟。
1181年到1806年,波莫瑞 (
波蘭語 的西波美拉尼亞)是
神聖羅馬帝國 的領土。1309年,東波美拉尼亞被
條頓騎士團 征服,成為普魯士一部分。1466年根據《托倫條約》(Dorn)的規定;
條頓騎士團國 的東波美拉尼亞重歸波蘭,此後該地稱為“
波蘭國王 的東波美拉尼亞的普魯士”。
1569年,這邦聯關係變得更密切,成為“真正的聯盟”,稱為“眾波蘭國王的東波美拉尼亞的普魯士”。
15世紀的波美拉尼亞公國,中世紀後期,
梅克倫堡 、布蘭登堡、波蘭,甚至
條頓騎士團 都宣稱擁有波美拉尼亞。1420年,該地的文德人 (Wend)發動起義,支持布蘭登堡的文德貴族,抵抗
霍亨索倫家族 當地的藩侯
腓特烈一世 ,但是在昂格明德大敗。
腓特烈一世 認為,若要應付當地的複雜政治,就要與波蘭建立更緊密關係。波蘭現下控制條頓騎士團,故此與她結盟能確保布蘭登堡控制波美拉尼亞。於是他安排次子腓特烈 (後來的
布蘭登堡選帝侯 腓特烈二世 )與波蘭國王
瓦迪斯瓦夫二世 (1351-1434年)的女兒 (
立陶宛 的Jadwiga;1408-1431年)結婚。
這觸怒了
波希米亞 國王
西吉斯蒙德 。他支持波美拉尼亞公爵,並答應在戰後給他們瓜分布蘭登堡的烏克馬克 (Uckermark)。1425年,戰爭爆發,波美拉尼亞、梅克倫堡、
條頓騎士團 ,甚至波蘭和布蘭登堡對敵。
腓特烈一世 的計畫失敗。最後,他雖然保留到烏克馬克,但未能得到波美拉尼亞的
統治權 。
1200年開始,德裔居民和農業開發者漸漸自西而來,到原本以斯拉夫居民為主的波美船符只拉尼亞居住。
16至17世紀, 有關布蘭登堡的爭議繼續發生。1527年,約阿希姆一世與波美拉尼亞公爵在於特博格 (Jüterbog)達成就部分問題協定。當時宗教改革開始盛行,波美拉尼亞人口漸漸變成以信義宗教徒為主,只是進度不比布蘭登堡快。
1637年,最後的波美拉尼亞公爵博古斯瓦夫十四世 (Bogusław XIV)去世,並沒有兒女繼位。
三十年戰爭 期間,
瑞典 國王
古斯塔夫二世 (Gustavus Adolphus)占領了波美拉尼亞。
北方戰爭 結束後,法國、瑞妹匙簽才典舟殼和布蘭登堡開始談判。布蘭登堡外交官、馮·布盧門塔爾 (von Blumenthal)家族的
約阿希姆·弗里德里希 ·馮·布盧門塔爾和他的兒子克里斯托夫·卡斯帕·馮·布盧門塔爾,取得繼承布蘭登堡統治權的權利。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瑞典得到西波美拉尼亞;普魯士則得到東波美拉尼亞。不過,布蘭登堡與瑞典的爭議依然沒有平息,尤其關於西波美拉尼亞,一直到1720年簽署
斯德哥爾摩條約 為止。根據該條約,布蘭登堡普魯士得到斯德丁。
18至19世紀, 1812年,
拿破崙 領導的法國軍隊進攻波美拉尼亞。翌年,瑞典軍隊與
俄羅斯 、普魯士和
奧地利 聯軍出擊,在
萊比錫戰役 擊敗法國。瑞典也攻擊
丹麥 。1814年,瑞典與丹麥簽署
基爾條約 。瑞典得到
挪威 ,但是在1815年把西波美拉尼亞 (當中的斯德丁已經為普魯士所有)割讓給普魯士。
1871年,隨著普魯士統一德國,波美拉尼亞全境歸於
德意志帝國 所有。普魯士貴族在波美拉尼亞置業,而地方貴族則漸漸融入普魯士社會。故此,原先屬於文德族的貴族家庭,例如von Lettows、von Strelows、von Peglows、von Zitzewitzes 和von Krockows ,都與來自布蘭登堡德國貴族聯姻,例如馮·布盧門塔爾——那擁有很多產業的家庭 (在Quackenburg、Varzin、Dubberzin 和 Schlönwitz 等地)。19世紀末,波美拉尼亞已經完全德國化,並成為富人的退休勝地,例如購買 Varzin 的俾斯麥。
統治期間 帝國統治期間,波美拉尼亞是以農業為主的省份。當地農業發達,導致勞工供應過剩,很多工人於是移民到西面的省份。只有斯德丁 (現屬波蘭)成為工業發達的城市,並有超過二十萬名居民。沿海的一些城鎮成為旅遊熱點。而且,波美拉尼亞是帝國內保守政黨的大本營。
普魯士的波美拉尼亞省
波美拉尼亞東面的省份是
西普魯士 (
東波美拉尼亞 )。當地德國人一般在市區聚居;波蘭人則多數在郊區居住。德國政府嘗試鼓勵德國人在波蘭人地區置業,但是他們並沒有多大興趣。那裡的
波蘭人 建立政經組織,更成功讓一些波蘭代表成為議會代表。
兩戰時期 一戰 後,根據
凡爾賽條約 ,波蘭和德國瓜分波美拉尼亞。德國將
西普魯士 大部分割讓予波蘭,成為後者
波美拉尼亞省 (województwo pomorskie) 的一部分,首府為
托倫 。但澤成為
自由市 ,由
國際聯盟 管轄。德國餘下的西普魯士分別併入
東普魯士 和波森-西普魯士省 (Grenzmark Posen-Westpreussen)。波美拉尼亞省仍為德國所有。
卡舒比人 居住的地區被波蘭、但澤和德國分隔。(詳見
波蘭走廊 )
1938至1939年,德國和波蘭下轄的波美拉尼亞省都擴大。波森-西普魯士省和布蘭登堡兩個縣併入德屬波美拉尼亞;馬佐維亞 (Mazovia;波蘭語譯作
馬佐夫舍 ) 和
大波蘭 數個縣加入波屬波美拉尼亞,其首府由托倫遷到
比得哥什 。二次大戰及以後,1939年,
納粹德國 聲稱擁有但澤主權,又以德國與東普魯士被波蘭走廊分隔為由,指出要解決交通問題,因而引發與波蘭爭議。德國在9月1日以這些問題為藉口入侵波蘭,激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納粹黨 在德國當政時,波美拉尼亞是支持反抗納粹勢力的基地。著名德國神學家迪特里希·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於1938年在 Schlönwitz 經營被定為非法的神學院。德國戰敗後,割讓波美拉尼亞東部大片土地予波蘭,補償其因
蘇聯 占領其土地而受的損失;其後,大部分德裔居民被蘇聯軍隊驅逐,有些人逃至
西歐 及
美洲 等地。Christian von Krockow 的著作
The Hour of the Women 提及過驅逐之事。自1945年起,奧德河以東的波美拉尼亞 (附加
什切青 及鄰近地區)歸屬波蘭。
人口統計 根據1999年的人口數字,最大的城市包括:
波屬波美拉尼亞
托倫 (206,158)
什切青舊城 (Stargard Szczeciński) (72,000)
科沃布熱格 (Kołobrzeg;德語:Kolberg)
德屬波美拉尼亞
1181年到1806年,波莫瑞 (
波蘭語 的西波美拉尼亞)是
神聖羅馬帝國 的領土。1309年,東波美拉尼亞被
條頓騎士團 征服,成為普魯士一部分。1466年根據《托倫條約》(Dorn)的規定;
條頓騎士團國 的東波美拉尼亞重歸波蘭,此後該地稱為“
波蘭國王 的東波美拉尼亞的普魯士”。
1569年,這邦聯關係變得更密切,成為“真正的聯盟”,稱為“眾波蘭國王的東波美拉尼亞的普魯士”。
15世紀的波美拉尼亞公國,中世紀後期,
梅克倫堡 、布蘭登堡、波蘭,甚至
條頓騎士團 都宣稱擁有波美拉尼亞。1420年,該地的文德人 (Wend)發動起義,支持布蘭登堡的文德貴族,抵抗
霍亨索倫家族 當地的藩侯
腓特烈一世 ,但是在昂格明德大敗。
腓特烈一世 認為,若要應付當地的複雜政治,就要與波蘭建立更緊密關係。波蘭現下控制條頓騎士團,故此與她結盟能確保布蘭登堡控制波美拉尼亞。於是他安排次子腓特烈 (後來的
布蘭登堡選帝侯 腓特烈二世 )與波蘭國王
瓦迪斯瓦夫二世 (1351-1434年)的女兒 (
立陶宛 的Jadwiga;1408-1431年)結婚。
這觸怒了
波希米亞 國王
西吉斯蒙德 。他支持波美拉尼亞公爵,並答應在戰後給他們瓜分布蘭登堡的烏克馬克 (Uckermark)。1425年,戰爭爆發,波美拉尼亞、梅克倫堡、
條頓騎士團 ,甚至波蘭和布蘭登堡對敵。
腓特烈一世 的計畫失敗。最後,他雖然保留到烏克馬克,但未能得到波美拉尼亞的
統治權 。
1200年開始,德裔居民和農業開發者漸漸自西而來,到原本以斯拉夫居民為主的波美拉尼亞居住。
16至17世紀, 有關布蘭登堡的爭議繼續發生。1527年,約阿希姆一世與波美拉尼亞公爵在於特博格 (Jüterbog)達成就部分問題協定。當時宗教改革開始盛行,波美拉尼亞人口漸漸變成以信義宗教徒為主,只是進度不比布蘭登堡快。
1637年,最後的波美拉尼亞公爵博古斯瓦夫十四世 (Bogusław XIV)去世,並沒有兒女繼位。
三十年戰爭 期間,
瑞典 國王
古斯塔夫二世 (Gustavus Adolphus)占領了波美拉尼亞。
北方戰爭 結束後,法國、瑞典和布蘭登堡開始談判。布蘭登堡外交官、馮·布盧門塔爾 (von Blumenthal)家族的
約阿希姆·弗里德里希 ·馮·布盧門塔爾和他的兒子克里斯托夫·卡斯帕·馮·布盧門塔爾,取得繼承布蘭登堡統治權的權利。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瑞典得到西波美拉尼亞;普魯士則得到東波美拉尼亞。不過,布蘭登堡與瑞典的爭議依然沒有平息,尤其關於西波美拉尼亞,一直到1720年簽署
斯德哥爾摩條約 為止。根據該條約,布蘭登堡普魯士得到斯德丁。
18至19世紀, 1812年,
拿破崙 領導的法國軍隊進攻波美拉尼亞。翌年,瑞典軍隊與
俄羅斯 、普魯士和
奧地利 聯軍出擊,在
萊比錫戰役 擊敗法國。瑞典也攻擊
丹麥 。1814年,瑞典與丹麥簽署
基爾條約 。瑞典得到
挪威 ,但是在1815年把西波美拉尼亞 (當中的斯德丁已經為普魯士所有)割讓給普魯士。
1871年,隨著普魯士統一德國,波美拉尼亞全境歸於
德意志帝國 所有。普魯士貴族在波美拉尼亞置業,而地方貴族則漸漸融入普魯士社會。故此,原先屬於文德族的貴族家庭,例如von Lettows、von Strelows、von Peglows、von Zitzewitzes 和von Krockows ,都與來自布蘭登堡德國貴族聯姻,例如馮·布盧門塔爾——那擁有很多產業的家庭 (在Quackenburg、Varzin、Dubberzin 和 Schlönwitz 等地)。19世紀末,波美拉尼亞已經完全德國化,並成為富人的退休勝地,例如購買 Varzin 的俾斯麥。
統治期間 帝國統治期間,波美拉尼亞是以農業為主的省份。當地農業發達,導致勞工供應過剩,很多工人於是移民到西面的省份。只有斯德丁 (現屬波蘭)成為工業發達的城市,並有超過二十萬名居民。沿海的一些城鎮成為旅遊熱點。而且,波美拉尼亞是帝國內保守政黨的大本營。
普魯士的波美拉尼亞省
波美拉尼亞東面的省份是
西普魯士 (
東波美拉尼亞 )。當地德國人一般在市區聚居;波蘭人則多數在郊區居住。德國政府嘗試鼓勵德國人在波蘭人地區置業,但是他們並沒有多大興趣。那裡的
波蘭人 建立政經組織,更成功讓一些波蘭代表成為議會代表。
兩戰時期 一戰 後,根據
凡爾賽條約 ,波蘭和德國瓜分波美拉尼亞。德國將
西普魯士 大部分割讓予波蘭,成為後者
波美拉尼亞省 (województwo pomorskie) 的一部分,首府為
托倫 。但澤成為
自由市 ,由
國際聯盟 管轄。德國餘下的西普魯士分別併入
東普魯士 和波森-西普魯士省 (Grenzmark Posen-Westpreussen)。波美拉尼亞省仍為德國所有。
卡舒比人 居住的地區被波蘭、但澤和德國分隔。(詳見
波蘭走廊 )
1938至1939年,德國和波蘭下轄的波美拉尼亞省都擴大。波森-西普魯士省和布蘭登堡兩個縣併入德屬波美拉尼亞;馬佐維亞 (Mazovia;波蘭語譯作
馬佐夫舍 ) 和
大波蘭 數個縣加入波屬波美拉尼亞,其首府由托倫遷到
比得哥什 。二次大戰及以後,1939年,
納粹德國 聲稱擁有但澤主權,又以德國與東普魯士被波蘭走廊分隔為由,指出要解決交通問題,因而引發與波蘭爭議。德國在9月1日以這些問題為藉口入侵波蘭,激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納粹黨 在德國當政時,波美拉尼亞是支持反抗納粹勢力的基地。著名德國神學家迪特里希·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於1938年在 Schlönwitz 經營被定為非法的神學院。德國戰敗後,割讓波美拉尼亞東部大片土地予波蘭,補償其因
蘇聯 占領其土地而受的損失;其後,大部分德裔居民被蘇聯軍隊驅逐,有些人逃至
西歐 及
美洲 等地。Christian von Krockow 的著作
The Hour of the Women 提及過驅逐之事。自1945年起,奧德河以東的波美拉尼亞 (附加
什切青 及鄰近地區)歸屬波蘭。
人口統計 根據1999年的人口數字,最大的城市包括:
波屬波美拉尼亞
托倫 (206,158)
什切青舊城 (Stargard Szczeciński) (72,000)
科沃布熱格 (Kołobrzeg;德語:Kol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