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zerII輕型噴火坦克

PanzerII輕型噴火坦克

第一種被德軍正式命名為噴火坦克(Panzerflammwagen)的是由Pz.Kpfw.II輕型坦克改進而成的PanzerflammwagenII(Flamm)(簡稱PanzerII(F)型,車輛編號為Sd.Kfz.122)。其誕生可以追溯至1939年1月,當時德國陸軍兵器部指示由MAN公司和戴姆勒-賓士公司合作開發一種噴火坦克,前者負責底盤部分,後者負責車體上部和炮塔。很快,兩家公司合力完成了樣車並送交陸軍兵器部測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PanzerII輕型噴火坦克
  • 外文名:Panzerflammwagen
  • 來源:由Pz.Kpfw.II輕型坦克改進而成
  • 誕生時間:1939年1月
外形,功能,主要參數,改進,

外形

樣車採用MAN公司為Pz.Kpfw.IIAusf.D輕型坦克設計的LaS138型底盤,安裝有1台6缸水冷式邁巴赫(Maybach)HL62型汽油發動機,工作排量6.2升,轉速2600轉/秒時額定功率為140馬力。與普通Pz.Kpfw.II輕型坦克不同,樣車行動機構採用了扭桿懸掛裝置。這使得後來量產的PanzerII(F)成為德軍裝備的第一種使用扭桿懸掛裝置、不安裝托帶輪、只在每側安裝大尺寸負重輪的坦克。
PanzerII(F)樣車在兩側前翼子板各設定有1個可以單獨遙控的小型噴火炮塔,能夠分別向左、向右旋轉90度,從而使噴火範圍覆蓋了整個車體前部。每個遙控炮塔內安裝有1個噴嘴,連線著一個容量160升的噴射燃料罐,以及提供噴射力的壓縮氮氣罐,足夠進行80次左右2到3秒鐘時間的短噴射。

功能

除了火焰噴射器,PanzerII(F)樣車的主炮塔內還裝有1挺7.92毫米MG-34型機槍,其仰、俯射界為-10度到+20度,配有一套KZF2型瞄準具,有效射程可達200米。機槍備彈量為1800發,其中穿甲彈有150發。
PanzerII(F)樣車戰鬥全重12噸,車組乘員3人。1名車長位於主炮塔內,負責指揮作戰並操縱機槍和遙控噴火炮塔。1名無線電操作員位於車體前方右側,負責收發無線電,必要時也可操縱遙控噴火炮塔。另外,還有1名駕駛員坐於車體前方左側,負責駕駛。裝甲防護方面,PanzerII(F)車體正面和側面裝甲厚度分別為30毫米和14.5毫米,能夠在600米距離上抵禦25毫米和8毫米以下口徑穿甲彈的攻擊。

主要參數

PanzerII(F)輕型噴火坦克主要參數
車長:4.90米
車寬:2.40米
車高:1.85米
戰鬥全重:12噸
最大公路速度:55公里/小時
最大越野速度:20公里/小時
最大公路行程:250公里
最大越野行程:125公里
最大爬坡度:30度
越壕寬:1.70米
涉水深:0.90米
乘員:3人

改進

從1939年4月起,PanzerII(F)樣車開始接受測試,主要針對其懸掛裝置和遙控噴火炮塔。1940年1月,樣車通過所有測試。同年3月,從部隊回收的43輛Pz.Kpfw.IIAusf.D輕型坦克被交給MAN公司用於改進PanzerII(F)。隨後不久,MAN公司又得到了從德軍第7和第8裝甲師回收的28輛Pz.Kpfw.IIAusf.D。同年4月,首批20輛PanzerII(F)完工並交付部隊。
1940年5月至10月,德國陸軍首批訂購的90輛PanzerII(F)中的87輛完工,餘下3輛由於底盤部分未能及時完成拖到1941年2月才製造完成。在此期間,德國軍方又追加了第二批150輛PanzerII(F)的訂單。為避免底盤供應不足,MAN公司從1941年8月起開始生產150個專供PanzerII(F)使用的LaS138型底盤。不過,德國軍方很快就決定將其中60個底盤用於生產安裝20毫米炮的Pz.Kpfw.IIAusf.D輕型坦克,以便彌補東線戰場上德軍裝甲部隊的損失。
1941年12月20日,為了對付蘇軍T-34/76中型坦克,德國軍方最終決定將全部150個LaS138型底盤安裝上繳獲自蘇軍的Pak36(r)L/51型76.2毫米加農炮,改裝成MarderII(車輛編號Sd.Kfz.132)型坦克殲擊車,從而使第二批PanzerII(F)無緣面世。
在裝備PanzerII(F)前,德軍就於1940年3月1日在溫斯多夫(Wunsdorf)開始組建第100裝甲噴火營(Panzerabteilung(F)100,簡稱Pz.Abt.(F)100),這是德軍編制內的首支噴火坦克部隊。3月5日,營部組建完畢。同月21日,下屬3個連相繼組建而成。緊接其後,德軍第二支噴火坦克部隊第101裝甲噴火營(簡稱Pz.Abt.(F)101)於同年5月完成組建。
至1940年6月19日,只有16輛PanzerII(F)交付Pz.Abt.(F)100營。這只能滿足訓練需要,遠遠沒有達到參戰標準。因此,Pz.Abt.(F)100營未能參加同年5月的法國戰役。為了區別於其他德軍裝甲部隊,Pz.Abt.(F)100營在車體上塗有彩色烈焰標記,Pz.Abt.(F)101營則在炮塔後部用綠色塗有2個交錯在一起的火焰噴射器,分別成為這兩個營的識別標記。
1940年9月,德國陸軍調整了2個裝甲噴火營的建制並將其最終確定為:1個營部、1個指揮連、3個裝甲噴火連、1個預備連、1個輕裝備連和1個維修排。其中,每個裝甲噴火連具體包括:1個連部,裝備2輛安裝20毫米炮的Pz.Kpfw.II輕型坦克;3個裝甲噴火排,每個排裝備4輛PanzerII(F)輕型噴火坦克;1個火力排,裝備5輛安裝20毫米火炮的Pz.Kpfw.II輕型坦克
1941年6月22日,隸屬於德軍第18裝甲師的Pz.Abt.(F)100營參與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當時全營裝備有42輛PanzerII(F)輕型噴火坦克、24輛Pz.Kpfw.II輕型坦克、5輛安裝50毫米炮的Pz.Kpfw.III中型坦克以及1輛Pz.Bef.Wg型指揮坦克。
PanzerII輕型噴火坦克
在東線戰場的殘酷戰鬥使得Pz.Abt.(F)100營損失嚴重,1941年11月5日,該營將剩餘的11輛仍可使用的Pz.Kpfw.II和Pz.Kpfw.III型,以及幾輛完好的PanzerII(F)型噴火坦克轉交給第18裝甲師後,奉命撤回溫斯多夫進行修整。同年12月22日,Pz.Abt.(F)100營被改編為第100裝甲團第1營,換裝普通坦克。1942年2月5日,該營又被編入著名的“大德意志”(Grossdeutschland)裝甲師並更名為“大德意志”裝甲營。此後不久,該營重返東線戰場,參加了德軍在1942年發動的夏季攻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