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數據高可用之路

《ORACLE數據高可用之路》是2015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賈代平,吳麗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ORACLE數據高可用之路
  • 作 譯 者:賈代平,吳麗娟
內容簡介,基本信息,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現代數據服務面臨的兩大問題是數據保障和不間斷服務,即數據服務的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本書論述Oracle在此方面的兩類解決方案:數據衛士(Data Guard)和數據集群(Real Application Cluster,RAC)。數據衛士將主資料庫的數據變更通過異步或同步的方式傳播到網路(區域網路或廣域網)上的另一台或多台主機上,從而實現對主資料庫的數據保護。不僅如此,這些跟隨主資料庫數據變化的主機(備用資料庫)還可以實現在線上的唯讀訪問或暫時的數據讀/寫,這就大大增強了數據衛士的套用價值。
RAC數據集群則是將資料庫同時運行在高速區域網路的多個不同的主機上,這種處理方式不僅可以將套用系統的訪問負荷分散到不同的伺服器上,還可以通過多台主機服務之間的冗餘來防範單節點故障,從而為用戶提供不間斷的數據訪問。RAC和Data Guard的聯合套用,可以實現當前IT業界最高水準的高可用性。 本書在闡述上述兩類解決方案技術原理和關鍵知識點的基礎上,以企業級套用環境為背景,詳細解構Data Guard和RAC的體系架構與技術路線,包括軟硬體的準備、Oracle系統的安裝配置、系統管理與維護等內容。通過與案例實施過程相結合的講解方式,帶領讀者領略精彩的Oracle高可用技術。

基本信息


叢書名 :ORACLE資料庫高級套用叢書
作 譯 者:賈代平,吳麗娟
出版時間:2015-06 千 字 數:729
版 次:01-01 頁 數:456
開 本:16(170*240)
裝 幀:
I S B N :9787121261879

圖書目錄

第1章Data Guard技術概要
1.1 什麼是Data Guard
1.2 Data Guard的主要功能
1.3 Data Guard進程結構與環境
1.4 數據變更與備用方式
1.4.1 物理備用資料庫
1.4.2 邏輯備用資料庫
1.4.3 兩種備用方式的比較
1.5 Active Data Guard功能
1.6 角色轉換與故障切換
1.7 Data Guard的其他特性
1.8 Data Guard的技術優勢
1.9 和遠程鏡像方案的比較
第2章基於事務日誌的數據恢復技術
2.1 事務處理與在線上日誌
2.2 歸檔日誌與運行模式
2.3 事務日誌用於數據恢復的核心機制
2.4 Oracle資料庫介質恢復框架
2.5 完全數據恢復的黃金法則
第3章重做數據與日誌挖掘
3.1 Oracle日誌挖掘介紹
3.1.1 LogMiner的配置框架
3.1.2 LogMiner的用戶接口
3.1.3 補充日誌Supplemental Logging
3.2 確定LogMiner字典
3.3 建立日誌檔案列表
3.4 啟動LogMiner日誌挖掘
3.5 查看日誌挖掘的結果
3.6 控制事務輸出
3.7 LogMiner會話及其步驟
3.8 日誌挖據典型案例
案例1 挖掘已提交的事務
案例2 限定重做數據的範圍
案例3 跟蹤特定用戶的數據處理
案例4 統計特定表上的用戶訪問
3.9 日誌挖掘不支持的數據類型
第4章Data Guard中的進程架構
4.1 DG環境的進程架構概述
4.2 備用資料庫的實現框架
4.3 日誌傳輸服務
4.3.1 異步日誌傳輸(ASYNC)
4.3.2 同步日誌傳輸(SYNC)
4.3.3 日誌間隔(Gap)的自動處理
4.4 事務日誌的套用服務
4.4.1 Redo套用
4.4.2 SQL套用
第5章構建物理備用資料庫
5.1 主資料庫的準備
5.1.1 檢查並設定資料庫
5.1.2 設定必要的主資料庫參數
5.2 備用資料庫控制檔案
5.3 構造備用資料庫運行環境
5.4 啟動日誌傳輸和套用服務
5.4.1 主資料庫端啟動日誌傳輸
5.4.2 備用端啟動Redo套用
5.4.3 數據更新測試
5.5 DG後續配置的考慮
第6章構建邏輯備用資料庫
6.1 對主資料庫的檢查
6.1.1 檢查不支持的模式
6.1.2 檢查不支持的用戶表
6.1.3 檢查存在唯一性問題的表
6.2 準備物理備用資料庫
6.2.1 主備用資料庫參數的準備
6.2.2 物理存儲的準備
6.2.3 備用實例的啟動與還原
6.2.4 同步物理備用資料庫
6.3 激活邏輯備用資料庫
6.3.1 構建LogMiner字典
6.3.2 Standby類型的轉換
6.3.3 重置新的Incarnation
6.3.4 啟動SQL Apply
第7章日誌傳輸與套用服務
7.1 配置日誌傳輸服務
7.2 重做數據的接收
7.3 備用端的日誌套用
7.4 日誌間隔的手工處理
7.5 數據保護模式
7.5.1 最大保護模式(Maximum Protection)
7.5.2 最高可用性保護(Maximum Availability)
7.5.3 最高性能保護(Maximum Performance)
7.5.4 保護模式的實施與轉換
7.6 監控物理備用資料庫
7.6.1 進程名稱及其狀態
7.6.2 物理備用端的套用進展
7.6.3 重要的相關視圖
7.7 重新創建物理備用控制檔案
第8章邏輯備用資料庫的管理
8.1 邏輯備用的狀態
8.2 SQL Apply的內部設定
8.2.1 挖掘服務的調整
8.2.2 套用服務的調整
8.2.3 LCR快取的調整
8.3 控制邏輯備用維護的數據集
8.3.1 設定備用資料庫的防護
8.3.2 邏輯備用不支持的數據集
8.3.3 自定義邏輯備用維護的數據集
8.4 判斷邏輯備用不維護的表
8.5 邏輯備用故障排除實例
第9章物理備用資料庫的新特性
9.1 物理備用的唯讀模式
9.2 物理備用的讀/寫模式
9.2.1 打開前的條件準備
9.2.2 激活物理備用庫
9.2.3 返回到物理備用狀態
9.2.4 處理主庫的日誌中斷
9.3 快照備用資料庫
9.4 Active Data Guard
9.4.1 備用資料庫的讀與寫
9.4.2 實現活動備用資料庫
9.4.3 活動備用資料庫套用
第10章角色切換與故障轉移
10.1 角色切換與故障轉移技術概要
10.1.1 角色切換(Switch Over)
10.1.2 故障轉移(Fail Over)
10.1.3 角色切換注意事項
10.2 故障轉移與數據損失
10.3 資料庫閃回與Data Guard
10.4 閃回日誌導致的資料庫故障
10.5 角色切換前的準備工作
10.5.1 檢查日誌傳輸
10.5.2 檢查備用端的日誌套用
10.5.3 檢查會話和後台作業
10.6 物理備用與主資料庫的角色切換
10.6.1 網路配置與角色參數
10.6.2 主資料庫中的工作
10.6.3 物理備用資料庫中的工作
10.6.4 主資料庫與物理備用SWITCHOVER小結
10.7 邏輯備用與主資料庫的角色切換
10.7.1 準備切換階段
10.7.2 執行角色切換
10.7.3 主資料庫與邏輯備用資料庫SWITCHOVER小結
10.8 故障轉移至備用資料庫
10.8.1 備用資料庫的選擇和處理
10.8.2 轉移至物理備用資料庫
10.8.3 轉移至邏輯備用資料庫
10.8.4 原有主資料庫的再利用
第11章Data Guard的主要參數、視圖與管理指令
11.1 初始化參數及其設定
11.1.1 Data Guard主要參數
11.1.2 參數LOG_ARCHIVE_DEST_n
11.1.3 參數LOG_ARCHIVE_TRACE
11.2 Data Guard視圖
11.3 Data Guard的管理指令
11.3.1 管理資料庫
11.3.2 管理實例
11.3.3 管理會話
11.3.4 常用指令流程圖
11.4 PL/SQL程式包
11.4.1 DBMS_LOGMNR程式包
11.4.2 DBMS_LOGMNR_D程式包
11.4.3 DBMS_LOGSTDBY程式包
第12章RMAN備份與恢復技術
12.1 熟悉RMAN環境
12.1.1 RMAN環境的構成
12.1.2 目標資料庫的配置
12.1.3 目錄資料庫的配置
12.1.4 配置RMAN執行環境
12.1.5 配置備份通道與存儲
12.1.6 磁帶通道的磁碟模擬
12.2 RMAN備份的主要形式
12.2.1 RMAN備份的優點
12.2.2 備份目標和備份結果
12.2.3 執行RMAN備份BACKUP
12.2.4 Plus Archivelog解析
12.3 執行RMAN增量備份
12.3.1 啟動塊改變跟蹤
12.3.2 增量備份的類別
12.3.3 基於SCN的增量備份
12.4 RMAN備份的其他選項
12.4.1 Backup指令的其他選項
12.4.2 限定RMAN備份的過程
12.5 管理RMAN的備份結果
12.5.1 查看備份結果LIST
12.5.2 關於備份的報告
12.5.3 備份的狀態與交叉檢驗
12.5.4 在RMAN中註冊備份
第13章RMAN與Data Guard
13.1 RMAN複製與備用資料庫
13.1.1 複製的必要準備
13.1.2 為物理備用而複製
13.2 Data Guard環境中的RMAN配置
13.2.1 唯一性標識DB_UNIQUE_NAME
13.2.2 為主備庫配置RMAN
13.3 卸載備份至備用資料庫
13.3.1 RMAN備份的資料庫相關性
13.3.2 使用備用端備份恢復主資料庫
13.3.3 使用備用端數據檔案恢復主資料庫
第14章閃回資料庫與Data Guard
14.1 資料庫閃回功能
14.1.1 閃回日誌與資料庫閃回
14.1.2 還原點和閃回視窗
14.2 配置資料庫閃回和還原點
14.2.1 閃回和保證還原點的條件
14.2.2 啟動資料庫閃回功能
14.3 閃回恢復區的維護
14.3.1 閃回恢復區的刪除規則
14.3.2 監控與管理閃回恢復區
14.4 閃回數據歸檔
14.5 資料庫閃回與數據恢復
14.5.1 當前演化路徑下的閃回
14.5.2 閃回到Incarnation演化分支
14.6 資料庫閃回在Data Guard中的套用
14.6.1 基於保證還原點的套用
14.6.2 使用快照備用資料庫
第15章集群資料庫系統RAC
15.1 RAC體系結構
15.1.1 RAC總體框架圖
15.1.2 共享存儲部分
15.1.3 集群件(Clusterware)
15.1.4 網路訪問部分
15.2 OCR與Voting Disk
15.2.1 集群註冊表(OCR)
15.2.2 表決磁碟(Voting Disk)
15.2.3 本地集群註冊表(OLR)
15.3 構造Clusterware集群平台
15.3.1 主機環境概要
15.3.2 ASMLib驅動與ASM磁碟
15.3.3 格線基礎架構(Grid Infrastructure)
15.4 創建RAC集群資料庫
15.4.1 選擇DBMS軟體
15.4.2 集群資料庫的特有設定
15.4.3 RAC資料庫的形成過程
15.5 RAC的快取融合技術
15.5.1 全局資源目錄(GRD)
15.5.2 GCS和GES
15.5.3 RAC後台進程
第16章RAC環境下的Data Guard
16.1 RAC主機環境描述
16.1.1 基於RAC的Dataguard框架
16.1.2 主備資料庫及其實例配置
16.1.3 建立Dataguard前的基礎條件
16.2 Primary端RAC資料庫的準備
16.2.1 檢查和調整主資料庫的運行
16.2.2 備份主資料庫
16.2.3 主資料庫端的網路配置
16.2.4 主資料庫端的參數調整
16.3 Standby端RAC資料庫的準備
16.3.1 準備備用資料庫實例
16.3.2 還原並啟動備用資料庫
16.3.3 創建備用重做日誌
16.3.4 向集群中註冊RAC備用資料庫
16.4 啟動備用實例的託管恢復
16.4.1 檢查日誌傳輸
16.4.2 啟動日誌套用
16.5 RAC備用資料庫的套用
16.5.1 RAC備用冷集群
16.5.2 RAC活動備用資料庫
第17章由ASM到RAC+DG的高可用之路
17.1 GI獨立伺服器基礎架構及其ASM資料庫
17.1.1 安裝獨立伺服器格線基礎架構
17.1.2 安裝配置DBMS軟體和資料庫
17.1.3 遷移資料庫至ASM存儲
17.2 Data Guard及其備用資料庫誕生記
17.2.1 創建物理備用資料庫的基本過程
17.2.2 創建邏輯備用資料庫的基本過程
17.3 RAC集群資料庫的構造過程
17.3.1 單節點GI for Cluster的安裝和配置
17.3.2 Oracle資料庫軟體的安裝
17.3.3 創建集群資料庫
17.3.4 向OCR註冊集群資料庫
17.3.5 擴展集群至新節點
17.3.6 刪除集群中的節點
17.4 典型的RAC+Data Guard高可用環境MAA
17.4.1 RAC主資料庫端環境描述
17.4.2 為創建備用資料庫做準備
17.4.3 啟動備用端實例
17.4.4 在備用端還原資料庫
17.4.5 啟動託管恢復
17.4.6 主備用角色切換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