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here in Africa》是2001年拍攝的一部電影,由卡洛琳·林克執導,茱莉安·柯勒主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處是我家
- 外文名:Nowhere in Africa
- 出品時間:2001年
- 製片地區:德國
- 導演:卡洛琳·林克 Caroline Link
- 編劇:卡洛琳·林克 Caroline Link
- 類型:劇情、藝術片
- 片長:141分鐘
- 上映時間:2003年3月7日(美國洛杉機/紐約)
- 原著:史蒂芬妮·齊威格 Stefanie Zweig
演職人員,獲獎記錄,劇情簡介,幕後製作,導演介紹,影片評價,
演職人員
演員: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ohler
米勒·尼尼茲 Merab Ninidze
馬賽斯·哈貝奇 Mattias Habich
史迪迪·安朱洛 Sidede Onyulo
卡洛琳·伊克斯 Karoline Eckertz
莉·克卡 Lea Kurka
獲獎記錄
入圍第六十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德國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
紐約影展(High Falls)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華盛頓首府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第七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
劇情簡介
1938年,猶裔德國籍的韋特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帶著妻子葉緹和小女兒小蕾,告別父母,從遙遠的德國移居至肯亞。
剛開始,他太太葉緹很不適應肯亞落後的生活,時時刻刻想返回故國,小女兒小蕾卻對當地的生活處處存著新鮮、好奇,尤其與他家的長工歐瓦無話不談,相處十分融洽。
由於對新生活認知的差距,夫妻間的間隙也逐漸擴大,在其間葉緹認識了另一個同胞胥金,微妙的感情也就此滋生。二次大戰結束,韋特得到了祖國律師的職位,正當他欣喜欲狂地急著返回德國之時,卻發現葉緹和小蕾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她倆會捨棄這裡的一切隨他返回德國嗎?
幕後製作
本片是根據原著史蒂芬妮·齊威格的原名自傳小說《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改編。1932年,出生於歐洲中部西里西亞(Silesia)的史蒂芬妮就如同電影情節,她和家人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而移居至非洲肯亞的奈洛比,在那裡,她與非洲原住民建立了一份濃郁不可分的感情,她把非洲本土文化與自身文化融合為一,書中的非洲都是有建設性的提及,與一般有關“非洲”的作品迥然不同。
導演卡洛琳深受感動,三年前就與她聯絡,展開了細膩而漫長的籌拍工作。由於外景隊開拔到非洲肯亞的Mukutani村莊拍攝,在那裡他們駐紮了快八個月,見到了該村的落後、貧困、沒有醫療設施、嬰兒死亡頻繁、水電的缺乏…等種種慘況,導演於是集合了本片的主要演職員,成立了“募庫塔尼基金會”(Mukutani Foundation)來籌募基金,並認養奈洛比貧民區的四十位兒童。
導演介紹
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1964年出生於德國,高中畢業後就到美國住了一年,回到德國後在電視台及電影公司實習,之後在慕尼黑專攻電影,邊讀書邊在電視台打工,獲得不少知識。1992年她為電視台拍了一部兒童劇,是她的第一部作品。
1995年開始籌拍《走出寂靜》,是一部敘述聾啞家庭的感人故事,此片一推出,就獲得不少獎項,包括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1999年她拍了第二部作品《冰淇淋的滋味》(Annalouise &Antow),此片亦獲得不少國際獎項。
2000春天年她籌拍這部《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花了兩 年多的時間,即到了2001年才拍完,本片讓卡洛琳的功力更見純熟,壯闊的場面調度,精緻的技術,流暢的劇情,讓她又入圍了第六十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連續三部影片皆獲得國際肯定,39歲的卡洛琳功力令人不敢小覷。
影片評價
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奧斯卡獎認為編導能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處理戲劇衝突,表現主人公的深刻感受,而沒有陷入苦情片的俗套是難能可貴的。
影片敘述了小女孩隨著父母移居肯亞的成長曆程,故事簡單明了,演員們包括大人、小孩、白人及非洲原住民,出色的演技,加上動聽的音樂及純熟的攝影技巧,將會深深地吸引著你。
更令人佩服的是導演忠實地呈現出肯亞的原始面貌及生活,毫不渲染亦不誇張,也不像一般遊記或報導風景之類的雜誌,只著重在拍攝當地日出、日落及動物在原野大地賓士的風景畫面,導演帶領外景隊在當地駐紮好幾個月,完全融入當地的日常生活,所以當你在電影中看到“歐瓦”那樣大公無私地愛護著小蕾,你也會很想擁有像“歐瓦”一樣的朋友。
隨著劇情的發展,女主角心繫家鄉親人的安危,卻又面臨婚姻破裂的種種煎熬,其它導演會讓劇情煽情地發展下去,但卡洛琳卻以一種充滿感性而詼諧的的手法來處理,著實令人讚嘆。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堪稱是德國近年來最大的製作,格局也比卡洛琳前兩部作品擴大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