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eites遺蹟相是Seilacher(1 963、1964)最先建立的4個遺蹟組合的一種,為深水或深海型代表。它在深海濁流沉積層序中得到大量而完整的保存。該遺蹟組合以水平、複雜的覓食跡和圖案型耕作跡(Agrichnia)為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nereites遺蹟相
- 外文名:nereites ruins
- 創始:Seilacher
- 起源:為深水或深海型代表
- 特徵:水平、複雜覓食跡和圖案型耕作跡
- 組成:Nereites(類砂蠶跡)
Nereites遺蹟相是Seilacher(1 963、1964)最先建立的4個遺蹟組合的一種,為深水或深海型代表。它在深海濁流沉積層序中得到大量而完整的保存。該遺蹟組合以水平、複雜的覓食跡和圖案型耕作跡(Agrichnia)為特徵。
砂蠶跡遺蹟相(nereites ichnofacies):半深海到深海環境,靜水條件但含氧,有水下峽谷流、濁流,沉積作用緩慢,濁流之後的遠洋沉積中保存的遺蹟,分異度很高。以複雜的牧食跡覓食構造,反映高度組織的有效行為,蹼狀構造水平,Zoophycos螺旋形,有些為爬行牧食跡,及其蛇曲形糞卷。(Neonereites、Helminthoida、...
在他1967年所著《遺蹟化石的水深計》一文中提出,遺蹟化石組合或群落主要受水深帶的控制,並依水深分帶序列由陸向海方向劃分了Scoyenia遺蹟相(非海相)、Skolitzos遺蹟相、ossifungites遺蹟相(濱海相)、Cruiana遺蹟相(淺海相),Zoophycos遺蹟相(半深海相)及Nereites遺蹟相(深海相)。簡介 遺蹟相是德國著名地質學...
半深海至深海相包括半深海斜坡(200~2000 m水深)至深海(2000~6000 m水深)的廣闊海域的沉積,在該沉積相中已建立的遺蹟相為Zoopycos遺蹟相和Nereites遺蹟相,前者出現在半深海斜坡環境,後者發育在深海盆地環境。中國在深海沉積中已發現的遺蹟化有大多數為這2種遺蹟相的常見分子。據現有資料不完全統計,中國古生代...
Seilacher(1983,1964,1967)最初建立這個遺蹟相時,把它描述為或多或少與大陸斜坡環境相一致的半深海或風暴浪基面之下淺水到深水之間的過渡水深帶的代表,即屬於Cruziana和Nereites遺蹟相之間的中間組合。後來的研究表明,Zoophycos遺蹟相在淺水和較深水環境都可出現。簡介 Seilacher(1983,1964,1967)最初建立這個遺蹟相...
中國自古生代至新生代淺海相沉積中發現的遺蹟化石多達54個遺蹟屬158個遺蹟種,這些遺蹟化石在淺海陸棚碎屑岩和淺海碳酸鹽岩台地中的組成與分布有一定差異,但大體上可歸併為以下4種遺蹟組合,包括Cmziana-Gyrochorte遺蹟組合、Helminthopsis-Curvolithus遺蹟組合、Zoophycos-Chondrites遺蹟組合及Zoophcos-Nereites遺蹟...
例如Nereites多位於兩個大陸板塊構造的對接帶附近或構造有關,還有一些濁流沉積復理石相遺蹟化石多位於古代陸台的邊緣的褶皺區。研究證明,遺蹟化石、遺蹟相同大地構造學和沉積學有密切石可直接為板塊構造提供有力的證據。5、總結了我國遺蹟化石系統分、古生態和古環境的意義,特別是遺蹟對石油煤田勘探的套用。
類沙蠶跡遺蹟相 類沙蠶跡遺蹟相是2009年公布的古生物學名詞。定義 以具有裝飾的、複雜的表面牧食跡和耕作跡為特徵,如古網跡(Palaeodictyon),蠕形跡(Helminthoida)等,形成於深水濁流岩發育的沉積環境。一般以保存於濁積岩的底面。
2、色哇組沉積相為海底扇相沉積,並發現Nereites 遺蹟相,證明沉積環境為半深海-深海環境。3、對熱那錯湖積階地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自 33.4Ka以來,測區經歷了溫和略乾-溫暖潮濕(22.4KaBP之前)-氣溫上升、相對乾旱(33.4KaBP~30.9KaBP )-氣候乾旱、溫度下降(30.9K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