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新奧法的英文簡稱,及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新奧法概念是奧地利學者拉布西維茲(L. V. RABCEW ICZ) 教授於 50 年代提出的, 它是以隧道工程經驗和岩體力學的理論為基礎, 將錨桿和噴射混凝土組合在一起作為主要支護手段的一種施工方法,經過一些國家的許多實踐和理論研究,於60年代取得專利權並正式命名。之後這個方法在西歐、北歐、美國和日本等許多地下工程中獲得極為迅速發 展, 已成為現代隧道工程新365JT技術標誌之一。六十年代NATM 被介紹到我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得到迅速發展。至今,可以說在所有重點難點的地下工程中都離不開NATM。新奧法幾乎成為在軟弱破碎圍岩地段修築隧道的一種基本方法。
新奧法施工採用噴錨支護為主要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緊跟開挖作業面施工,因此可以利用開挖施工面的時空效應,以限制支護前的變形發展,阻止圍岩進入鬆動的狀態,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超前支護,加之噴射混凝土的早強和全面粘結性因而保證了支護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發展歷史
1934年,新奧法主要創始人 L.V. 拉布采維茨在就試圖將噴漿方法用於地下工程。
他在1942~1945年建造的
洛伊布爾隧道中採用了雙層薄襯砌,即先噴一層混凝土,待變形收斂後再噴一層。
1944年,他發表了有關噴混凝土的論文,並指出了圍岩動態隨時間變化的重要性。
1948年,又指出了量測工作的重要性。又公布了新噴敷方法。
最早在歐洲推廣使用錨桿的是1951~1953年建造的伊澤爾-阿爾克電站的有壓輸水隧洞。
1953~1955年修建普魯茨-伊姆斯特電站的有壓輸水隧洞時,按照拉布采維茨的建議,充分採用錨桿而獲得成功。
1957~1965年是著手發展新奧法的時期。拉布采維茨於1963年將這一方法正式命名為
新奧地利隧道施工法。
1964~1969年又提出了在岩石壓力下隧道穩定性的理論分析,強調採用薄層支護,並及時修築仰拱以閉合襯砌的重要性。根據實驗證實,襯砌應按剪下破壞進行設計計算。
奧地利的
馬森貝格道路隧道由於地質不良,用比國法失敗後,改用新奧法使閉合隧道襯砌環的經驗取得成功,並在1971年及1974年分別用於地壓很大的陶恩隧道和阿爾貝格隧道。
施工特點
及時性
新奧法施工採用噴錨支護為主要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緊跟開挖作業面施工,因此可以利用開挖施工面的時空效應,以限制支護前的變形發展,阻止圍岩進入鬆動的狀態,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超前支護,加之噴射混凝土的早強和全面粘結性因而保證了支護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在巷道爆破後立即施工以噴射混凝土支護能有效地制止岩層變形的發展,並控制應力降低區的伸展而減輕支護的承載,增強了岩層的穩定性。
封閉性
由於噴錨支護能及時施工,而且是全面密粘的支護,因此能及時有效地防止因水和風化作用造成圍岩的破壞和剝落,制止膨脹岩體的潮解和膨脹,保護原有岩體強度。
巷道開挖後,圍岩由於爆破作用產生新的裂縫,加上原有地質構造上的裂縫,隨時都有可能產生變形或塌落。當噴射混凝土支護以較高的速度射向岩面,很好的充填圍岩的裂隙,節理和凹穴,大大提高了圍岩的強度。(提高圍岩的粘聚力C和內摩擦角)。同時噴錨支護起到了封閉圍岩的作用,隔絕了水和空氣同岩層的接觸,使裂隙充填物不致軟化、解體而使裂隙張開,導致圍岩失去穩定。
粘結性
噴錨支護同圍岩能全面粘結,這種粘結作用可以產生三種作用:
① 聯鎖作用,即將被裂隙分割的岩塊粘結在一起若圍岩的某塊危岩活石發生滑移墜落,則引起臨近岩塊的聯鎖反應,相繼喪失穩定,從而造成較大範圍的冒頂或片幫。開巷後如能及時進行噴錨支護,噴錨支護的粘結力和抗剪強度是可以抵抗圍岩的局部破壞,防止個別威岩活石滑移和墜落,從而保持圍岩的穩定性。
②復和作用,即圍岩與支護構成一個複合體(受力體系)共同支護圍岩。噴錨支護可以提高圍岩的穩定性和自身的支撐能力,同時與圍岩形成了一個共同工作的力學系統,具有把岩石荷載轉化為岩石承載結構的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了支架消極承擔的弱點。
③增加作用。開巷後及時繼進行噴錨支護,一方面將圍岩表面的凹凸不平處填平,消除因岩面不評引起的應力集中現象,避免過大的應力集中所造成的圍岩破壞;另一方面,使巷道周邊圍岩由雙方向受力狀態,提高了圍岩的粘結力C和內摩擦角,也就是提高了圍岩的強度。
柔性
噴錨支護屬於柔性薄性支護,能夠和圍岩緊粘在一起共同作用,由於噴錨支護具有一定柔性,可以和圍岩共同產生變形,在圍岩中形成一定範圍的非彈性變形區,並能有效控制允許圍岩塑性區有適度的發展,使圍岩的自承能力得以充分發揮。另一方面,噴錨支護在與圍岩共同變形中受到壓縮,對圍岩產生越來越大的支護反力,能夠抑制圍岩產生過大變形,防止圍岩發生鬆動破壞。
基本要點
①洞室開挖後,應使圍岩自身承擔主要的支護作用,而襯砌只是對圍岩進行加固,使成為一個整體而共同發生作用。因此,須最大限度地保持圍岩的固有強度,以發揮圍岩的自承能力。如及時噴混凝土封閉岩壁,就能有效地防止圍岩鬆弛,而不使其強度大幅度降低,同時也不存在因頂替支撐而使圍岩變形鬆弛。總之應使圍岩經常處於三軸應力約束狀態,最為理想。
②預計圍岩有較大變形和鬆弛時,應對開挖面施作保護層,而且應在恰當的時候敷設,過早或過遲均不利。其剛度不能太大或太小,又必須是能與圍岩密貼,而要做成薄層柔性,允許有一定變形,以使圍岩釋放應力時起
卸載作用,儘量不使其有彎矩破壞的可能。這種支護和傳統的支護不同,不是因受彎矩而是受壓剪作用破壞的。由於混凝土的抗壓和抗剪強度比抗拉和抗彎強度大得多,從而具有更高的承載能力。一次支護的位移收斂後,可在其光滑的表面上敷設高質量的防水層,並修築為提高安全度的二次支護。前後兩次支護與圍岩之間都只有徑向力作用。
③襯砌需要加強的區段,不是增大混凝土的厚度,而是加鋼筋網、鋼支撐和錨桿,使隧道全長範圍採用大致相同的開挖斷面。此外,因為新奧法不在坑道內架設桿件支撐,空間寬敞,從而提高了安全性和作業效率。
④為正確掌握和評價圍岩與支護的時間特性,可在進行室內試驗的同時,在現場進行量測。量測內容為襯砌內的應力、圍岩與襯砌間的接觸應力以及圍岩的變位,據以確定圍岩的穩定時間、變形速度和
圍岩分類等最重要的參數,以便適應地質情況的變化,及時變更設計和施工。量測監控是新奧法的基本特徵,量測的重點是圍岩和支護的力學特徵隨時間的變化動態。襯砌的做法和施作時間是依據圍岩變位量測決定的。
⑤隧道支護在力學上可看作厚壁圓筒。它是由圍岩支承環和襯砌環組成的結構,且兩者存在共同作用。圓筒只有在閉合後才能在力學上起圓筒作用,所以除在堅硬岩層之外,敷設仰拱使襯砌閉合是特別重要的。
圍岩的動態主要取決於襯砌環的閉合時間。當上半斷面超前掘進過多時,就相應地推遲了它的閉合時間,在隧道縱方向形成懸臂樑的狀態而產生大彎曲的不良影響。另外,為防止引起圍岩破壞的應力集中,斷面應做到無
角隅,最好採用圓形斷面。
⑥圍岩的時間因素還受開挖和襯砌等施工方法的影響,它對結構的安全性起著決定的作用。考慮掘進循環周期、襯砌中仰拱的閉合時間、拱部導坑的長度以及襯砌強度等變化因素,把圍岩和支護作為一個整體來謀求穩定。從應力重分布角度去考慮,全斷面一次開挖是最有利的;分部開挖會使應力反覆分布而造成圍岩受損。
⑦岩層內的滲透水壓力,必須採取排水措施來降低。
新奧法的支護結構仍處於經驗設計的階段,它的前提是要科學地進行圍岩分類,並根據已經修建的類似工程的經驗,提出支護設計參數或標準設計模式。這種工程類比法還只考慮了岩體結構、岩塊
單軸抗壓強度、弱面特性等工程地質性質、坑道的跨度以及圍岩自穩時間等主要因素,需在各種設計與施工規程的實施過程中,依據量測數據加以修正。現場監控設計,一般分成預先設計階段和最後設計階段,後者是根據現場監控量測數據,經分析比較或計算後,最後提出設計。理論解析和有限元數值計算,還不能得出充分可靠和滿意的結果,必須由上述兩種方法即經驗和量測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