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名詞源
馬拉開波這個名字據說來自當地
原住民勇敢的領袖瑪拉(Mara),瑪拉是一個年輕人,由於英勇反抗西班牙殖民者而死。據說,瑪拉受傷摔倒時,瑪拉的族人高聲喊道:“Mara kayo!”(瑪拉倒下了!),從而西班牙人以“馬拉開波”之名命名這座城市。
其他歷史學家依據對本地原住民語言的研究,提出這片土地的第一個名字是“maaraazufre”,這一名字在本地原住民語言中的含義為“蛇比比皆是的地方”。
歷史沿革
建立
1498年,
哥倫布第三次航行到美洲,第二年,阿隆索·德奧赫達率領一支探險隊發現
馬拉開波湖沿岸的風光和土著居民的水上住宅酷似義大利威尼斯,故定名為"
委內瑞拉",意即"小威尼斯"。
該市曾被建立了三次:第一次是在Klein Venedig時期(1528–1546),奧格斯堡的韋爾瑟銀行收到了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批准在委內瑞拉省經商的特許狀。1529年八月,德國人安布羅修斯·埃因赫爾(Ambrosius Ehinger)進行了他的第一次遠征,在馬拉開波湖畔遭到了戈吉瓦格雅土著(coquivacoa)的強烈抵抗。安布羅修斯·埃因赫爾在贏得了一系列血腥的戰鬥後,他於1529日九月八日在此地建立了定居點並將這一定居點命名為新紐倫堡(德語:Neu-Nürnberg),戈吉瓦格雅土著勇敢的首領瑪拉,在反抗建立定居點的戰鬥中死亡。這座城市在西班牙占領後改名為馬拉開波。但是在馬拉開波附近區域活動太少,1535年尼古拉斯費德曼(Nikolaus Federmann)帶領村莊和將其人口撤離到聖瑪爾塔,然後委內瑞拉省的省會附近,建立了聖安娜德科羅。
第二次在1569年,船長阿隆素·帕切科(Alonso Pacheco)的第二次建立城市嘗試的也遭受了挫折。在1573年,由於當地部落兇猛的攻擊,該市不得再一次不撤。
第三次在1574年,然而,它船長佩德羅·馬爾多納多(Pedro Maldonado)的指揮下,在馬拉開波湖西側,盛行風常年保護的海港旁被重新成立。自從這一次重建城市確定的基礎,整個城市開始從一個個村莊發展為一個整體。
委內瑞拉獨立
在1810年,委內瑞拉第一共和國宣布獨立時馬拉開波省沒有加入共和國,而仍然效忠西班牙國王。馬拉開波控制了西班牙王國委內瑞拉都督的席位。
在1821年,以弗朗西斯科·托馬斯·莫拉萊斯(Francisco Tomás Morales)為首的保皇黨,與在拉斐爾·烏達內塔帶領的愛國者進行了多次戰鬥,共和國收回了胡安娜德亞維拉地區的控制權,然而莫拉萊斯仍然支持西班牙統治。1823年七月24日弗朗西斯科·托馬斯·莫拉萊斯在馬拉開波湖戰役中被共和國擊敗了,委內瑞拉的獨立鬥爭取得勝利。
隔離時期
約390年來,馬拉開波地區一直與委內瑞拉的其他州孤立分離,而只有渡船或其他海上運輸工具才有可能在湖上運輸,從而與外界和首都進行聯繫。
馬拉開波和馬拉開波湖地區的經濟,由於自然路線與哥倫比亞的聯繫,與委內瑞拉東部經濟的聯繫更加緊密。城市和公路的東海岸之間的輪渡系統與連線全國的高速公路系統完全建立之後,來自首都和東部的汽車、公共汽車、卡車源源不斷輸送的製造品和農產品進入馬拉開波。
近代
1918年因馬拉開波湖發現豐富油田而飛速發展,10年內成為石油城。原油產量占全國總產量2/3。除石油化工業外,還有建築、食品、日用品、纖維、菸草、造船、水泥等工業。1846年建立蘇利亞大學。交通發達,有國際機場和航線,水路可通遠洋輪和油輪,有約8公里長的烏達內塔將軍橋與東北部連線,有公路與
馬拉開波湖東岸各城相通。市內有聖阿納教堂、印第安人保留區和繁榮的市場。馬拉開波湖上井架林立,遊人可飽覽油田風光。
地理環境
馬拉開波(Maracaibo)是
委內瑞拉蘇利亞州首府,位於
馬拉開波湖西岸,為全國第二大城市和海港,新興石油城,蘇利亞州首府。位於馬拉開波湖海峽西岸。人口約165萬(2015年聯合國統計數據)。海拔最高處55米,年平均溫度29.8℃,年降雨量達387毫米。
馬拉開波湖
馬拉開波湖口窄內寬,南北長190公里,東西寬120公里,湖岸線長約1000公里。面積13380平方公里。北淺南深,最深達34米,容積2.8億立方米。含鹽度15~38%,北部微鹹,南部湖水被源自
安第斯山脈的聖安娜、卡塔通博、查馬、莫塔坦、埃斯卡蘭蒂等數十條河流注入的水所沖淡。南岸多沼澤和
瀉湖。除北部
委內瑞拉灣沿岸氣候乾熱,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外,湖區大部分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8℃,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為南美洲最濕熱地區之一。
馬拉開波湖為世界上最富饒、最集中的產油區之一,有“石油湖”之稱。油田集中於東北岸,並向湖底延伸,
含油氣面積達1300平方公里,多為高產大油田;其次是西北岸。產油層主要是
第三紀砂岩和白堊紀石灰岩。1917年打出第一口生產井,1922年起大規模開採,使
委內瑞拉一躍成為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之一。原油產量占委內瑞拉總產量的75%。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使馬拉開波地區的面貌發生變化。到處井架林立,油管縱橫。西北岸的馬拉開波城成為全國第二大城和世界重要的石油輸出港,並有
卡維馬斯、阿爾塔格拉西亞、拉
康塞普西翁、拉古尼亞斯等重要石油城鎮。1975年實現國有化。採油的同時可獲得天然氣。
馬拉開波湖的南岸為委內瑞拉重要農業區之一,主要生產香蕉、花生、甘蔗等作物。湖畔農場生產可可、椰子,出口咖啡。西岸乳牛業發達。
馬拉開波湖為鄰近地區和
哥倫比亞—
委內瑞拉高原的運輸大動脈。水道經過疏浚,現可通大型海輪和
油輪,輸出原油以及安第斯山區和湖南岸的農畜產品。沿岸陸上交通發達,湖口架有8公里長的拉斐爾—烏達內塔大橋,溝通了東西兩岸的石油城鎮。
氣候
馬拉開波是委內瑞拉最熱的城市。聖瑪爾塔的內華達山脈的雨影區使城市成為半乾旱氣候。
其歷史平均溫度為29°C(84°F)。本市有記錄以來的高溫為41°C(106°F),最低為18°C(64°F)。
在過去,由於高溫度與高濕度的相輔相成,在本市以及在所有的馬拉開波湖盆沿岸的氣候,都被認為是不利於人體的健康。目前,曾經廣泛影響湖岸人民的瘟疫,隨著城市的發展已經幾乎消滅了。
氣候數據(1970–1998) |
|
|
|
|
|
|
|
|
|
|
|
|
|
---|
月份 | | | | | | | | | | | | | |
---|
最高溫°C (°F) | | | | | | | | | | | | | |
---|
平均高溫°C (°F) | | | | | | | | | | | | | |
---|
平均氣溫°C (°F) | | | | | | | | | | | | | |
---|
平均低溫°C (°F) | | | | | | | | | | | | | |
---|
最低溫°C (°F) | | | | | | | | | | | | | |
---|
平均降水量mm (inches) | | | | | | | | | | | | | |
---|
平均降水天數(≥ 1.0 mm) | | | | | | | | | | | | | |
---|
平均濕度(%) | | | | | | | | | | | | | |
---|
平均光照(小時) | | | | | | | | | | | | | |
---|
Source #1:Instituto Nacional de Meteorología e Hidrología (INAMEH)
Source #2: NOAA (extremes and sun 1961–1990),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precipitation, 1961–1990)
經濟地位
該市是委西部第一大工業區和重要商業服務中心,有較稱進的國際航空和海港設備,交通比較發達。主要工業有鋼鐵、化工、啤酒、醫藥、製革和加工等。
友好城市
名人
比維安·烏達內塔:2000年國際小姐
尼尼貝思·萊亞爾:1991年世界小姐
旅遊
馬拉開波位於委內瑞拉西北馬拉開波湖畔,是該國僅次於首都加拉加斯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蘇利亞州的首府。該城市為世界著名的石油工業中心和石油輸出港之一,同時也是世界著名的石油輸出港。
馬拉開波也有“小威尼斯”的美譽,因為曾經有一位探險隊到此地後發現馬拉開波湖沿岸的風光和土著居民的水上住宅酷似義大利威尼斯,因而稱之為“小威尼斯”。馬拉開波的文化是獨一無二的,受到了當地的西班牙風笛、沙漠氣候、傳統和風俗的影響,體現在當地的建築之上。馬拉開波的建築可謂是別具特色,十七、八世紀的古建築隨處可見,與現代化樓房交相輝映,別具一格。
馬拉開波湖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也是馬拉開波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為世界上最富饒的湖泊,放眼望去,湖上井架林立,整個湖區有7000多口油井,年產7000多萬噸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