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ART22

MOZART22

為了紀念莫扎特誕辰二百五十周年,2006年6月24日―8月31日,薩爾茨堡音樂節史無前例地上演了莫扎特全部二十二部歌劇作品,轟動樂壇。“環球”進行了現場演出實況錄像,以嶄新的5.1環繞立聲技術製成這套三十三張共十九套的DVD《莫扎特22》(073 4221),視覺與聽覺皆佳,中看又中聽,上品之作。為了引導更多人進劇院聽歌劇,許多劇目舞美採用現代時尚作為背景,服飾改用時裝,瑰麗多彩,舞台設計簡約,或寫實或寫意,也有寓意性的,儘可能在直覺感上給觀眾新鮮感,其色、光、聲的效果還是有品味的,用心良苦,無可厚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OZART22
  • 意義:為了紀念莫扎特誕辰二百五十周年
  • 內容:莫扎特全部二十二部歌劇作品
  • 作品:《阿波羅與海辛特斯》等
曲目,優點,

曲目

《阿波羅與海辛特斯》/《第一誡的義務》DG DVD 073 4253
《阿波羅與海辛特斯》是莫扎特十一歲時寫的第一部歌劇(CD1),手法是模仿義大利歌劇模式的,風格簡單了些,樂思卻很奇妙,一個孩子竟能寫出如此富於幻想色彩的配器,曠世神童!故事講的是古斯逹巴克王奧巴魯斯誤為阿波羅殺害兒子,上帝懲罰真兇後,奧巴魯斯自慚形穢,將女兒梅麗亞許嫁給阿波羅。
演約翰‧杜(John Dew)採用木偶式的表演方法,動作滑稽,服飾誇張。男高音基納(M.Kiener)飾唱的奧巴魯斯、女高音卡格(C.Karg)飾唱的梅麗亞、女高音特雷吉雅科娃(J.Tretjakova)飾唱的反串角色海辛特斯、女中音施洛瑟(A.Schlosser)飾唱的反串角色阿波羅等,用聲從容,音量中等,Vibrato適中,形態輕柔,花腔中的顫音(Trill)運用有似閹人歌手的音效,他們是按照莫扎特時期的聲音面貌來演繹的。幕間曲選用了莫扎特的混合曲《加利馬蒂亞斯音樂》(K.32),與劇無關,較為牽強。
DVD2的《第一誡的義務》(K.35)也是莫扎特十一歲時的作品,歌詞取自《聖經》不同章節中與正義、仁慈有關的內容文字。現按照宗教歌唱劇方式演出,有人物,有舞美,僅此一幕,並不成熟(《第一誡的義務》系集體創作,莫扎特被指定寫第一幕)。這台年輕歌手的演唱,如女高音沃坦娜布(M.Watanabe)、舒斯特(C.Schuster)、卡格、男高音貝什托德(B.Berchtold)等,都能以柔和、優雅、連貫的唱法表述出各聲部的特徵。沃寧(J.Wallning)指揮薩爾茨堡莫扎特大學交響樂團的伴奏,樂隊編制雖小,演繹卻很細膩,精雕細刻,輕巧敏捷。
《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安娜》/《劇院經理》 DG DVD 073 4244
這是將二部歌劇作品串聯一起的演出版本,導演賴克特(T.Reichert)別出心裁地採用木偶方式演出,歌者便衣在樂池唱,台上台下配合得挺不錯,蠻有趣。其實,《劇院經理》不算是歌劇,全場只有四段唱段,加上序曲,才二十二分鐘。大部分時間由與音樂無關的旁述者解說劇情:劇院經理弗蘭克計畫組團,參考者中歌手赫爾茨夫人和西爾伯克朗格小姐為了爭演主角而吵起來,最後和解收場。
串演第一部分由《劇院經理》開始,演至西爾伯克朗格小姐唱“可愛的年輕人”(迴旋曲),轉接演《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安娜》。第二部分以《劇院經理》三重唱“我才是頭牌女主角”、四重唱“藝術家都是為了名譽工作”終場。
在《劇院經理》唱段中最有趣的是三重唱“我才是頭牌女主角”,唱西爾伯克朗格小姐的梅塔薩基(E.Metaxaki)與唱赫爾茨夫人的扎莫茨卡(A.Zamojska),兩名女高音以渾身解數,斗唱功,斗花腔,難分難解,互不相讓,蠻熱鬧。《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安娜》也只有三個角色,牧羊女巴斯蒂安娜分別由梅塔薩奇與扎莫茨卡主唱,活潑可愛。男高音伯什托德(B.Berchtold)主唱的巴斯蒂安,聲音造型老成,欠些青春朝氣。男低音科約卡里烏(A.Cojocariu)主唱的占卜師科拉斯,嗓音又過於年輕,欠些詼諧之聲。
富克斯(E.Fuchs)指揮薩爾茨堡青年愛樂樂團的演奏,尚能表現出這部短小可愛的歌劇中的田園式的風味。
《虛偽的單身漢》 DG DVD 073 4251
虛偽的單身漢》(又譯《裝痴作儍》)是莫扎特十三歲時的作品。演出由旁述者講解劇情:賈欽塔準備與匈牙利軍隊長弗拉卡索結婚,其侍女尼內塔則愛上了弗拉卡索手下軍士西蒙。賈欽塔的哥哥卡桑德羅是個討厭女人的單身漢,其弟弟波利多洛對女人也不感興趣。這兩個單身貴族處處找賈欽塔與尼內塔的岔子,企圖拆散這兩對情侶。賈欽塔請來了弗拉卡索的姐姐羅西娜,設下愛情的陷阱,搞得兩個單身漢神魂顛倒,不知所措。最後,成全了賈欽塔主僕兩人的愛情,喜劇收場。
現代科技的舞美設計,立體裝置,白色場景、服飾,一景多用,簡約了些,單調了些。倒是這組演員演得生動有趣,性格鮮明。低男中音華格納(J.Wagner)和男高音克林克(M.Klink)飾唱的兩個單身漢(卡桑德羅、波利多洛),角色那種貪婪、鹵莽、愚蠢形態表露無遺。女高音哈特利爾斯(M.Hartelius)飾唱的羅西娜、女高音莫伊(S.Moi)飾唱的尼內塔等,入情入戲,表現不俗。
霍夫斯泰特(M.Hofstetter)的徒手指揮(薩爾茨堡室樂團),小動作太多,手勢滑稽,極不美觀
《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 DECCA DVD 074 3168
這是莫扎特十四歲時創作的歌劇,題材取自古羅馬史,講述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反對羅馬統治的鬥爭故事,劇中穿插一些愛情糾紛情節:公元前六十三年,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率軍出征羅馬,留下兩個兒子法爾納切、西法列和未婚妻阿斯巴西亞。相傳父王戰死沙場,兄弟倆同愛著阿斯巴西亞,發生衝突,此時,國王突然平安歸來,並帶回巴蒂亞王之女伊斯梅內,許配給法爾納切,但被拒。國王對兩個兒子極為不滿,下令關禁,也令阿斯巴西亞服毒,幸好得救。國王在抵抗羅馬軍進攻時負重傷回宮,明白兒子是忠誠孝順的,寬恕所有的人,並把王位和阿斯巴西亞賜給西法列,法爾納切與伊斯梅內也和好,而後自殺身亡。眾人誓言與羅馬勢不兩立,抗戰到底。
採用現代科技的舞美設計,大型華麗,變化靈活,頗為新穎。不過,典型環境、戲劇場景和舞台氛圍略嫌不足。寬廣的演出場地(體育館),有如此圓潤的音響效果,這是現代錄音技術之功。
此劇原為閹人歌手(Castrato)而作,閹人歌手角色法爾納切由高男高音(Countertenor)梅塔(B.Mehta)擔任,所唱出的“把我過去的事都告訴國王罷”(第二幕)等,音色清脆,聲響特殊。高男高音伯廷(P.Bertin)飾唱的阿巴特(閹人歌手角色),寥寥無句,發聲純淨,唱風古雅。女高音珀森(M.Persson)飾唱的反串角色西法列,所唱出的“我的心靜靜地忍耐著”(第一幕);“我必須遠離你”(第二幕)等,女聲唱男角,表情雖欠男性化,但演唱十分優美,唱功也好。
女高音奧(N.Or)飾唱的阿斯巴西亞,角色造型嘛嘛,聲音造型尚可,所唱出的“威脅這靈魂的命運”、“充滿痛苦” (第一幕);“這是肝腸寸斷的痛苦” (第二幕);“蒼白的陰魂啊” (第三幕)等,尚能耍兩下花腔,也能唱出為情而困煩惱心緒。飾唱國王米特里達特的男高音克羅夫特(R.Croft),他那小Tenor的音質蠻柔美,聲音的控制尤見功力,所唱出的“叛逆的兒子啊” (第一幕);“我要拋棄慈悲了” (第二幕)等,唱於戲中,抒情見長。
羅浮宮音樂家合奏團/明科夫斯基(M.Minkowski)的演繹,略顯沉重了些,稍嫌氣氛不足。
《阿斯卡尼奧在阿爾巴》 DG DVD 073 4229
這是莫扎特十五歲時為菲迪南大公的婚禮而寫的一部慶典劇,雖是應景之作,卻很別致,全劇充滿著宮廷式的娛樂性,十一首詠嘆調和十首合唱也初形特性。匈牙利指揮家菲舍爾(A.Fischer)指揮曼海姆國家歌劇院樂團/合唱團的演繹,氛圍歡快,格調輕鬆。他指揮的動作幅度太大、蠕動太多,花俏了些,蹲式的指揮並不可取,倒是他的左手運用非常有表現力,很能帶動樂隊。
二名旁白者主持全劇,有的詠嘆調段落採用二重身(The Double)的表演方式(演員唱,旁白者表演),蠻生猛,也有趣。三名女高音的音色運用很有心機,各有特色,一聽易辨,飾唱女神維納斯的庫普克(I.Kupke)音質秀麗,飾唱西爾維亞的桑迪斯(M.-B.Sandis)嗓音圓潤,飾唱福諾的逹姆勞(D.Damtru)聲音明亮。三人都有漂亮的花腔及出色的Vibrato。阿斯卡尼奧一角原為閹人歌手所作,現代多由高男高音(Countertenor)擔綱,本碟中是女中音普麗娜(S.Prina)反串飾唱,聲音造型不錯,人物造型糟糕,留長辮子,像滿人,不倫不類,表演神經質似的。男高音里德(C.Reid)飾唱阿切斯特,表現嘛嘛,不過爾爾。合唱唱得不錯,舞台調度瘋瘋癲癲似的,這是導演赫曼(D.Hermann)一大敗筆。
《貝圖利亞的自由》 DG DVD 073 4248
莫扎特十五歲時寫的《貝圖利亞的自由》是一部神劇,內容取自《聖經》:亞述司令官荷羅孚尼率軍圍攻猶太人居住的城市貝圖利亞。危急之際,貝圖利亞一名寡婦朱迪塔隻身走入敵營,色誘荷羅孚尼,並在節慶宴會上砍下荷羅孚尼的頭。
維也納國家歌劇合唱團、慕尼黑室樂團/波本(C.Poppen)的音樂會式演繹,形態謹慎,推進積極,始終保持著柔和的室樂式音響,有著很強的神聖感。特別是合唱的音的表現力十分豐富,顯示出人聲合唱彩色之美。幾位獨唱,如男高音阿文登(J.Ovenden)唱的貝圖利亞王子奧扎、女高音克莉特(J.kleiter)唱的阿米塔爾、男低音謝里克(F.-J.Selig)唱的阿基爾等,自然、樸素、平易。女低音米傑諾維克(M.Mijanović)唱的寡婦朱迪塔,參與歌唱的發聲器官過於僵硬,肌肉群緊張,口型古怪,舌根音重,撐大喉嚨發聲,產生嚴重的不良之音。
這款製作音樂重放的音質非常靚,音響極為清晰,混響好,動態大,有層次,有水份,有方位,清楚可辨出樂隊各樂組及合唱各聲部的不同位置
《西皮奧內的夢》 DG DVD 073 4249
《西皮奧內的夢》講述的是寓言故事:古羅馬將軍西皮奧內的一場夢,他要在忠誠女神及命運女神之間作出選擇,他在天堂見到養祖父和親生父親,倆老指點他人生的道理,最後,西皮奧內選擇了忠誠女神,夢醒了。
舞美比較簡約,以現代裝置作為背景,頗為時尚。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窺秘的心態,導演斯圖明格(M.Sturminger)指令女角在做愛姿勢之形態中高唱花腔,雖不色情,卻與音樂無關,誘惑之作,噱頭而已。最令我激賞的是三位主角的演唱,他們都是很有聲樂造詣的年輕歌手,飾唱西皮奧內的男高音納科斯基((B.Nacoski),飾唱忠誠女神的女高音弗麗波(L.Fribo),飾唱命運女神的女高音波普洛(B.Bobro),他們的音量不算大,卻充盈著人聲之美,用聲極為柔和、純淨、靈便、明亮、圓潤、通暢,聲音的控制尤見功力,花腔高音一下就順下去了,又輕鬆又清脆且富彈性,顯示出極好的Bel Canto美與力。
年輕指揮蒂契亞蒂(R.Ticciati)指揮凱恩藤交響樂團的演繹,有朝氣,有生氣,很是上勁。
《露契奧‧西拉》 DG DVD 073 4226
莫扎特十六歲時創作的《露契奧‧西拉》是一部正歌劇,敘述一個古羅馬獨裁者露契奧‧西拉為了結束內戰願娶敵人蓋尤斯‧馬略將軍之女朱尼亞為妻,但朱尼亞已許配給流放者切契利奧。她欲殺露契奧‧西拉,他寬容她而退位。
此劇有大量的、冗長的宣敘調,使全劇長逹二小時二十九分鐘,但看來並不悶。威尼斯鳳凰歌劇院樂團/涅托皮爾(T.Netopil)的演繹,自信而有氣氛,生動而有光彩,尚能將少年莫扎特的音樂才華展示無遺。
劇中原由閹人歌手扮演的角色,現由常規女高音飾唱,適體適度,尚可接受。如女高音巴切莉(M.Bacelli)飾唱的反串角色切契利奧,能量深厚,底氣十足。男高音薩卡(R.Saccà)飾唱的露契奧‧西拉,女高音馬西斯(A.Massis)飾唱的朱尼亞,女高音坎傑米(V.Cangemi)飾唱露契奧‧辛娜,女高音克萊特(J.Kleiter)切利亞,男高音費拉里(S.Ferrari)飾唱的奧費迪奧等,都以中等的音量、優雅的樂句以及連貫的運腔唱出,始終保持著抒情的本質。
《假扮園丁的姑娘》 DG DVD 073 4222
莫扎特十九歲時寫的《假扮園丁的姑娘》是一部喜歌劇,劇情複雜,多角戀愛,角色錯亂:女伯爵薇奧蘭特與情人貝爾菲奧列伯爵為情爭吵,謠傳她受傷而死,貝爾菲奧列聞訊逃亡。女伯爵化名喬裝為女園丁桑德麗娜與僕人羅貝特(化名納爾多)四處尋訪,被拉戈涅羅市長安基塞雇用,原愛上女僕塞佩塔的市長棄舊圖新,愛上桑德麗娜。市長的侄女阿爾明達原有情人拉米羅,現決定要和貝爾菲奧列結婚。桑德麗娜發覺後,擬予以懲罰。此時貝爾菲奧列因謀害女伯爵罪而被捕,薇奧蘭特亮明真實身份,經過一系列的誤會、爭吵、和解,三對情侶言歸於好,最後圓滿解決。
莫扎特早期的幾部歌劇作品比較稚嫩,這部《假扮園丁的姑娘》就有所突破,加強了戲劇因素及人物性格,劇中各人物的感情糾葛刻劃得淋漓盡致,為他以後的歌劇創作奠定了基礎。
這台演出以青年歌手為主,以新的路子來演,生氣勃勃,輕鬆利索,優雅別致,貼近現代生活,頗有樂趣。其中女高音雷因佩什特(A.Reinprecht)飾唱的薇奧蘭特(桑德麗娜)較為搶眼,人靚歌甜,俏皮可愛。所唱出的“我們可悲的女人”、“山雞在悲啼”(第一幕)等詠嘆調,纖細、清秀、柔情。女高音根斯(V.Gens)飾唱的阿爾明達,打扮時髦,性格驕橫。所唱出的“即使馬上訂婚”(第一幕)、“懲罰你這無恥之徒” (第二幕)等詠嘆調,多情、狂傲、有力。拉米羅原是閹人歌手角色,女中音多諾斯(Donose)的反串飾唱,角色造型中性化,不倫不類,顯得彆扭。唱則優,第一幕的“如果小鳥飛掉了”、第三幕的“就讓別的男人抱你罷”等詠嘆調就表現出女中音特有的魅力。
《牧人王》 DG DVD 073 4225
《牧人王》是莫扎特十九歲之作品。劇情簡況: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解放了由獨裁者統治的西頓城之後,決定把王位還給合法的繼承人,也就是牧人阿明塔。
導演兼指揮漢格爾布洛克(T.Hengelbrock)企圖將演出儘可能恢復當時在薩爾茨堡首演時的原貌,演員似約按照莫扎特時期的聲樂面貌來演唱,不過,簡約的舞美則以現代裝置為背景,皮影場景,時裝裝飾,古今結合,用心良苦。
一組歌劇新秀的演出,入情入戲,頗有看頭。男高音斯派塞(K.Spicer)飾唱的亞歷山大大帝,女高音彼得森(M.Petersen)飾唱的艾莉薩,女高音拉德吉恩(A.Rahdjian)飾唱的塔米莉,男高音卡拉西亞克(A.Karasiak)飾唱的阿金諾列等,優美柔順,古意古風,都具有貴族的高雅之氣度。女音達什(A.Dasch)飾唱的反串角色牧人阿明塔,女唱男角,發聲乾淨,少用Vibrato,運腔委婉,表現形態比較豐富。從那首著名的女高音詠嘆調“我會愛她,我將是堅定的”(第二幕)聽來,她那溫文爾雅的演唱風格是一特色。
《扎伊德․阿達瑪》 DG DVD 073 4252
《扎伊德》是莫扎特未完成的兩幕歌劇,莫扎特沒有寫完序曲和終曲,也沒有劇名(劇名是出版商安德烈起的),全劇只有十五首曲子。情節梗概是敘述一位青年基督教徒戈馬茨同後宮少女扎伊德一起逃亡的故事,與《後宮誘逃》相似,實際上是《後宮誘逃》的前身。
今次演出構思大膽,格式標新立異,導演古思(C.Guth)別出心裁地將以色列現代女作曲家車爾諾文(C.Czernowin)創作的《阿達瑪》(Adama)分散揉進莫扎特《扎伊德》十五首曲子之中,企圖強調《扎伊德》中的自由之主題,而非是《扎伊德》的續完稿。“古典”與“現代”碰撞,風格與趣味截然不同,一會兒是莫扎特的詠嘆調,一會兒是三無之作(無調性、無旋律、無歌詞),銜接突兀,生拉硬拽,格格不入,簡直是驢唇不對馬嘴。加上記錄像片的投射,舞台視覺矇矓,令人眼花繚亂,猶如霧裡看花,不知所云。這種探索性的、實驗性的現代歌劇表演方式,很時尚,也新奇,但太玄奧,太晦澀,太任性,太自我,乍聽之下區分不出音樂與噪音了,放在莫扎特音樂中,不倫不類,顯得格外彆扭。
演出兩套人馬各自為政,《扎伊德》樂隊(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波爾頓)在台下,《阿達瑪》樂隊(奧地利新音樂合奏團/卡利茲克)在台上。《扎伊德》五位演員以Bel Canto演唱,講究音質純、音色美、感情真;《阿達瑪》五位演員的嗓音使用,或叫或喊,或滑或跳(音程大跳),強調半唱半說式的發聲,注重情感的發泄,沒有什麼旋律可言。
《伊多梅紐》 DECCA DVD 074 3169
《伊多梅紐》是慕尼黑選侯卡爾‧泰奧德爾為宮廷狂歡節而委約莫扎特寫的,義大利腳本由瓦雷斯科(G.B.Varesco)根據丹舍特(A.Danchet)的劇本、康普拉(A.Campra)的歌劇《伊多梅尼》(Idomènèe)改寫。古希臘題材的劇情為:克雷特(希臘南部一島嶼)國王伊多梅紐出征特洛伊凱旋率水師回國,途中遇風暴,向海神許願將以登岸見到的第一個人為犧牲。不料第一個遇見的竟是王子伊達曼特,國王反悔,海神興風作浪,迫國王踐約。王子與未婚妻伊麗亞(特洛伊公主)堅決除妖,海神感動,不忍加害,即令國王遜位於子,並立公主為後。
在這部歌劇中,莫扎特吸收了義大利正歌劇的原則及格魯克歌劇創作中的一些精華,開始表現出自己在歌劇創作中的某些特點,宣敘調與合唱的處理尤為獨到。不過,仍屬不夠成熟之作,如風格不統一,音樂語言較雜亂等。
《伊多梅紐》有多種演出版本,今次演出採用義大利語原作。薩爾茨堡室樂團/諾靈頓(R.Norrington)的演繹,雖然氣勢不足,卻很輕捷、靈活,聽來一點都不古板,有著莫扎特的愉悅感。這組演員的演唱水準參差不齊,墨西哥男音瓦爾加斯(R.Vargas)飾唱的克雷特國王伊多梅紐,嗓音乾枯,表演嘛嘛,所唱的“我將在身邊看到悲的亡魂”(第一幕);“海里逃生”(第二幕);“禱告之歌” (第三幕)等,比較沉悶,不過爾爾,缺少王者的風範。特別出戲的是反串飾唱閹人歌手角色伊達曼特的捷克女中音科澤娜(M.Kožená),形象單薄了些,但力量十足,所唱的“我雖然無罪卻受罰”、“我敬愛的父親”(第一幕)等,唱工了得,韻味鬱郁。飾唱特洛伊公主伊麗亞的女高音蘇莉娜(E.Siurina),音量雖小,卻很甜潤,一位可愛的、清純的姑娘形象,所唱的“再見,父兄們” (第一幕);“溫和的微風” (第二幕)等,運腔柔和,多愁善感。女高音哈特洛斯(A.Harteros)飾唱的希臘公主艾列特拉,Vibrato用多了,但仍不逾莫扎特之矩,從“這顆心所感受的一切” (第一幕);“我親愛的人” (第二幕);“奧列斯特與愛亞切神啊” (第三幕)等聽來,即使是激動的場合仍然保持著嗓子的清脆度,力度控制尚好。
《後宮誘逃》 DECCA DVD 074 3156
這是採用全新的現代舞台裝置的演出,沒有一點土耳其式的風情場景,導演赫海姆(S.Herheim)獨出心裁地設計在序曲中一對男女全裸相亮,不知所以,兒童不宜。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博爾頓(I.Bolton)的演繹,井然有序,活力充沛,音調歡愉,熱鬧風趣,朝氣蓬勃。不過,演唱並不出色,女角比男角略好些。女高音艾金((L.Aikin)飾唱的康斯坦茨,唱得亮麗、靈秀、圓潤,表情上缺些少女的情痴。女高音法爾卡斯(Farcas)飾唱的布朗德,嗓音細柔、清純、俏皮,也能耍兩下花腔,蠻可愛。男高音卡斯楚諾沃(C.Castronovo)飾唱的貝爾蒙特、克施鮑姆(D.Kerschbaum)飾唱的佩德里洛、男低音哈拉塔(F.Hawlata)飾唱的奧斯明,聲音乾枯,沒有音色,蒼白無力,演技嘛嘛。
《黃昏感懷》/《威嚴的君主》 DG DVD 073 4250
這是以莫扎特的歌曲《黃昏感懷》(K.532)為題演出的舞台劇,實際上是在選用莫扎特的歌曲和樂曲配樂下,舞台上只有一名歌手、一名女演員及一名舞者表演,三人分別探索的主題是人的生命意義。所選的多是莫扎特冷門之作,如歌曲有夜曲《假如我遠方的愛人》(K.438)、《面對愛情釣線上的魚鉤》(K.348)、“我走了,但去何處?”(K.538 為馬丁《善良的心郁怒》而作)、《幸福的影子/我留下你離開》(K.255)、女聲四重唱《在流淚》(K.555)、“春光艷麗展笑容”(K.580 為帕伊謝洛《塞維亞的理髮師》而作)等;樂曲有《C小調幻想曲》(K.396)、《C大調柔板》(K.356 玻璃琴)、《A小調交響曲》(K.Anh.220)、《降b大調小夜曲》(k.361)、《G小調弦樂五重奏》(K.516)、《C大調迴旋曲》(K.617)、《降B大調遣興曲》(K.99)等。這些鑲綴主題的雜錦曲在布置上、音調上、對比上的銜接蠻自然、順暢。飾唱歌手的愛爾蘭女中音穆里(A.Murray),擅唱反串角色,五十七歲的她,聲音不年輕了,有點衰退、乾涸,並不是她最佳的錄像。
DVD2,是題為“威嚴的君主”(取自莫扎特《安魂曲》)的舞台劇,將莫扎特未完成的喜歌劇《受騙的丈夫》(K.430)及《開羅的鵝》(K.422)串聯一起演出,其間也穿插了一些莫扎特的歌曲和樂曲,如歌曲《我離開你》(K.Anh.245)、《致希望》(k.390)、四聲部讚美詩《上帝是我們的庇護者》(k.20)、《安魂曲》第三樂章“繼敘經”中的第一分曲“震怒的日子”、第三分曲“威嚴的君主”、第五分曲“從被詛咒者”、第六分曲 “哀悼-阿門”等;樂曲有音樂雜錦曲(十五段)、《A小調交響曲》(K.Anh.220)等。音樂雜錦曲一節採用現代舞蹈來表演,不倫不類,不知所以,這是策劃、導演施洛默((.Schlömer)一大敗筆。
薩爾茨堡室樂團(指揮:霍夫斯泰特)在台上演奏,音響單薄了些,或許樂隊編制小之故。
《費加羅的婚禮》 DG 073 4245
這場演出,最大的賣點是甜姐兒涅特列布科(A.Netrebko),把我的注意力從頭至尾牢牢地吸引住。不過,全場演出過於嚴肅,許多妙趣大多不見了,感受不出喜劇的詼諧感。維也納愛樂樂團/哈農庫特的演繹,雖音響優美,格調典雅,但速度過慢,稍遜樂趣。演員中,最討人喜歡的的是女高音涅特列布科飾唱的蘇珊娜,她那迷人的音色把女主角的形象潤色得非常可愛,楚楚動人。男中音達爾康傑洛(I.D’Arcangelo)飾唱的費加羅,音質穏定,也有男子氣概,但太正經,放不開,不夠俏皮,欠缺詼諧感。飾唱阿爾瑪維瓦伯爵的男中音斯科夫胡斯(B>Skovkus),一派紳士氣度,風流倜儻,嗓音粗乾,沒有美感,聽起來不舒服。飾唱伯爵夫人的女高音羅施曼(D.Röschmann),雍容華貴,多愁善感,演唱出色,聲音控制尤見功力。飾唱反串角色凱魯比諾的女高音謝弗(C.Schäfer),造型窩囊,怪模怪様,兩首詠嘆調速度過慢,欠些樂趣。
《唐‧喬萬尼》 DECCA DVD 074 3162
這場演出雖有著名男中音漢普森(T.Hampson)坐鎮,不過,整場演出過於嚴肅,喜不喜,悲不悲,歌劇中的傳奇性主題揭示得不夠深刻;簡約的現代舞美裝置,一景多用,現代時裝的設計,很時髦,也搶眼,猶如時裝Show,角色造型就不夠鮮明。漢普森飾唱的唐‧喬萬尼,甜言蜜語,柔聲細氣,一派高貴的紳士氣質,不像是一個調皮搗蛋、風流不羈的人。男中音達爾康傑洛飾唱的萊波雷洛,放不開,演不活,不像是一個詼諧的角色。第一幕第二場在一群三點式女子的襯托下所唱出的“花名冊之歌”,不俏皮,也不好笑,沒有喜劇角色的風采。男高音貝克扎拉(P.Beczala)飾唱的奧塔維奧,他那抒情的音質正吻角色抒情性形象。
倒是劇中三個女子的特性較突出,音色的層次搭配較鮮明,複雜的心態表現得較生動。女高音謝弗飾唱的安娜,用聲乾淨、從容、優雅。女高音迪納(M.Diener)飾唱的艾爾維拉,運腔有力、充沛、圓潤。女高音貝拉凱里恩(I.Bayrakdarian)飾唱的采莉娜,嗓音清甜,發音亮麗,角色形象老胖了些、成熟了些,也過於風騷。飾唱馬塞托的男低音皮薩羅尼(L.Pisaroni),沒有男低音的架勢,聲音不上不下。
第二幕第五場石像一場戲,在一群三點式老女子的襯托下唐‧喬萬尼被拖入地獄,草草了事,不夠令人震撼。
維也納愛樂樂團/哈丁((D.Harding)的演繹,扎紮實實,節奏合度,活力充沛。
《女人心》 DECCA DVD 074 3165
此劇劇本雖然不佳,但是,其魅力在於莫扎特的音樂,特別是劇中大量的重唱更是迷人,這是《女人心》的獨特之美。在維也納愛樂樂團/霍內克(M.Honeck)的伴奏下,這場愛情賭局中六位主要角色演繹得不錯,女高音馬丁內斯(A.M.Martínez)飾唱的費奧迪麗姬(姐姐),女中音科奇(S.Koch)飾唱的多拉貝拉(妹妹),男高音馬太(S.Mathey)飾唱的費蘭多(士官),男中音德奧特(S.Degout)飾唱的古列莫(士官),女高音多納斯(H.Donath)飾唱的德斯皮娜(女僕),男中音阿倫(T.Allen)飾唱的阿方索(哲學家),形神俱似,適體適度。此劇根據戲劇的結構、情節的發展以及角色的關係,採用了多種方式的重唱來刻劃每個角色的不同心態,不論是抒情性、敘事性、衝突性的重唱,其聲響都是那么優雅、和諧、悅耳。這是莫扎特神來之筆,也是今次演出成功之處。
劇中最多的的是二重唱,如第一幕第二場費奧迪麗姬、多拉貝拉姊妹二重唱“啊,親愛的妹妹,有這么美的嘴形嗎”,從容自若,收放自如,以甜美的聲線及華麗的花腔唱出她們對情人的愛慕之情與對愛情的渴望。第二幕第五場古列莫、多拉貝拉的二重唱“親愛的人,把我的心完全奉獻給你”,聲部融合,聲響優雅,極盡抒情之美、歌唱之美。劇中的三重唱在戲劇動力性及音響複雜性更顯突出,如第一幕第一場三段復調式的三重唱“我的費奧迪麗姬不會背叛我”/“女人的貞節就像阿拉伯的不死鳥一樣”/“優美旳小夜曲”,音質單一,卻能充分發揮不同角色的性格特色,生動地表現了費蘭多、古列莫及阿方索之間的辯論、抗議和打賭的激烈氣氛。劇中的四重唱、五重唱、六重唱加強了戲劇性因素,縱橫交錯的聲響給人以豐富厚實的聽覺感受,但其本質仍然是抒情的,更顯這組演員的功力。
六十二歲的阿倫,聲音已不年輕,唱得有點力不從心,不過,經驗豐富,入情入戲。序曲中加了打羽毛球和練擊劍的場景,蠻新潮,但多此一舉。
《魔笛》 DECCA DVD 074 3159
全新卡通化製作的《魔笛》,全劇充滿著如夢似幻的童話世界的風趣,稍嫌動物群的造型粗劣了些、笨拙了些。有穆蒂坐鎮,奠定了演出的質量,他的指揮絕佳,在輕盈、抒情中又顯示他熱情洋溢的厚重,全完體現出這部歌劇又喜又悲的雙重性。在他的積極帶動下,維也納愛樂樂團奏來有份量、有亮點、有品味。
引人注目的是全班演員選用了歌唱新星,水準參差不齊。飾唱塔米諾的男音格夫斯(P.Groves),角色形象老成,欠些男孩的稚氣,聲音沒有個性,沒有音色,沒有音量,演唱力不從心。飾唱帕米娜的女高音庫梅爾(G.Kühmeier),人物造型不那么可愛,也欠些柔情,一位成熟的大姑娘。全場最出戲的是飾唱帕帕基諾的男中音傑哈爾(C.Gerhaher),一位標準的男中音,他不但唱得好,而且演出了角色的詼諧的性格。飾唱夜後的女高音丹勞(D.Damrau),機敏靈活,帶有強烈的衝擊力,音色似乎過於邪惡,留意下她唱的花腔段落,發聲層次分明,色調對比突出,唱功了得。飾唱薩拉斯特羅的男低音帕佩(R.Pape),形象善良,正氣浩然,威嚴沉穩,渾厚有力,他那柔和的低音共鳴令我激賞。
《蒂托的仁慈》 TDK DVD DVWW-OPCLETI
這套裝《莫扎特22》十八套都是“環球”的製作,唯獨這套《蒂托的仁慈》是TDK的出品,為嘛?原來2006年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演《蒂托的仁慈》的演員、樂團、指揮以及舞美設計等與2003年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演的基本相同,因之,這套《蒂托的仁慈》就採用了TDK版本,不再錄製,節約能源,符合經濟效益。
這場演出,最令我激賞的是飾唱反串角色塞斯托的保加利亞女中音卡莎洛娃(V.Kasarova),聽過她不少的CD,還是首次看到她的DVD。她的聲音條件非常優厚,音質美,音色濃,音域寬,音量強,幅度大,樂感好。塞斯托是她最喜歡的也是她擅唱的角色,一舉一動,一唱一詠,都有角色的神采,整個身體都投入其中,塑造出一個性格鮮明的塞斯托。她很會用聲,可貴的是她的用聲始終是留有餘地,以最小的量力獲得最大的音效,高低音結實有力,行腔流暢靈便,聽來非常自然、舒展、柔美,一個難能可貴的女中音。
男高音施亞德(M.Schade)飾唱的羅馬皇帝蒂托,女高音羅施曼飾唱的薇泰麗婭,女高音邦尼(B.Bonney)飾唱的塞薇麗婭,女中音加蘭卡(E.Garanča)飾唱的反串角色安尼奧,各有特點,旗鼓相當,聲音的造型十分鮮明,都各自發揮角色的特質,又行成角色的對比,從音色上就能聽辨出角色的個性。這是此次演出的一大亮點。

優點

哈農庫特的指揮雖然誇張了些,但是,維也納愛樂樂團仍然保持著傳統的美麗音色,音樂的表現力尤為精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