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C影響秦嶺川金絲猴配偶選擇的分子機制》是依託西北大學,由張培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HC影響秦嶺川金絲猴配偶選擇的分子機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培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動物的婚配製度與社會結構密切相關,然而表象的社會婚配關係常與其實際的遺傳婚配關係不匹配,配偶選擇策略可能受到更為複雜的分子機制左右。因此,探討配偶選擇的分子機制,對理解物種婚配製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研究發現川金絲猴的社會婚配關係是一夫多妻制,然而遺傳婚配關係卻是混交制。金絲猴在交配活動中,雌雄兩性均存在配偶選擇現象,但其分子機制尚不明確。大量研究表明,MHC與配偶選擇密切相關,基於MHC的異型交配在不同物種中廣泛存在。本項目以秦嶺川金絲猴為研究對象,通過探針雜交法分離MHC II類基因,利用基因分型引物調查群體遺傳變異情況,明確MHC基因的多態性模式及其成因。在此基礎上,結合行為學數據和個體間親緣關係,分析MHC基因型對配偶選擇傾向的影響,從分子水平上探討該物種通過配偶選擇維持種群遺傳多樣性的策略,闡明川金絲猴配偶選擇的分子機制,為人工繁育金絲猴這一瀕危物種提供科學的指導。
結題摘要
經過長期的野外跟蹤觀察,我們積累了大量研究群中個體間交配關係,生育記錄,單元結構以及配偶變化的數據,並對相關個體進行了遺傳學樣本的採集。利用MHC基因分型引物對配偶選擇相關個體進行了基因分型,結果發現儘管在過去400年間經歷了嚴重的瓶頸效應,秦嶺川金絲猴仍保留了一定的適應性變異,遺傳多樣性水平與同域分布的大熊貓相當。系統進化分析和選擇壓力分析表明,跨物種進化和正選擇在川金絲猴的MHC位點多態性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配偶選擇機制分析並未發現異型交配的直接證據,但在DQB,DPB位點上存在的雜合子優勢現象暗示了異型交配的存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DQA位點,則呈現出純合子優勢(雌性)的同型交配;DRB的兩個基因座位上,擁有3條等位基因的個體具有更高的繁殖成功率,表明適度的遺傳變異而不是最大化的遺傳變異更有利於繁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