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里奧 生於義大利小城奧涅格利亞(Oneglia),是戰後義大利最重要的作曲家。家族中音樂家輩出的貝里奧,隨父親學習作曲和鋼琴,直至十九歲時因意外受傷而中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入米蘭大學修讀法律,同時在音樂學院聽作曲課、擔任樂隊演奏員和歌劇演出指揮。
1950年,貝里奧取得作曲學位,並娶美國女歌唱家凱茜·柏貝里安(Cathy Berberian)為妻。數度訪美期間,他在坦格伍德隨達拉皮科拉研習十二音技法,並對電子音樂產生興趣。1955年,他在米蘭廣播電台和馬代爾納(Maderna)一起建立了自己的錄音棚,從事其早期電子音樂經典之作《主題(向喬伊斯致敬)》(Thema(Omaggio a Joyce))的製作,作品採用了由妻子柏貝里安朗誦的詹姆斯·喬伊斯小說《尤里西斯》片斷。
基本介紹
- 外文名:Luciano Berio
- 出生地:義大利小城奧涅格利亞
- 職業:作曲家
- 代表作品:《主題(向喬伊斯致敬)》
1956至1960年間,他在米蘭創辦一本雜誌,並組織數場以《音樂的相遇》為題的音樂會,凱奇和布列茲均參與演出。在此期間,他定期往訪達姆施塔特,與施托克豪森等人過從甚密。由於貝里奧的雙重國籍和作曲風格,由於其作品喜用流行音樂語彙,與同行局限於小圈子的現代派兩相對照,故有“前衛音樂的羅西尼”之稱。他最獨特的手法是發展了“拼貼”技巧,借用其他作曲家的音樂片斷或模仿他們的風格特徵。貝里奧最平易的作品之一《民歌》(1964年),根據世界各地九首傳統民歌改編而成,終曲由貝里奧按阿賽拜疆民間樂隊的唱片錄音記譜改編。
六十年代,貝里奧多方施教-坦格伍德、達姆施塔特、英格蘭的達廷頓(Dartington)以及美國的一些院校。其創作主要有兩個取向:一為舞台作品,如1966年獲義大利獎的《迷宮II》(Laborintus II);二為獨唱、獨奏作品,以《模進》(Sequenza,舊譯為“序列”)最為著名,他為獨奏樂器或獨唱歌手譜寫的這些作品,技巧均極華麗。第一部作品寫於1958年,為長笛而作,此後至95年,陸續寫了十三首,分別為豎琴、女聲、鋼琴、長號、中提琴、雙簧管、小提琴、降B調雙簧管、小號與鋼琴、吉他、大管、手風琴而作,堪稱二十世紀下半葉音樂語言和樂器性能開發的微型百科。
1968至1969年,為八位歌手和一個大型樂隊而作的《交響曲》問世。第三樂章的核心素材是馬勒《第二交響曲》的諧謔曲,似有若無地穿越 “一片不斷變幻的風景”。這是一片引用多種文學和音樂作品構成的風景-從貝克特的小說《無以命名者》到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和德彪西的《大海》。
1972年,貝里奧回到義大利,大力推廣自己和他人的作品。1974年-79年在巴黎音樂聲學協調研究所與布列茲共事。1982年,他在佛羅倫斯建立一個學會(Tempo Reale)。他以《虛構的日記》(Diario Immaginario)於1975年再度榮獲義大利獎,1989年又榮獲國際恩斯特·馮·西門子(Ernst von Siemens)音樂獎。2003年5月27日在羅馬去世,生前完成了最後一首《模近》,為大提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