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蓮·海爾曼(Lillian Hellman)

麗蓮·海爾曼

Lillian Hellman一般指本詞條

麗蓮·海爾曼(Lillian Hellman),美國著名左翼作家,劇作家,電影劇作家。就讀於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劇本左翼政治傾向明顯,手法嚴謹。

作品有劇作《小狐狸》(1939)、《搜尋之風》(1944)、《秋天的花園》(1951),回憶錄《一個不完善的女人》(1969)、《舊畫翻新》(1973)以及《邪惡的日子》(1976)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莉蓮·海爾曼
  • 外文名:Lillian Hellman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905年6月20日
  • 逝世日期:1984年6月30日
  • 職業:作家
  • 出生地:路易斯安娜州,紐奧良
  • 代表作品:小狐狸,守望萊茵河,閣樓上的玩具
人物經歷,早年經歷,劇本創作,人生危機,個人生活,家庭背景,感情經歷,黑名單時期,作品鑑賞,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麗蓮·海爾曼,1905年出生於美國南方紐奧良市一個富有的猶太商人家中,父親經商失敗,隨父母遷居紐約。曾就讀於紐約大學,後在出版公司、百老匯和米高梅電影公司擔任過劇本審讀工作。讀稿之餘,從事劇本寫作。
1934年,劇本《兒童節目》在百老匯上演,獲得極大成功,首次演出即連演691場,一時載譽劇壇。1939年推出《小狐狸》連演410場,被劇評界視為海爾曼壓卷之作。1941年寫《守望萊茵河》;1944年寫《搜尋的風》;1946年寫《樹林那邊》,此劇為《小狐狸》的前篇;1951年寫《秋園》;1960年寫《閣樓上的玩具》。 晚年,海爾曼致力於回憶錄的寫作,有《一個未成熟的女人:回憶錄》(1969)等著作出版。
海爾曼一生獲得多次榮譽獎賞。劇本《守望萊茵河》得1941年紐約戲劇評論界獎;《閣樓上的玩具》於1960年得紐約戲劇評論界獎;1962年還曾任全國文學藝術院副主席;1969年《一個未成熟的女人》得全國文藝書籍獎;同年全國文學藝術院為酬答她在戲劇、電影、文學上的成就和貢獻,授予她金牌獎。此外她還接受了若干著名大學的榮譽學位及嘉獎。
海爾曼還是個社會活動家,1938年曾訪問蘇聯、法國及西班牙。1937年,西班牙內戰開始,她即參加聯合反法西斯難民委員會。1940年成為美國和平運動領導人之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海爾曼被邀去蘇聯視察前線。50年代時曾被美國國會非美活動委員會傳訊,因拒絕出席作證,被列名於好萊塢十人案的黑名單內,失掉了劇本寫作和上演的權利,又被罰巨款,不得不出售家產。1960年《閣樓上的玩具》上演成功後,海爾曼才稍解困境。1984年6月30日因心臟病猝發逝世。

劇本創作

整個30年代,好萊塢沉浸在左傾的政治氛圍中,海爾曼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當時的電影劇本台拒烏創作中去。從1935年開始,她替電影公司寫劇本,成為全國電影劇本作者中的最高薪者。可是財富並沒有影響她的叛逆思想,她愈來愈左傾。1936年她前往西班牙,替傑出的紀錄片導演尤里斯·伊文思寫了《西班牙土地》的電影劇本,回國後便積極參與協助西班牙內戰中反佛朗哥的民主勢力活動。
她又寫了一出描寫美國南方富有家庭的劇本,是她幼時對外祖父家怨憤情緒的發泄,劇名《小狐狸》。《小狐狸》在百老匯上演後一鳴驚人。由她自己改編的、由威廉·惠勒(演的同名電影也非常賣座。賺了錢後,她在紐約郊外購地置產。
西班牙內戰加強她對法西斯主義的憎惡。德國納粹主義的成長更促進她的左傾思想。保守人士不時給她戴“紅帽子”。可是當她的反納粹舞台劇本《守望萊茵河》(Watch on the Rhine,1941)於1941年上演時,美共報紙卻也攻擊她,指責她支持歐洲盟國對納粹的抗戰(那時蘇聯與德國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尚未參戰)。但《守望萊茵河》還是被紐約劇評家協會評為一九四一年度的最佳劇本。故事是說美國一個思想開明的家庭中,一個反納粹的德國人與一個玩世不恭的羅馬尼亞人之間的對質。女主角是以海爾曼童年時代的好友做模型。這位好友就是茱莉亞,後來在德國參加反納粹地下活動被害。 後來茱莉亞又以原型出現在她的中篇自傳小說《Julia》中,並於1977年由她自己改編成同名自傳電影。電影由弗雷德·金尼曼導演,也由兩位左翼女演員主演,簡·方達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大詢遷汗堡采悼擊戰時期,海爾曼寫了電影劇本《北極星》(The North Star),劇中敘述蘇聯人民抵抗納粹侵略的英勇事跡。電影在當時很受美國觀眾歡迎,可是後來卻被批評為捧蘇親共。此外,她又寫了舞台劇本《搜尋的風》(The Searching Wind),曾改編為電影。一九四六年的舞台劇本《松林深處》(Another Part of 櫃牛鴉the Forest)以及一九五一年的舞台劇本《秋園》(The Autumn Garden)都回到美國南方財勢爭執的主題,演出都很成功,受到很大歡迎。
大戰以後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左翼作家對蘇聯的強橫霸道的姿態紛紛表示不滿,海爾曼沒有公開攻擊史達林,受到左翼文壇的批評鍵洪遙。

人生危機

海爾曼的左傾思想曾給她帶來不少麻煩。1952年,美國社會正處於反共瘋狂時代,眾議院非美活動委員會進行調查工作,洪請鍵茅將美國的左翼人付陵士與國內外的共產黨聯繫在一起。海爾曼也被傳訊。她在致該委員會一函中表明她的耿直忠貞的性格,已成為眾所樂道的名句:“我不能也不願割破良心來適應本年的風尚。” (I will not cut my conscience to fit this year's fashion)海爾曼在信中說,她願意出席應詢,談論自己的意見與行為,但她不願意討論別人,因為“為了保全自己而傷害我認識多年的無辜人士,對我來說,是件非人道的丟臉行為”。採取了這個立場後,她幾乎因“蔑視國會”的罪名而坐牢。她的名字此後上了黑名單,而她的寫作收入也自每年十五萬降為零。
不過到了1960年,新舞台劇本《擱樓上的玩具》(Toys in the Attic)問世,又是一舉成功,解決了她的經濟問題。紐約劇評界雖認此劇為該年最佳作,普萊策獎金委員會則未予以重視,可見她處境雖有改善,還沒有到徹底翻身的程度。
海爾曼在1976年的回憶錄《卑鄙的年代》(Scoundrel Time )中,憤慨地記錄了這段磨難的經驗。她的怨訴對象倒不是那些追捕共黨分子的人物,而是那些不敢發言或是參加反共檢舉的左翼人士。她認為這類怯懦風氣終而造成後期如越戰及水門事件那類禍患的發生。

個人生活

家庭背景

她是個獨生女,自幼即對富有的家庭背景起了叛意。她的回憶錄中就充滿了她對親戚的描寫。她不滿家庭與私立學校生活,就是喜愛看書。十五歲時,她將舅父所贈的生日禮物寶石戒指典當化錢購書。事後她向舅父懺悔,不料舅父毫不在意,笑對她說:“你到底有骨氣。其他那些都是糖水做的。”麗蓮後來把這兩句話用在電影劇本《小狐狸》(The Little Foxes)的對白中。

感情經歷

成長後,海爾曼在紐約大學就讀,後轉哥倫比亞大學讀新聞學。在紐約期間她有機會去格林威治村體驗波希米亞式的生活。1924年她初次就職,在一個書局裡看稿子。那時她不過十七歲,文學天才已經嶄露。1925年她與一個名叫阿瑟·柯柏(Arthur Kober)的作家結了婚,七年後離婚。在這期間,她開始發表書評與短篇小說,並在好萊塢米高梅電影製片廠編審電影劇本。
她染上酗酒習慣。後來她遇見偵探小說作家達希爾·哈米特,墮入愛河。她與哈米特的同居關係時合時離地持續了三十一年。其間她開始編寫舞台劇本。第一部成名的是1934年的《童時》(Children’s Hour)。故事乃述一個私立學校中的兩位女教師的密切友誼被一位女學生誣指為同性戀者後,毀損一生。此劇在百老匯上演,立時轟動。可是當時社會風氣尚很保守,由於它的主題的不平常,在波士頓、芝加哥及其他城市遭禁演。
海爾曼後來談論《童時》說,她並不認為劇本的幾位主角是“可怕的”。她寫劇本原意不過是在表明,閒言可以殺人。她似乎已在預測不久即將發生的美國政府政治調查與迫害無辜人士的行為。
海爾曼與哈默特同居三十年。後者自於50年代由於左翼身份而入獄,監獄釋出後,健康從未恢復,終於1960年病逝。海爾曼承認,由於二人嗜酒、脾氣暴躁,以及對於婚姻的隨意態度,他倆間關係並不十分美滿。

黑名單時期

在約十年的黑名單時期,海爾曼在創作方面只做他人劇本的改編工作,不獲什麼好評。1960年的《擱樓上的玩具》重新恢復了她的聲譽。同時,好萊塢電影公司又在開始高價索求她的著作,可是她對電影劇本已無興趣,主要原因是她不願讓導演任意改變劇作者的原作。以南方沒落家庭為主題的《擱樓上的玩具》是她最後一部劇作,被一些人認為是她的最佳作。1984年,海爾曼去世。

作品鑑賞

海爾曼的創作是現實主義的,以情節見長。她的作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寫美國上層中產階級的霸道行徑,劇中人往往圖謀私利而使他人歸於毀滅,如《兒童節目》中製造謠言誣陷女教師致死的學生及其家長,《樹林那邊》中靠告密、走私、重利盤剝、巧取豪奪而致富的馬庫斯·哈巴德及其長子班傑明,《小狐狸》中為了爭奪財產,骨肉相殘的雷吉娜,《守望萊茵河》中以告發反納粹分子為要挾、企圖敲詐巨款的布朗柯維斯伯爵等。
美國人民對當時希特勒納粹德國與墨索里尼法西斯義大利在歐洲的暴行,採取不聞不問、置身事外的態度。海爾曼的《守望萊茵河》上演後,喚起了美國人民的良知,為後來美國參戰作了動員。這一類反對霸道者的戲劇海爾曼一共寫了4部。
另一類是寫旁觀者或稱無所作為的人的戲,共4部,劇中人多數臨危動搖和徘徊不前,終於成為過於天真或無自知之明的犧牲者。如《未來的日子》寫一些工會工作者對掠奪者袖手旁觀,使工會工作失敗;《搜尋的風》寫美國外交界自由主義分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支持英國張伯倫對納粹德國的綏靖政策淪於政治失節和家庭破裂;《秋園》諷刺一批群居在老小姐康斯頓絲塔克曼開設的寄宿舍里、無所作為的可憐蟲;《閣樓上的玩具》寫主人翁裘里安·勃尼埃把愛和對金錢的需要視為一切,認為金錢可以買到幸福,便用不義之財為兩位老姐姐購買奢侈禮物,而他的妻子又恐失卻愛情,無意中泄露了秘密,以致全家遭殃。
海爾曼的劇作,情節是多層次的,慣於用辛辣諷刺的筆觸來描繪世態人情,對反面角色的描寫尤其入木三分。她寫霸道者的戲比寫旁觀者的戲更為動人。她在劇中予霸道者以控訴,予旁觀者以鞭笞。正面人物往往是自由主義的美國知識階層與孤苦無告的小人物。她的本色不在於寫英雄崇拜,而在於在惡勢力的瀰漫中,敢於寫出叛逆者的行徑,著墨不多,但引起讀者與觀眾的深切同情。
大戰時期,海爾曼寫了電影劇本《北極星》(The North Star),劇中敘述蘇聯人民抵抗納粹侵略的英勇事跡。電影在當時很受美國觀眾歡迎,可是後來卻被批評為捧蘇親共。此外,她又寫了舞台劇本《搜尋的風》(The Searching Wind),曾改編為電影。一九四六年的舞台劇本《松林深處》(Another Part of the Forest)以及一九五一年的舞台劇本《秋園》(The Autumn Garden)都回到美國南方財勢爭執的主題,演出都很成功,受到很大歡迎。
大戰以後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左翼作家對蘇聯的強橫霸道的姿態紛紛表示不滿,海爾曼沒有公開攻擊史達林,受到左翼文壇的批評。

人生危機

海爾曼的左傾思想曾給她帶來不少麻煩。1952年,美國社會正處於反共瘋狂時代,眾議院非美活動委員會進行調查工作,將美國的左翼人士與國內外的共產黨聯繫在一起。海爾曼也被傳訊。她在致該委員會一函中表明她的耿直忠貞的性格,已成為眾所樂道的名句:“我不能也不願割破良心來適應本年的風尚。” (I will not cut my conscience to fit this year's fashion)海爾曼在信中說,她願意出席應詢,談論自己的意見與行為,但她不願意討論別人,因為“為了保全自己而傷害我認識多年的無辜人士,對我來說,是件非人道的丟臉行為”。採取了這個立場後,她幾乎因“蔑視國會”的罪名而坐牢。她的名字此後上了黑名單,而她的寫作收入也自每年十五萬降為零。
不過到了1960年,新舞台劇本《擱樓上的玩具》(Toys in the Attic)問世,又是一舉成功,解決了她的經濟問題。紐約劇評界雖認此劇為該年最佳作,普萊策獎金委員會則未予以重視,可見她處境雖有改善,還沒有到徹底翻身的程度。
海爾曼在1976年的回憶錄《卑鄙的年代》(Scoundrel Time )中,憤慨地記錄了這段磨難的經驗。她的怨訴對象倒不是那些追捕共黨分子的人物,而是那些不敢發言或是參加反共檢舉的左翼人士。她認為這類怯懦風氣終而造成後期如越戰及水門事件那類禍患的發生。

個人生活

家庭背景

她是個獨生女,自幼即對富有的家庭背景起了叛意。她的回憶錄中就充滿了她對親戚的描寫。她不滿家庭與私立學校生活,就是喜愛看書。十五歲時,她將舅父所贈的生日禮物寶石戒指典當化錢購書。事後她向舅父懺悔,不料舅父毫不在意,笑對她說:“你到底有骨氣。其他那些都是糖水做的。”麗蓮後來把這兩句話用在電影劇本《小狐狸》(The Little Foxes)的對白中。

感情經歷

成長後,海爾曼在紐約大學就讀,後轉哥倫比亞大學讀新聞學。在紐約期間她有機會去格林威治村體驗波希米亞式的生活。1924年她初次就職,在一個書局裡看稿子。那時她不過十七歲,文學天才已經嶄露。1925年她與一個名叫阿瑟·柯柏(Arthur Kober)的作家結了婚,七年後離婚。在這期間,她開始發表書評與短篇小說,並在好萊塢米高梅電影製片廠編審電影劇本。
她染上酗酒習慣。後來她遇見偵探小說作家達希爾·哈米特,墮入愛河。她與哈米特的同居關係時合時離地持續了三十一年。其間她開始編寫舞台劇本。第一部成名的是1934年的《童時》(Children’s Hour)。故事乃述一個私立學校中的兩位女教師的密切友誼被一位女學生誣指為同性戀者後,毀損一生。此劇在百老匯上演,立時轟動。可是當時社會風氣尚很保守,由於它的主題的不平常,在波士頓、芝加哥及其他城市遭禁演。
海爾曼後來談論《童時》說,她並不認為劇本的幾位主角是“可怕的”。她寫劇本原意不過是在表明,閒言可以殺人。她似乎已在預測不久即將發生的美國政府政治調查與迫害無辜人士的行為。
海爾曼與哈默特同居三十年。後者自於50年代由於左翼身份而入獄,監獄釋出後,健康從未恢復,終於1960年病逝。海爾曼承認,由於二人嗜酒、脾氣暴躁,以及對於婚姻的隨意態度,他倆間關係並不十分美滿。

黑名單時期

在約十年的黑名單時期,海爾曼在創作方面只做他人劇本的改編工作,不獲什麼好評。1960年的《擱樓上的玩具》重新恢復了她的聲譽。同時,好萊塢電影公司又在開始高價索求她的著作,可是她對電影劇本已無興趣,主要原因是她不願讓導演任意改變劇作者的原作。以南方沒落家庭為主題的《擱樓上的玩具》是她最後一部劇作,被一些人認為是她的最佳作。1984年,海爾曼去世。

作品鑑賞

海爾曼的創作是現實主義的,以情節見長。她的作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寫美國上層中產階級的霸道行徑,劇中人往往圖謀私利而使他人歸於毀滅,如《兒童節目》中製造謠言誣陷女教師致死的學生及其家長,《樹林那邊》中靠告密、走私、重利盤剝、巧取豪奪而致富的馬庫斯·哈巴德及其長子班傑明,《小狐狸》中為了爭奪財產,骨肉相殘的雷吉娜,《守望萊茵河》中以告發反納粹分子為要挾、企圖敲詐巨款的布朗柯維斯伯爵等。
美國人民對當時希特勒納粹德國與墨索里尼法西斯義大利在歐洲的暴行,採取不聞不問、置身事外的態度。海爾曼的《守望萊茵河》上演後,喚起了美國人民的良知,為後來美國參戰作了動員。這一類反對霸道者的戲劇海爾曼一共寫了4部。
另一類是寫旁觀者或稱無所作為的人的戲,共4部,劇中人多數臨危動搖和徘徊不前,終於成為過於天真或無自知之明的犧牲者。如《未來的日子》寫一些工會工作者對掠奪者袖手旁觀,使工會工作失敗;《搜尋的風》寫美國外交界自由主義分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支持英國張伯倫對納粹德國的綏靖政策淪於政治失節和家庭破裂;《秋園》諷刺一批群居在老小姐康斯頓絲塔克曼開設的寄宿舍里、無所作為的可憐蟲;《閣樓上的玩具》寫主人翁裘里安·勃尼埃把愛和對金錢的需要視為一切,認為金錢可以買到幸福,便用不義之財為兩位老姐姐購買奢侈禮物,而他的妻子又恐失卻愛情,無意中泄露了秘密,以致全家遭殃。
海爾曼的劇作,情節是多層次的,慣於用辛辣諷刺的筆觸來描繪世態人情,對反面角色的描寫尤其入木三分。她寫霸道者的戲比寫旁觀者的戲更為動人。她在劇中予霸道者以控訴,予旁觀者以鞭笞。正面人物往往是自由主義的美國知識階層與孤苦無告的小人物。她的本色不在於寫英雄崇拜,而在於在惡勢力的瀰漫中,敢於寫出叛逆者的行徑,著墨不多,但引起讀者與觀眾的深切同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