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LTE-Advanced無線寬頻技術

LTE/LTE-Advanced無線寬頻技術

《LTE/LTE-Advanced無線寬頻技術》是2012年7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峰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LTE/LTE-Advanced無線寬頻技術
  • 作者:楊峰義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7月
  • 頁數:366 頁
  • 定價:69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1528180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LTE/LTE-Advanced 無線寬頻技術》主要討論LTE/LTE-Advanced FDD的主要技術與標準,具體內容包括LTE概述、3GPP空間信道模型、物理層處理、多天線技術、物理層基本過程、小區間干擾控制、自組織網路、中繼與異構網路、射頻工作場景、LTE-Advanced的系統性能、LTE無線網路規劃、LTE與CDMA互操作等。
《LTE/LTE-Advanced 無線寬頻技術》可供從事LTE技術研究、設備開發、規劃最佳化、網路建設、運營維護等方面的技術或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專業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的參考讀物。

圖書目錄

第 1章 LTE概述 1
1.1 網路整體架構 2
1.2 E-UTRAN架構 6
1.2.1 支持家庭基站 8
1.2.2 支持中繼節點 10
1.2.3 物理幀與信道 10
1.3 物理信道模型 13
1.3.1 上行鏈路共享信道 13
1.3.2 下行鏈路共享信道 14
1.3.3 廣播信道 15
1.3.4 尋呼信道 15
1.3.5 物理層提供的測量信息 16
1.4 OFDM 16
1.4.1 OFDM原理 16
1.4.2 OFDM的實現 18
1.4.3 循環前綴的插入 19
1.4.4 OFDM基本參數的選取 21
1.4.5 OFDM用於用戶復用和多址接入 22
1.4.6 瞬時功率波動 23
1.5 DFTS-OFDM 24
1.5.1 DFTS-OFDM原理 24
1.5.2 DFTS-OFDM接收機 25
1.5.3 頻域均衡器 26
1.5.4 DFTS-OFDM的用戶復用 27
1.5.5 分散式DFTS-OFDM 28
1.6 LTE物理傳輸資源 29
1.6.1 時頻結構 29
1.6.2 載波聚合 31
1.6.3 LTE載波的頻域位置 32
1.7 總結 33
參考文獻 33
第 2章 空間信道模型 35
2.1 多徑衰落 35
2.1.1 瑞利衰落 36
2.1.2 都卜勒頻譜 37
2.1.3 萊斯衰落 38
2.2 SCM信道 38
2.3 路徑損耗模型 39
2.3.1 宏小區路徑損耗 40
2.3.2 微小區路徑損耗 40
2.4 SCM用戶參數 41
2.5 SCM信道係數 48
2.6 SCM擴展 50
2.7 總結 51
參考文獻 51
第3章 物理層處理 52
3.1 下行鏈路傳輸信道處理 52
3.1.1 處理步驟 52
3.1.2 集中和分散式資源映射 56
3.2 BCH信道處理 58
3.3 下行鏈路參考信號 61
3.3.1 小區特定參考信號 61
3.3.2 解調參考信號 64
3.3.3 CSI參考信號 67
3.4 下行鏈路層1/層2控制信令 70
3.4.1 PCFICH 71
3.4.2 PHICH 73
3.4.3 PDCCH 74
3.4.4 下行鏈路調度指配 80
3.4.5 上行鏈路調度許可 85
3.4.6 載波聚合與交叉載波調度 88
3.4.7 功率控制命令 89
3.5 上行鏈路傳輸信道處理 89
3.5.1 處理步驟 89
3.5.2 映射到物理資源 91
3.5.3 PUSCH頻率跳變 91
3.6 上行鏈路參考信號 94
3.6.1 上行鏈路解調參考信號 94
3.6.2 上行鏈路探測參考信號 98
3.7 上行鏈路層1/層2控制信令 100
3.7.1 在PUCCH上傳輸的上行鏈路L1/L2控制信令 101
3.7.2 在PUSCH上傳輸的上行鏈路層1/層2控制信令 110
3.8 上行鏈路定時調整 112
3.9 總結 113
參考文獻 114
第4章 多天線技術 115
4.1 分集 116
4.1.1 接收空間分集 117
4.1.2 發射空間分集 120
4.2 波束賦形 123
4.2.1 接收波束賦形 123
4.2.2 發射波束賦形 125
4.3 空間復用 127
4.3.1 基本原理 127
4.3.2 MIMO容量 128
4.3.3 基於預編碼的空間復用 131
4.3.4 非線性接收機處理 133
4.4 LTE下行鏈路多天線傳輸 134
4.4.1 發射分集 135
4.4.2 基於碼本的預編碼 136
4.4.3 基於非碼本的預編碼 139
4.4.4 下行鏈路多用戶MIMO 140
4.5 LTE上行鏈路多天線傳輸 142
4.5.1 PUSCH信道基於預編碼的多天線傳輸 142
4.5.2 上行鏈路MU-MIMO 146
4.5.3 PUCCH發射分集 146
4.6 LTE鏈路性能 147
4.6.1 LTE性能分析 147
4.6.2 峰值頻譜效率 147
4.6.3 LTE鏈路級性能示例 148
4.7 基站天線配置 150
4.8 預編碼碼本的選擇 152
4.9 CQI估計與鏈路自適應 155
4.9.1 快速鏈路自適應的一般機制 156
4.9.2 指數有效SNR映射 156
4.9.3 CQI索引 159
4.9.4 MCS的確定 161
4.10 總結 163
參考文獻 163
第5章 物理層過程 167
5.1 小區搜尋 167
5.1.1 小區搜尋概述 167
5.1.2 PSS結構 168
5.1.3 SSS結構 169
5.2 隨機接入 169
5.2.1 第 1步:隨機接入前置傳送 171
5.2.2 PRACH時頻資源 171
5.2.3 前置結構和序列選擇 172
5.2.4 PRACH功率設定 173
5.2.5 前置序列的產生 173
5.2.6 前置的檢測 174
5.2.7 第 2步:隨機接入回響 174
5.2.8 第3步:終端識別 175
5.2.9 第4步:競爭決策 175
5.3 上行鏈路功率控制 176
5.3.1 基本原則 176
5.3.2 PUCCH功率控制 177
5.3.3 PUSCH功率控制 178
5.3.4 SRS功率控制 179
5.3.5 功率淨空 179
5.4 調度 180
5.4.1 下行鏈路調度 181
5.4.2 上行鏈路調度 183
5.4.3 半持續調度 185
5.4.4 信道狀態報告 186
5.4.5 不連續接收和元載波去活 190
5.5 HARQ 191
5.5.1 具有軟合併功能的HARQ 192
5.5.2 下行鏈路HARQ 195
5.5.3 上行鏈路HARQ 196
5.5.4 HARQ定時 198
5.6 總結 199
參考文獻 199
第6章 小區間干擾控制 200
6.1 小區間干擾 200
6.2 小區間干擾抑制 202
6.3 小區邊緣性能 205
6.4 小區中心性能 208
6.5 分數頻率復用 209
6.6 基站間干擾協調 211
6.7 總結 212
參考文獻 213
第7章 自組織網路 214
7.1 SON的需求及標準化 214
7.2 SON架構 215
7.3 SON的關鍵特性 217
7.3.1 基站自配置 217
7.3.2 自動鄰區關係 218
7.3.3 跟蹤區規劃 219
7.3.4 PCI規劃 220
7.3.5 移動性負載平衡 221
7.3.6 移動穩健性/切換最佳化 222
7.3.7 RACH最佳化 225
7.3.8 小區間干擾協調 225
7.3.9 節能 226
7.3.10 小區中斷檢測和補償 227
7.3.11 覆蓋和容量最佳化 230
7.3.12 **小化路測 231
7.3.13 分層網路和中繼環境的SON 232
7.4 SON算法間的相互影響 233
7.5 總結 234
參考文獻 234
第8章 中繼與異構網路 236
8.1 中繼 236
8.1.1 總體架構 237
8.1.2 帶內中繼的回程設計 238
8.2 異構網路 245
8.2.1 異構網路的干擾處理 246
8.2.2 家庭基站情況下的干擾協調 249
8.3 總結 250
參考文獻 250
第9章 射頻工作場景 251
9.1 通用假設條件 252
9.1.1 仿真頻率 252
9.1.2 天線模型 253
9.1.3 小區設計 253
9.1.4 傳播條件和信道模型 254
9.2 方法描述 255
9.2.1 共存仿真方法 255
9.2.2 仿真業務的SIR目標 259
9.2.3 仿真描述 261
9.3 系統場景 262
9.4 結果示例 263
9.4.1 下行鏈路5MHz E-UTRA干擾UTRA時的ACIR 263
9.4.2 上行鏈路5MHz E-UTRA干擾UTRA時的ACIR 263
9.4.3 上行鏈路10MHz E-UTRA干擾10MHz E-UTRA時的ACIR 265
9.5 LTE-Advanced共存 265
9.5.1 共存仿真的方法和假定 265
9.5.2 ACIR模型 266
9.5.3 上行鏈路功率控制 269
9.5.4 結果示例 270
9.6 總結 272
參考文獻 272
第 10章 系統性能 273
10.1 系統仿真場景 274
10.1.1 系統仿真假定 274
10.1.2 IMT-Advanced信道模型 277
10.1.3 業務模型 287
10.1.4 系統性能度量 290
10.1.5 極化天線模型 291
10.1.6 先進接收機模型 291
10.1.7 有效的IoT 292
10.2 系統級仿真器的校準 293
10.3 IMT-Advanced評估假定 295
10.4 仿真結果 297
10.4.1 3GPP目標的小區和小區邊緣用戶頻譜效率 298
10.4.2 ITU-R目標的小區和小區邊緣用戶頻譜效率 301
10.5 總結 312
參考文獻 312
第 11章 LTE無線網路規劃基礎 314
11.1 LTE網路估算過程 315
11.1.1 LTE估算的輸入 316
11.1.2 LTE估算的輸出 316
11.1.3 LTE估算過程 317
11.2 覆蓋規劃和無線鏈路預算 318
11.2.1 無線鏈路預算 318
11.2.2 RequiredSINR 321
11.2.3 干擾 325
11.2.4 基於覆蓋的站點數 325
11.3 容量規劃 326
11.3.1 LTE容量規劃 326
11.3.2 平均小區吞吐率計算 326
11.3.3 業務估計和超訂係數 327
11.3.4 基於容量的站點數 328
11.4 LTE基礎參數規劃[6] 328
11.4.1 PCI規劃 328
11.4.2 UL參考信號序列規劃 330
11.4.3 PRACH參數規劃 332
11.5 總結 333
參考文獻 334
第 12章 LTE與CDMA互操作 335
12.1 LTE/CDMA多模終端 337
12.2 基於多模系統選擇的終端開機網路發現與選擇 339
12.3 雙模終端的接入和註冊 341
12.3.1 LTE/eHRPD/1X單發單收多模終端在不同網路覆蓋中的附著過程 341
12.3.2 LTE/eHRPD+1X雙發雙收多模終端在不同網路覆蓋中的附著過程 341
12.3.3 LTE+eHRPD/1X雙發雙收多模終端在不同網路覆蓋中的附著過程 342
12.4 LTE/CDMA互操作主要流程 342
12.4.1 註冊流程 342
12.4.2 1xCSFB/e1xCSFB主要流程 351
12.4.3 LTE/eHRPD之間的切換流程 357
12.4.4 CDMA/LTE小區重選過程 363
12.5 互操作方案對CDMA/LTE系統的影響 365
12.6 總結 366
參考文獻 36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