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K-431核潛艇事故
- 時間:1985年8月10日
- 地位:“史上十大核事故”之一
- 事故原因:核動力裝置的技術缺陷
事件經過,事故原因,事件影響,
事件經過
1985年12月,K-431核潛艇(675型回聲-II 級)在返回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基地時途中,675型回聲-II級潛艇由於一迴路發生泄漏,潛艇立即上浮到水面。泄漏導致一迴路內冷卻劑質量下降,全體人員開始從潛艇的淡水箱中引水。反應堆立即關閉。泄漏使得已污染的水流至海中,因此無法測定輻射等級。在潛艇周圍的區域,人們很快就發現放射性碘出現了泄漏。艇員試圖停止冷卻系統管道的泄漏,關閉冷卻劑供應究竟需要多長時間,還是個未知數。由於冷卻劑流失,反應堆的溫度升高,於是報警器便響了起來。立即將冷卻劑供應再次接通,但是已經太遲了。冷卻劑的再次供應導致燃料集合因溫度過高而破裂,水流了進去接觸到了鈾燃料。重度污染的水被排到阿穆爾號,致使處理設備崩潰。在基地,被污染的冷卻劑的放射性被測定為 0.3 居里/l ,總計74兆貝克, 2000居里。潛艇的工作人員接受到的輻射度高達40毫希沃特(4倫琴)。
事故原因
在現代的核潛艇上出現了複雜的"人—機" 系統,加大了事故的風險。大多數情況下,事故的原因不僅在於核動力裝置的技術缺陷,也在於可以導致事故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由於冷戰的特殊需要,蘇聯核潛艇的建造都屬於政令性的行為,由所謂的權威政令所控制,例如:蘇聯部長的各種委員會,軍事-工業聯合體,以及造船工業部門和海軍聯合宣布的共同的決議。軍事與工業聯合體的行政部門由委員會的副主席領導,用行政部門自身發行的檔案來確立標準,也是該行政部門監控和執行這一由它自己創造出來的標準。公共職能的合併導致了這樣一個事實:海軍自身並不能參與解決核潛艇的質量控制與安全需求。即使海軍很有禮貌的拒絕接受裝備 --他們早就知道這些裝備存有缺陷,但權威人士發布共同的決議之後,海軍只能選擇接受。
蘇聯核潛艇的維護和修理工作,通常在不同的海軍造船廠里進行。這種體系是在建造核潛艇的初級階段時確定的,冷戰時期全面鋪開。在這一時期,幾乎有25個核潛艇型號被引進並發展起來。標準化的不足,導致在計畫階段,在全體艇員能力水平上和沒有有效利用備件方面出現問題。設備的質量和安全打了折扣,這也是為什麼和美國潛艇相比,蘇聯核潛艇發生意外事故機率要很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事件影響
美國《時代》雜誌在三英里島核事故30周年之際對歷史上發生的最令人恐怖的核事故進行了回顧,將1966年1月17日帕利馬雷斯氫彈事故 列入“史上十大核事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