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390轟炸機

Ju390轟炸機

為了報復盟軍的大規模空襲,德國苦於沒有任何一種飛機能飛越大西洋對美國進行空襲。為此,在Ju290的基礎上每側機翼中再插入一台發動機,延長機身,形成Ju390。因為預計性能達到能對美國戰略轟炸的能力,又稱“(針對)美國(的)轟炸機”。一共製造了兩架,曾經有一架在試驗飛行中飛抵距離紐約約20千米的地方。最終未能批量生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Ju390轟炸機
  • 英文名稱:Junkers Ju 390
  • 國家:德國(二戰末期)
  • 建造單位:Junkers Flugzeug
  • 發動機:BMW801E (每台功率為 1,250kW)
  • 最大速度:505 KM/h (314 mph)
  • 機型:巨型偵察機/轟炸機/運輸機
發展沿革,性能數據,其他型號,

發展沿革

珍珠港事件後,德國空軍對研製六個發動機的超遠程轟炸機的興趣急劇增溫,來自奧地利的著名火箭專家奧根·強卡博士提出了研製火箭轟炸機的方案。按他的構想,該轟炸機長為28米,翼展15米。起飛時將轟炸機安置在3000米長的單軌上,用火箭助推器將它加速至1.5馬赫。轟炸機被火箭助推器發射出去後,火箭發動機開始點火,能產生100噸的推力,轟炸機再次被急劇加速,繼續沿水平方向飛行。由於地球是圓的,轟炸機能飛出大氣層,進入外層空間。當轟炸機升到160公里高時,駕駛員熄滅火箭,轟炸機開始下降。轟炸機進入大氣層後,和大氣層產生摩擦,產生巨大的熱量。因為轟炸機攜帶300公斤的炸彈,德國想用它襲擊紐約和華盛頓,或者攻擊費城等海軍造船廠。根據計畫,投彈後的轟炸機繼續朝西飛行,到達日本占領的太平洋各島。
Ju390轟炸機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發生政變,新政府囚禁了墨索里尼,退出了軸心國集團。希特勒聞訊後怒不可遏,宣布占領義大利。隨即,納粹德國軍方接管了義大利菲亞特、布雷達和比亞喬等軍工企業,並將這些企業納入納粹德國的軍工系統,在這裡進行超遠程轟炸機Ju390相關零件的製造。納粹藉助義大利工程師的力量,完善了另一機型Ta400的設計。三家義大利公司還製造了相關的實物模型,並按照同時生產五到六架飛機的規模準備生產模具。
後期隨著英美機群戰略轟炸納粹德國的縱深地帶和工業區,為抵抗威脅報復美國,Ju-390加大了研發力度,與此同時納粹德國開展了一系列戰略轟炸機,這一類轟炸機被稱為“美國轟炸機”,即“能對美國造成打擊的轟炸機”

性能數據

乘 員:10 名
航 程:9,700 km (6,030 mi)
升 限:6,000 m (19,700 ft)
淨 重 量:39,500 kg (87,100 lb)
著 陸 重 量:53,112 kg (117,092 lb)
最 大 起 飛 重 量:75,500 kg (166,400 lb)
外形尺寸
  • 長度:34.20 m (112 ft 2 in)
  • 翼長:50.30 m (165 ft 1 in)
  • 高度:6.89 m (22 ft 7 in)
  • 機翼面積:254 m (2,730 ft)

其他型號

Ju 390 V1
  • First prototype.
Ju 390 V2
  • Second prototype.
Ju 390 A-1
  • Planned heavy transport version.
Ju 390 B
  • Planned maritime patrol version.
Ju 390 C
  • Planned long-range heavy bomber versio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