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a Free State》是由2008年中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奈保爾。本書介紹了兩個英國白人來到非洲一個新獨立的國家,他們目睹黑人部落在相互屠殺,而一些白人卻在一旁熟視無睹。
基本介紹
- 又名:In a Free State
- 作者:維迪亞達爾 蘇拉伊普拉薩德 奈保爾(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 譯者:劉海民 施榮根 徐暢
- ISBN:9787532744633
- 出版時間:2008年05月
- 開本:32
作者簡介,自由國度,媒體推薦,編輯推薦,
作者簡介
維迪亞德哈爾·蘇拉易普拉薩德·奈波爾爵士,Kt.,TC(Sir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簡稱V. S. Naipaul,1932年8月17日-),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祖籍印度,出生在特立尼達,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後,遷居倫敦,任職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撰寫旅遊文學“印度三部曲”——《幽黯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及《印度:百萬叛亂的今天》,《紐約時報》書評譽為“世界作家、語言大師、眼光獨到的小說奇才。”他的小說作品有《畢斯瓦思先生之屋》(A House for Mr Biswas)、《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列入二十世紀百大英美小說之一。1990年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200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V S 奈保爾1932年8月17日出生於加勒比地區特立尼達島(位於向風群島最南端、委內瑞拉東北部海岸外)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祖父1880年作為契約勞工從印度北部漂洋過海移民特立尼達。奈保爾年幼時,父親憑自學謀到特立尼達英語《衛報》記者之職,於是舉家從鄉間小鎮搬遷到特立尼達首府西班牙港。
西班牙港的市井生活才是年輕的奈保爾眼中“真實的世界”。但另一個世界也許更為真實,那就是英國文化與文學的世界。奈保爾的父親喜愛英國文學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讀書讀到精彩處就要念給兒子聽,讓他一同欣賞。奈保爾在《閱讀與寫作》(1999)一書中回憶道,他十二歲之前就已經記得英國文學中很多片斷,它們主要來自莎劇《裘力斯 凱撒》、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尼古拉斯 尼克爾貝》和《大衛 科波菲爾》、喬治 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蘭姆的《莎士比亞故事集》和查爾斯 金斯利的《英雄》。至於他當時對印度的印象則完全來自英國作家(毛姆、艾克利和奧爾都斯·赫胥黎)筆下的印度。換句話說,他自幼就從英國人的視角來認識與他沒有直接關聯的印度。在父親的感染下奈保爾從小立志做作家。
自由國度
本小說是現當代英國著名作家奈保爾於1971年創作的一個中短小說集。小說毫不留情地揭露非洲國家的落後愚昧,以及舊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惡果。
他說話就是這樣,滿嘴日期、地名和數字,有時還對某個國家作些簡單的評論。然而,他的評論很機械,很死板,並無可信之處。即便是他的虛榮心也打動不了別人,而他那雙閃動的、濕漉漉的眼睛又總是那么模糊不清。
我的英文又上了一個台階,幫我的是一個哈布舍女傭,她在我們同一層樓的一家幫工。她也被我的體味所吸引,但我很快發現,她同時也被我的矮小和異族模樣所吸引。她是個大胖女人,寬闊的臉上顴骨高聳,眼珠突出,雙唇肥大,但不下垂。她碩大的身體讓我不安,所以我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她臉上為好。她誤解了我。她時常很粗野地與我嬉戲,我其實並不喜歡她這樣,可我無法以我自己喜歡的方式迴避她,另一個原因是,我不由自主地迷上了她的外貌,她的體味和她使用的香水混在一起真讓我神魂顛倒。
媒體推薦
本書是奈保爾獲得1971年布克獎的作品,奈氏跨文化經驗的絕妙呈現。
編輯推薦
《自由國度》是奈保爾獲得1971年布克獎的作品,奈氏跨文化經驗的絕妙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