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世紀後半葉,地理學在歐洲許多國家的大學裡發展得十分迅速,
地理學家 的人數也越來越多,迫切需要一個在不同國家間進行學術交流的論壇。因此,在他們的創議和努力下,於1871年8月在比利時的
安特衛普 召開了有300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地理學家參加的第一次國際地理大會。由於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辦和一些主要地理團體及個別學校的熱情支持,確保了這個國際集會的連續性。
1913年在羅馬舉行的第10次
國際地理大會 期間,確立了代表大會是唯一能以大會名義通過決議的權利機構。成立“世界地理組織”就是在這次大會上形成的決議。但由於後來的世界性戰爭導致這一計畫的破產。IGU直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後的1922年才建立起來。
宗旨 IGU的宗旨是:促進地理學問題的研究;創議和協調需要國際合作的研究,並為它們提供科學討論和出版的條件;推動地理學家參與有關國際組織的工作;促進地理資料和有關檔案在成員國之間的交流;發起組織國際地理大會、區域性會議和與聯合會有關的專業學術會議;參與各種形式的國際合作,促進地理學的研究與套用;推動地理學中所使用的方法、術語和符號的國際標準化與統一。
會員 IGU已有90多個會員。凡申請入會者,都應先向聯合會執行委員會秘書長提出申請,由執委會討論通過後,再由全體大會決定。 1988年,國際地理聯合會有78個
會員國 、10個準會員國(不交納會費)。中國於1949年4月參加國際地理聯合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後,因席位問題長期未參加活動。1984年在巴黎召開的第25屆國際地理大會修改了有關章程,恢復了中國的會籍。並於1988年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26屆國際地理大會上當選為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
聯合會主席
按原來的會章規定,IGU的會員應是國家。1984年在巴黎召開的第25屆
國際地理大會 上,為恢復我國在國際地理聯合會的席位,中國代表提出修改建議,將聯合會會章中的“國家委員會”改為“對應IGU的委員會”(Committee for IGU)。此建議經執委會同意和全體代表大會通過,會章得到修改。這樣,中國作為一個成員國,當時有2個入會團體,一是中國地理學會,二是位於
台北 的地理學會。1997年
香港 回歸後,中國在IGU中有3個席位。
組織機構 國際地理聯合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組成的全體會議,在每屆國際地理大會期間召開。領導機構為執行委員會,由1名主席、8名副主席、1名秘書長兼司庫組成,負責聯合會的日常工作,由最高全體會議選舉產生。IGU下設執行委員會,負責處理受大會委託的事務。特別是準備全體大會的議程及待決定的建議、考慮邀請參加一般性和區域性會議的名單及會議組織籌備工作、協助國際地理大會的組織者和審核會員所提出的列入全體大會議程中的項目等。IGU還下設有數十個專業委員會(Commssion)和研究組(Study group)。所有委員會和研究組採用動態管理,委員會的設立根據需要,每屆都要重新審定。一般對新興和前沿學科,都先設研究組,待相對學科成熟後,可申請提升為專業委員會。已有的專業委員會如果活動不積極,大家回響不熱烈,人員數量減少,也可能被撤消。近20年來,中國有數十位地理學家被聘為IGU專業委員會或研究組的成員。有的還擔任主席、副主席等職務。
副主席劉昌明
1988年在悉尼召開的第26 屆國際地理大會上,中國吳傳鈞院士當選為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並連任2屆。
2000年,在漢城召開的第29屆國際地理大會上,中國劉昌明院士當選為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
2018年8月,傅伯傑院士當選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
現任IGU主席是Anne Buttimer(
愛爾蘭 )。
副主席是:Markku L?o??yt?o??nen(
芬蘭 )、Lindisizwe Magi(南非)、Jose' Luis Palacio-Prieto(墨西哥)、Adalberto Vallega(義大利)、Liu Changming(劉昌明, 中國)、Hiroshi Tanabe(日本)、Nikita Fedorovich Glazovsky(俄羅斯)、
傅伯傑 。
學會會議 承辦會議提前二年申請
IGU通常舉行多種不同性質的會議。包括:國際地理大會、區域性學術會議、專業學術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會議等。
國際地理大會每4年召開1次,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聯合會中斷了活動。願意承辦會議的會員國應提前向聯合會秘書長申請,然後由全體大會表決通過。東道國至少要在會期前2年向執行委員會提出關於大會安排的建議,包括為聯合會的各種委員會的會議提供必要的時間、地點等便利,並為執行委員會和秘書處執行職務提供便利。
現已確定2004年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辦第30屆國際地理大會,2008年在突尼西亞舉行第31屆國際地理大會。在此期間,將於2002年在南非德班、2006年在以色列召開IGU區域會議。
副主席劉昌明
歷屆大會召開時間地點
屆次 時間 地點
1 1871 安特衛普
2 1875 巴黎
3 1881 威尼斯
4 1889 巴黎
5 1891 伯爾尼
6 1895 倫敦
7 1899 柏林
8 1904 華盛頓
9 1908 日內瓦
10 1913 羅馬
11 1924 開羅
12 1928 劍橋
13 1931 巴黎
14 1934 華沙
16 1949 里斯本
17 1952 華盛頓
20 1964 倫敦
21 1968 新德里
22 1972 蒙特婁
23 1976 莫斯科
24 1980 東京
25 1984 巴黎
26 1988 悉尼
28 1996 海牙
29 2000 漢城
30 2004 格拉斯哥
31 2008 突尼西亞
32 2012 科隆
33 2016 北京
第32屆國際地理大會(32n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IGC 2012) )在於2012年8月26-30日在德國科隆舉行,2016年第33屆國際地理大會將在中國北京舉辦,這是我國首次主辦國際地理大會。
學會期刊 IGU定期出版半年一期的
會刊 ,還有不定期的通訊等。每個專業委員會也主辦自己的出版物。聯合會還聯合主辦2個重要刊物:在法國出版的《國際地理學文獻目錄》和在德國出版的《全球地理學》。聯合會的出版物和檔案都儲存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學者們可以公開查閱。
聯合會的工作語言為英語和法語。
高級官員 IGU 1949-2000 的高級官員
1949-52 George B. Cressey, USA
1952-56 L. Dudley Stamp, UK
1956-60 Hans W. Ahlmann, Sweden
1960-64 Carl Troll, Germany
1964-68 Shiba P. Chatterjee, India
1968-72 Stanislaw Leszcycki, Poland
1972-76 Jean Dresch, France
1976-80 Michael J. Wise, UK
1980-84 Akin L. Mabogunje, Nigeria
1984-88 Peter Scott, Australia
1988-92 Roland J. Fuchs, USA
1992-96 Herman Th. Verstappen, The Netherlands
1996-2000 Bruno Messerli, Switzerland
1949-56 George H. T. Kimble
1956-68 Hans Boesch, Switzerland
1968-76 Chauncy D. Harris, USA
1976-84 Walther Manshard, Germany
1984-92 Leszek A. Kosi_ski, Canada
1992-2000 Eckart Ehlers, Germany
業務 這是自1984年中國地理學會恢復在IGU的合法席位以來,繼
吳傳鈞 院士連任兩屆(1988—1996)IGU副主席後,劉昌明院士再次連任兩屆(2000—2008)IGU副主席。新一屆執行委員會組成(主席、秘書長、前主席、副主席)名單如下: 國際地理聯合會執行委員會(2004—2008): 主席(President): Professor Adalberto Vallega (義大利) 秘書長兼司庫(Secretary-General and Treasurer): Professor Ronald Francis Abler (美國) 第一副主席(First Vice-President): Professor José Luis Palacio-Prieto (墨西哥) 前主席(Past President): Professor Anne Buttimer (愛爾蘭) 副主席(Vice Presidents): Professor Nikita Fedorovich Glazovsky (俄羅斯) Professor Changming Liu (中國) Professor Markku Löytönen (芬蘭) Professor Lindisizwe M. Magi (南非) Professor Hiroshi Tanabe (日本) Professor Woo-ik Yu (韓國) 根據會議安排,代表大會通過競爭方式,確定了2012年國際地理大會的主辦國。智利、中國和德國三個國家分別向大會陳述了申辦報告,最後會議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確定了德國為2012年第32屆國際地理大會的主辦國。 國際地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簡稱IGU)創立於1922年。
IGU亞太地區會議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