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IDE接口是由Western Digital與COMPAQ Computer兩家公司所共同發展出來的接口。因為技術不斷改進,新一代Enhanced IDE(加強型IDE,簡稱為EIDE)最高傳輸速度可高達100MB/秒(Ultra ATA/100)
高級技術附屬檔案規格(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簡稱ATA。IDE(集成磁碟電子接口,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它算是所有現存ATA規格的通稱。ATA接口最早是在1986年由
康柏、西部數據等幾家公司共同開發的,在九十年代初開始套用於台式機系統。它使用一個40芯電纜與主機板進行連線,最初的設計只能支持兩個硬碟,最大容量也被限制在504 MB之內。
IDE接口實質上是存儲設備與計算機連線的標準方式。而IDE並不是該接口標準的真正技術名稱。它原來的名稱是AT附加裝置(AT Attachment, ATA),表示該接口最初是為IBM AT計算機開發的
發展
隨著當前硬碟的
數據傳輸率越來越高,傳統的並行ATA(PATA)接口日益逐漸暴露出一些設計上的缺陷,其中最致命的莫過於並行線路的信號干擾問題:隨著接口
工作頻率的提升,數據線路中電氣性質的任何差異都可能令各線路的
時鐘信號不匹配,從而導致數據到達時間不一致,甚至造成數據傳輸錯誤;此外,當數據在數據線中傳遞的時候,並行ATA的數據線就會因為線纜的長度和電壓的變化而形成一個不斷變化的電磁場,進而影響到其它數據線中的數據傳遞,這種干擾的影響會隨著
匯流排頻率的提升逐漸增大,而這些都是並行ATA所無法克服的設計上的缺陷。
ATA接口從誕生至今,共推出了7個不同的版本,分別是:ATA-1(IDE)、ATA-2(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ATA-3(FastATA-2)、ATA-4(ATA33)、ATA-5(ATA66)、ATA-6(ATA100)、ATA-7(ATA 133)。
ATA-1
ATA-1在主機板上有一個插口,支持一個主設備和一個從設備,每個設備的最大容量為504MB,支持的PIO-0模式傳輸速率只有3.3MB/s。ATA-1支持PIO模式包括有PIO-0和PIO-1、PIO-2模式,另外還支持四種DMA模式(沒有得到實際套用)。ATA-1接口的硬碟大小為5英寸,而不是現在主流的3.5英寸。
ATA-2
ATA-2是對ATA-1的擴展,習慣上也稱為EIDE(Enhanced IDE)或Fast ATA。它在ATA的基礎上增加了2種PIO和2種DMA模式(PIO-3),不僅將硬碟的最高傳輸率提高到16.6MB/S,還同時引進LBA地址轉換方式,突破了固有的504MB的限制,可以支持最高達8.1GB的硬碟。在支持ATA-2的電腦的BIOS設定中,一般可以見到LBA(Logical Block Address),和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設定,同時在
EIDE接口的主機板一般有兩個EIDE插口,它們也可以分別連線一個主設備和一個從設備,這樣一塊主機板就可以支持四個EIDE設備,這兩個EDIE接口一般稱為IDE1和IDE2。
ATA-3
ATA-3沒有引入更高速度的傳輸模式,在傳輸速度上並沒有任何的提升,最高速度仍舊為16.6MB/s。只在電源管理方案方面進行了修改,引入了了簡單的密碼保護的安全方案。但引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技術,那就是
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監測、分析和報告技術)。這項及時會對包括磁頭、碟片、電機、電路等硬碟部件進行監測,通過檢測電路和
主機上的監測軟體對被監測對象進行檢測,把其運行狀況和歷史記錄同預設的安全值進行分析、比較,當超出了安全值的範圍,會自動向用戶發出警告,進而對硬碟潛在故障做出有效預測,提高了
數據存儲的安全性。
ATA-4
從
ATA-4接口標準開始正式支持Ultra DMA數據傳輸模式,因此也習慣稱ATA-4為Ultra DMA 33或ATA33。首次在ATA接口中採用了Double Data Rate(雙倍數據傳輸)技術,讓接口在一個
時鐘周期內傳輸數據兩次,時鐘上升和下降期各有一次數據傳輸,這樣
數據傳輸率一下從16MB/s提升至33MB/s。Ultra DMA 33還引入了一個新技術-
冗餘校驗計術(CRC),該技術的設計方針是系統與硬碟在進行傳輸的過程中,隨數據傳送循環的冗餘校驗碼,對方在收取的時候也對該校難碼進行檢驗,只有在完全核對正確的情況下才接收並處理得到的數據,這對於高速傳輸數據的安全性有著極有力的保障。
ATA-5
ATA-5也就是“Ultra DMA 66”,也叫ATA66,是建立在Ultra DMA 33
硬碟接口的基礎上,同樣採用了UDMA技術。Ultra DMA 66讓主機接收/傳送數據速率達到66.6 MB/s,是U-DMA/33的兩倍。保留了上代Ultra DMA 33的核心技術
冗餘校驗計術(CRC)。在
工作頻率提成的同時,電磁干擾問題開始在ATA接口中,為保障數據傳輸的準確性,防止電磁干擾,Ultra DMA 66接口開始使用40
針腳80芯的電纜,40針腳是為了兼容以往的ATA插槽,減小成本的增加。80芯中新增的都是地線,與原有的數據線一一對應,這種設計可以降低相鄰信號線之間的電磁干擾。
ATA-6
ATA100接口和數據線與ATA66一樣,也是使用40針80芯的數據傳輸電纜,並且ATA100接口完全向下兼容,支持ATA33、ATA66接口的設備完全可以繼續在ATA100接口中使用。ATA100規範可以輕鬆應付目前ATA33和ATA66接口所棘手的難題。ATA100可以讓硬碟的外部傳輸率達到100MB/s,它提高了硬碟數據的完整性與
數據傳輸率,對桌面系統的磁碟子系統性能有較大的提升作用,而CRC技術更有效提高高速傳輸中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ATA-7
ATA-7是ATA接口的最後一個版本,也叫ATA133。只有
邁拓公司推出一系列採用ATA133標準的硬碟,這是第一種在接口速度上超過100MB/s的IDE硬碟。邁拓是目前惟一一家推出這種接口標準硬碟的製造商,而其他IDE硬碟廠商則停止了對IDE接口的開發,轉而生產Serial ATA接口標準的硬碟。ATA133接口支持133 MB/s
數據傳輸速度,在ATA接口發展到ATA100的時候,這種並行接口的電纜屬性、連線器和信號協定都表現出了很大的技術瓶頸,而在技術上突破這些瓶頸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新型的
硬碟接口標準的產生也就在所難免。
優缺點
優點
易於使用與價格低廉,問世後成為最為普及的磁碟接口。
缺點
<> 速度慢
<> 只能內置使用
<> 對接口電纜的長度有很嚴格的限制
IDE的缺點也開始慢慢顯現出來。Enhanced IDE就是Western Digital公司針對傳統IDE接口的缺點加以改進之後所推出的新接口。Enhanced IDE使用擴充CHS(Cylinder-Head-Sector)或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定址的方式,突破528MB的容量限制,可以順利地使使用容量達到數十GB等級的IDE硬碟。
並行ATA匯流排只是簡單的CRC校驗,一旦接收方發現數據傳輸出現問題,就會自行將這些數據丟棄、然後要求重發,這也造成了一定的性能損失。 並行ATA接口(Parallel ATA,以下簡稱PATA)規範誕生至今已有接近十年的歷史,客觀的說,
並行匯流排時鐘頻率只有8.33MHz的時代,即ATA-33時代以前,上述這些問題還不嚴重,但從ATA-66開始、由於匯流排時鐘頻率提升到16.67MHz,為避免上述問題,不得不在舊有的40Pin排線的基礎上增加了40根禁止地線,實踐證明,這種設計是成功的,但隨著ATA-100再度將匯流排時鐘頻率升至25MHz,信號干擾現象又開始變得嚴重起來。 在繼續改造線路不太現實的情況下,Seagate和Intel所倡導的串列ATA(Serial ATA,以下簡稱SATA)接口幾乎成為IDE設備物理接口的唯一可行化解決方案,雖然另一業界巨頭Maxtor也嘗試過推出ATA-133接口規範,但最終因為效能問題未能得到業界認可,串列ATA由此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事實上,除了信號干擾這一根本原因之外,PATA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譬如不支持
熱插拔、冗錯性差、功耗高、影響散熱及連線線長度有限等等。
主機板方面什麼也不用更換,只需買塊新的硬碟即可!至於容量可根據用戶您自己需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