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fmann-Loffler-Freytag反應

Hofmann-Loffler-Freytag反應

Hofmann–Löffler–Freytag反應(Hofmann–Löffler–Freytag reaction),簡稱HLF反應,又稱Hofmann–Löffler反應(Hofmann–Löffler reaction)

加熱或光照條件下,N-鹵代胺合成相應的環胺,如吡咯烷

1880年代德國化學家 A. W. Hofmann 在確定六氫吡啶結構的過程中,發現1-溴-2-丙基六氫吡啶與熱硫酸作用,可以產生八氫中氮茚。1909年,K. Löffler 和 C. Freytag 將這一轉化推廣到從一般的二級胺合成吡咯環類化合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Hofmann-Loffler-Freytag反應
  • 最早:1880
  • 發現人:A. W. Hofmann
  • 領域:有機合成
  • 產物:吡咯烷
反應機理,反應舉例,

反應機理

加熱或光照下,氮鹵鍵發生均裂,產生的氮自由基發生分子內1,5-或1,6-氫遷移,生成相應的碳自由基,然後和鹵素自由基偶聯。形成的鹵代胺中間體進一步發生分子內親核取代反應,然後在鹼的作用下,得到環胺產物。
反應實質是氮自由基進行的分子內氫遷移反應,由於形成的 N–H 鍵鍵能比一般的烷烴 C–H 鍵能大,因此在能量上比較有利。1,5-氫遷移經過六元環過渡態,張力小,空間位阻上也比較有利,因此1,5-氫遷移得到的吡咯烷類衍生物是反應主要產物。
一個類似的反應是Barton 反應,後者是烷氧自由基發生的分子內氫遷移反應。
Hofmann-Loffler-Freytag反應
反應機理

反應舉例

N-正丁基吡咯烷的合成:
Hofmann-Loffler-Freytag反應
反應舉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