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V Tel Ab
2020年,天文學家使用徑向速度測量的方式測出,在QV Tel Aa旁存在一個觀測不到的大質量伴星,後被認為可能是一個黑洞。由於該恆星系統距離太陽僅約1120光年,而主星的視星等為5.36,類似於行星
天王星的最大亮度,這使它成為了已知的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黑洞,同時也是在9,000餘個肉眼可見的
恆星系統中首度發現的黑洞。這個黑洞在
光譜中沒有檢測到
X射線,因此它的周圍可能沒有
吸積盤,若有也是極其微弱的。
可見藍巨星的軌道運動表明,伴星Ab的質量至少與Aa的最小質量相同或接近。嚴謹的Aa最小質量給定值為5 M☉,這意味著黑洞的最小質量為4.2 M☉。如果其軌道傾角不是正面對著地球,那么質量就會更高。任何一顆大質量恆星的光譜都很容易檢測到,而可能檢測不到的中子星,質量不會如此巨大。因此,QV Tel Ab被推斷為黑洞。
QV Tel B
QV Tel B的光譜類型為B3IIIpe,是一顆
Be星,後綴的'e'表示其頻譜中有
發射線。它是一顆快速旋轉的藍白色星,周圍有一個由減速中的氣體構成的炙熱減速盤。這顆星也是變星,然而,注意到它的變星類型類似
殼層星,但並不能確定是該型的變星。估計它的年齡是5,000萬年,轉速為50 km/s。
頻譜中的發射線很強,但是來自Be星的
吸收線很弱,因此很難確定準確的光譜類型。整體而言,光譜與其軌道內側的藍巨星相似,但某些亮度相關的譜線相對微弱,表明它是一顆
主序星。它似乎比內側的巨星稍微熱一點但光度略低,由於其快速地自轉,若吸收線以及盤面存在強發射線,則很難確定其確切的性質。
物理參數
科學推測
誘人的線索
恆星系統HR 6819位於南天的望遠鏡星座,距離我們1000光年。這本是一個毫不起眼、在南半球勉強可以用肉眼看見的普通雙星系統,但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顆恆星的譜線呈現出周期性的搖擺。因此,在這個系統中,一定存在著某個尚未被發現的天體。進一步的分析指出,其中一顆恆星似乎以40天為周期,圍繞著這個看不見的天體旋轉;另一顆恆星距離較遠,周期也更長。而這枚天體的質量,相當於太陽質量的4.2倍。如果這是一顆恆星,那么考慮其質量及距離,地球上的觀測者一定能夠看見這顆恆星。因此研究提出,在HR 6819系統中心的,是一顆黑洞。如果HR 6819系統中的黑洞的確存在,這一發現除了更新黑洞與地球的最近距離,還有著一系列天文學意義。
未解之謎
HR 6819還為理解產生引力波的黑洞系統的形成機制提供了誘人的線索。當兩顆黑洞,或是黑洞與中子星併合時,產生的時空漣漪已經被天文學家探測到。但在併合之前,這樣的系統是如何誕生的,卻是個未解之謎。
安靜黑洞
歐洲南部天文台(ESO)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靠近地球的黑洞。它距離我們只有1000光年,近到肉眼可見。這一黑洞屬於被稱為HR 6819的一個“三星系統”的一部分。歐洲南部天文台的科學家認為,其他此類三星系統中也可能藏有黑洞。相關研究已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除了這個HR 6819黑洞之外,目前已知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位於3000光年之遙的麒麟星座。但科學家分析,宇宙中仍可能存在離地球距離更近的潛在黑洞,甚至數量可能不下數百萬個。而HR 6819黑洞只是銀河系不釋放明亮X射線、與伴星發生劇烈引力互動作用的第一批恆星質量黑洞,它也許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發現銀河系中其他類似的“安靜黑洞”。
吸血鬼恆星
2022年,歐洲南方天文台(ESO)天文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與來自比利時的團隊聯合研究發現,HR 6819內實際上並沒有黑洞,它是一個“吸血鬼恆星”雙星系統,處於罕見的短暫演化階段。
此前,研究團隊認為HR 6819是一個三星系統,一顆恆星以40天的公轉周期繞黑洞運行,另一顆恆星在更遠的軌道上運行。但來自比利時的研究團隊認為,這是一個雙星系統,而且其中一顆恆星從其伴星吸走了大部分物質,才使研究人員誤以為觀察到了黑洞,這種天體通常被稱為“吸血鬼恆星”。
為了解開這一謎團,兩個團隊聯合起來,利用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遠鏡(VLT)和甚大望遠鏡干涉儀(VLTI),獲得了HR 6819的最新數據,結果證明了HR 6819是一個沒有黑洞的雙星系統。
研究人員表示,科學家在觀測HR 6819時,其中一顆恆星剛剛吸收了其伴星大氣不久,導致其旋轉得更快,才被誤認為是黑洞。不過,“失去”黑洞也並不是一件壞事。研究人員表示,因為這個階段持續時間太短,非常罕見,這就為研究“吸血鬼恆星”是如何影響大質量恆星進化提供了寶貴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