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HEV(戊型肝炎病毒)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戊型肝炎(Hepatitis E )是一種經糞一口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自1955年印度由水源污染髮生了第1次戊型肝炎大暴發以來,先後在印度、尼泊爾蘇丹、蘇聯吉爾吉斯及我國新疆等地都有流行。

1989年9月,東京國際HNANB及血液傳染病會議正式命名為戊型肝炎,其病原體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HEV) 在分類學上屬於戊型肝炎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戊型肝炎病毒
  • 外文名:Hepatitis E virus,HEV
  • 類型:急性傳染病
  • 傳播途徑:糞一口傳播
  • 最初起源:印度
  • 分類:戊型肝炎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屬
病理,性狀,致病性,檢查,治療,特點,

病理

HEV是單股正鏈RNA病毒,呈球形、直徑27~34nm無囊膜核衣殼二十面體立體對稱。尚不能在體外組織培養,但黑猩猩食蟹猴恆河猴、非洲綠猴、須狨猴對HEV敏感,可用於分離病毒。
HEV在鹼性環境中穩定,有鎂、錳離子存在情況下可保持其完整性,對高熱敏感,煮沸可將其滅活。
HEV基因組長 7.6kb,3′端有poly A尾,有3個開放閱讀讀框(ORF):
ORF1位於5′端(約 2kb)是非結構蛋白基因,含依賴RNA的RNA多聚酶序列;
ORF2位於3′端(約 2kb)是結構蛋白的主要部分,可編碼核衣殼蛋白;
ORF3與ORF1和ORF2有重疊(全長369bp),也是病毒結構蛋白基因,可編碼病毒特異性免疫反應抗原。

性狀

戊型肝炎病毒(HEV)為無包膜的球狀顆粒。 HEV分為1~8共8個基因型,中國內地流行株主要為1型(曾稱緬甸株),其次為4型。尚不能對HEV進行細胞培養,可實驗室感染獼猴等多種猴類。HEV對外界環境抵抗力不強。

致病性

戊型肝炎傳播途徑(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和臨床表現(隱性感染及急性肝炎,不致慢性肝炎等)與A型肝炎相似。戊型肝炎在15~39歲的青年和成人高發。戊型肝炎亦為自限性疾病。HEV對肝細胞亦無直接病變作用(CPE)。機體於病後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夠穩固。無戊型肝炎疫苗,預防戊型肝炎採用切斷糞-口傳播途徑為主的措施。

檢查

①檢測血清抗-HEV IgM和抗-HEV IgG:採用EIA檢測。血清抗-HEV IgG於發病後7日便開始檢出,是HEV感染的特點之一;
②檢測血清和糞便中HEV RNA:通常採集發病早期標本使用RT-PCR法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治療

HEV隨病人糞便排出,通過日常生活接觸傳播,並可經污染食物,水源引起散發或暴發流行,發病高峰多在雨季或洪水後。潛伏期為2~11周,平均6周。臨床患者多為輕中型肝炎,常為自限性,不發展為慢性HEV。主要侵犯青壯年,65%以上發生於16~19歲年齡組,兒童感染表現亞臨床型較多。
成人病死率高於A型肝炎,尤其孕婦患戊型肝炎病情嚴重,在妊娠的後3個月發生感染病死率達20%。
HEV感染後可產生免疫保護作用,防止同株甚至不同株HEV再感染。有人報告絕大部分患者康復後血清中抗HEV抗體持續存在4-14年。
實驗診斷可通過電鏡從糞便中找病毒顆粒,RT-PCR檢測糞便膽汁中HEV-RNA,及用重組HEV-谷胱甘肽-S-轉移酶融合蛋白作抗原,進行ELISA檢查血清中抗HEV IgM,IgG抗體等。
戊型肝炎一般預防與B型肝炎相同,普通免疫球蛋白作緊急被動免疫無效。

特點

戊型肝炎原稱腸道傳播的非甲非B型肝炎,20世紀80年代後期分離出戊肝病毒( HEV)後才確定診斷。其流行病學和臨床特點與A型肝炎頗為相似,從臨床上不易區分這兩種病。本病流行地區廠泛,主要分布於印度次大陸、非洲和南美洲的些開發中國家和地區。
戊型肝炎是當今開發中國家的主要肝炎之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近年來發病率呈迅速上升趨勢。我國制定的《傳染病防治法》已將戊型肝炎列為主要肝炎之一。近年來發病的絕對數和發病率均呈連續、快速增長態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