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04年,在哈姆雷特大街第一次接觸音樂。
1910年,家裡購買了一架鋼琴,上了第一次鋼琴課。
1912年,查爾斯·漢比策成為格什溫的鋼琴老師。
1914年,格什溫成為位於錫盤街雷米克音樂出版社的歌曲推銷員。
1915年,愛德華·基倫尼成為格什溫的老師;同年,作為圓舞曲鋼琴家第一次錄音。
1916年,所創作的第一首歌曲出版。
1918年,為輕音樂劇《辛巴達》作曲,劇中《蘇瓦居河》受到歡迎;同年,通過馬科斯·德雷福斯得到了哈姆斯音樂出版社的一份契約;同年,為女歌唱家路易斯·德萊賽和諾拉·巴耶斯伴奏;同年,為音樂劇《八點半》創作了四首歌曲。
1919年,創作《拉拉露西爾!》,開始了百老匯作曲家的生涯;同年,創作歌曲《斯萬尼》。
1922年,獨幕歌劇《藍色的星期一》首演。
1923年,作品《彩虹》在倫敦演出;同年,在艾娃·戈傑的音樂會上為她伴奏。
1924年2月,《
藍色狂想曲》在紐約愛奧利安音樂廳首演,鋼琴由格什溫親自演奏;同年,音樂戲劇《夫人,請好自為之》首演。
1925年,應紐約交響樂協會邀請,創作《F大調鋼琴協奏曲》。
1927年,作為鋼琴家在列文森體育場登台演出,演奏了《狂想曲》和《協奏曲》。
1928年,遊歷了巴黎,根據當時的印象創作出《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並在紐約由
紐約愛樂樂團首演。
1931年,創作音樂劇《我為你歌唱》;同年,為音樂劇電影《妙趣橫生》作曲。
1932年,創作鋼琴與樂隊《第二狂想曲》;同年出版《歌曲集》;同年,《古巴序曲》首演;同年,憑藉音樂劇《我為你歌唱》獲普利茲獎,這是第一部獲得該獎項的音樂劇作品;同年,創作了鋼琴與弦樂隊合奏的《第二狂想曲》。
1934年,創作歌劇《波基和貝絲》,這是格什溫一部歌劇作品;同年,穿越美國和加拿大進行巡迴音樂會演出,作品《我進行節奏的變奏》進行首演;同年,在電台錄製了一系列題為《格什溫音樂製作》的節目。
1936年,受聘於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大學。
早年經歷
格什溫生於紐約布魯克林。曾在美國流行音樂大本營廷潘胡同為一家出版商推銷歌曲,從此開始自己的音樂生涯。十七歲時創作第一首鋼琴曲《你想要的,你無法得到,你得到的,你已經不想》1919年憑藉一首《斯萬尼》蜚聲全國。他父母為俄國猶太移民,約1893年時移居美國。格什溫1899年9月26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
1913年從查爾斯·漢比策爾學鋼琴,後又師從愛德華-基倫尼(Kilenyi)和魯賓·戈德馬克(RubinGoidmark)學習和聲和理論。16歲時,他在受僱于勒米克音樂公司,成了專門“寫電影插曲的人”,並寫了大量的流行歌曲。逐漸成為百老匯和好萊塢超越了傳統音樂風格中的幻想性質而創造出天才作品的作曲家。他善於把精深複雜和原始質樸的風格熔於一爐,使音樂中獨特的個性至今未減其半點魅力。
一舉成名
他14歲時曾師從漢比策(C.Hambitzer)彈奏鋼琴,表現出極高的天份。1914年輟學高中,進入紐約出版商雷米克(Remick)的公司,擔任鋼琴手。兩年後辭職,開始創作。1916-1920年間主要從事歌曲創作,這些早期的歌曲以通俗易唱和富於旋律性而流傳甚廣,1919年他憑藉一首《斯萬尼》(Swanee)蜚聲全國。此後又創作了不少舞台音樂劇。
鼎盛時期
1924年3月發表交響曲《藍色狂想曲》,克萊斯勒、艾爾曼、拉赫瑪尼諾夫、斯特拉文斯基等當代音樂家參加了首演。1925年,紐約愛樂樂團開始委託他作曲,由於未接受過正統的音樂教育,此時他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學習作曲理論,並得到了杜克(VernonDuke)、列萬特(OscarLevant)和勛伯格等作曲家的幫助。1928年赴巴黎休養又推出交響詩《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奠定了他在美國樂壇的作曲家地位。他的音樂劇《開始奏樂》(1927)、《
瘋狂女郎》(1930)、《我為你歌唱》(1931)曾轟動一時。《我為你歌唱》對美國總統選舉予以辛辣諷刺,音樂輕快活潑,特具美國爵士流行風味,榮獲普利茲獎。30年代起開始涉足電影音樂,為好萊塢電影作曲。1935年完成影響巨大的黑人歌劇《
波吉和貝絲》(PorgyandBess)。
喬治·格什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