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6A/B“戰隼”

F-16A/B“戰隼”

F-16“戰隼”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研製的多用途噴氣式戰鬥機。最初設計是與F-15“鷹”重型戰鬥機進行“高低搭配”的一款輕型戰鬥機,但該機後來發展成為一種優秀的多功能飛機。F-16“戰隼”的優異性能使它成為現役西方戰鬥機當中產量最大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機種,已經製造超過4500架。儘管美軍的訂單已經生產完畢,但是仍然繼續為外銷而生產。

F-16的誕生始於1974年美國國防部提出的一份性能要求書。由於F-4在越南戰爭時的空戰表現不佳,有一群相當有影響力的人自稱為“戰鬥機黑手黨”,他們主張應該要研發一種具備極高機動能力的輕型戰鬥機,同時採購成本低廉,能夠大量部署。這些特性也就成為1971年開始進行的輕型戰鬥機計畫(LWF)。輕型戰鬥機以敏捷性為最高原則,此外非常強調成本低、體型小、航程遠以及較強的盤旋性和加速性,但是不追求高速。通用動力公司的YF-16與諾斯羅普公司的YF-17在概念設計階段脫穎而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F-16A/B“戰隼”
  • 次型/級:F-16C/D型戰鬥機
  • 國家:美國
  • 類別:戰鬥機
  • 用戶:美國空軍
  • 研發單位:通力動力公司
中文名:F-16A/B“戰隼”
英文名:General Dynamics F-16A/B Fighting Falcon
機型概述:
1975年1月13日,美國空軍在空中戰鬥機的競賽中選擇了YF-16,因為它提供更好的效能,而且承諾製造和維護成本比較低,也使用和F-15同型的F100發動機。這些特點對美國軍方最終選擇YF-16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另外也有政治上的考慮,在F-111項目結束後,美國軍方若想繼續保持與通用動力公司的生意就會更傾向於選擇YF-16。1993年通用動力公司將飛機製造事業部出售給洛克希德公司(現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而美國海軍選擇了YF-17,並將其發展為F/A-18,因為它的雙發設計符合海軍艦載機的較高可靠性要求。
F-16的原始設計針對越南戰爭的經驗並且強調視距內的格鬥能力,許多設計第一次集中在這架飛機上,包括:側置操縱桿、傾斜座椅以及電傳飛行控制系統。F-16也是美國第一種有能力進行過載9機動的戰鬥機。其官方名稱為“戰隼”。
第一代F-16有兩個型別:單座的F-16A型和雙座的F-16B型。生產型F-16A首飛於1976年12月,1979年6月首批F-16A移交給美國空軍第388戰鬥機聯隊。
F-16A/B生產了不長時間之後便被改善航空電子設備與發動機的F-16C/D取代。F-16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改進,並按照批次來區別不同版本之間的區別。美國空軍現役的F-16主要是Block40/42和Block50/52批次的F-16C/D。
自從美軍開始大量使用F-16之後,台灣便在每年的美台軍售會議上,提出向美國採購F-16的提案。在卡特政府執政時期提出的F-16/79計畫針對的潛在用戶之一就是台灣,但因“8.17”公報的限制,美國多次否決向台灣空軍出售F-16的議案。
1992年11月18日,台灣當局以1616億元新台幣的高昂價格與達索飛機製造公司簽約,購買60架“幻影”2000-5型戰鬥機,包括48架單座機與12架雙座機,另有“米卡”中距空空飛彈960枚、“魔術”Ⅱ型近距空空飛彈480枚以及相關零附屬檔案,並且保留後續60架戰鬥機的採購選擇權,從此開始了台灣空軍所謂的“幻影時代”。
20世紀90年代初,因為種種原因,負責F-16生產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陷入了嚴重危機,同時中美關係也跌入低谷,再加上“幻影”戰鬥機的軍售直接刺激了美國政府。在這種國際環境的支持下,同時也為“拯救”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老布希於1992年在尋求連任的過程當中突然宣布以60億美元出售150架F-16戰鬥機給台灣,包括120架F-16A和30架F-16B,不但暫時保住了沃斯堡的工廠,也等於是從鬼門關前拉回了面臨永遠停產的F-16戰鬥機。這個採購計畫被命名為“和平鳳凰”。
雖然當時通用動力公司在德克薩斯州的生產線已經是以F-16C/D為主,但受政治影響,美國政府批准出售的是以F-16 Block15 OCU後期型的機身為基礎,搭配當時歐洲四國正在進行中期壽命升級(MLU)計畫的航空電子設備的F-16A/B,批次型號為F-16 Block20。
F-16 Block20採用了F-16 Block15的機身、F-16C/D Block50/52的機翼和垂尾,發動機採用F-16 Block15與F-16 Block30/40所使用的F100-PW-220。F-16 Block20的載彈量有所提高,低空低速大迎角狀態下的偏航穩定性得到改善。由於發動機推力加大,機身自重減小,因此F-16 Block20的格鬥性能大有提高。美國空軍認為F-16 Block20加上更先進的電子設備後,空戰能力要比F-16 Block30/40更好。
F-16 Block20的機載設備也有較大改進,火控雷達為具有多目標處理能力、對地測繪和地形跟蹤能力的AN/APG-66(V3),大視角平視顯示器與F-16C/D相同,座艙彩色多功能顯示屏甚至比F-16 Block50/52還要先進。
自2003年起,台灣軍方在美國幫助下開始訓練可執行跨海攻擊任務的空軍作戰中隊,目標是攻擊大陸東南沿海各重要飛彈陣地的制導雷達。這種任務在美國通常被稱為“野鼬鼠”任務,由F-16編配AGM-88哈姆反輻射飛彈完成。有軍事觀察家懷疑,台灣除了購買的150架F-16A/B外,可能也買了少數F-16 Block50的“野鼬鼠”飛機。因為事情過於敏感,台灣軍方在公開場合一直以低調的態度否認。除了美方願意出售的哈姆反輻射飛彈之外,台灣中山科學院也完成了“天劍”2A反輻射飛彈的試射工作。
2005年後,隨著美國向台灣出售的AIM-120飛彈逐步交付,F-16 Block20的改進也在進行中,該機不僅具備了使用AIM-120飛彈的能力,而且可使用AIM-9X等新型武器。這樣F-16 Block20批次實際上已經達到了美軍現役F-16戰鬥機的水平。
2011年9月,美國公布台灣F-16戰鬥機的改進軍售詳細內容,電子設備改進包括:176套有源相控陣雷達,176套嵌入式全球定位系統/慣性導航系統,176套ALQ-213電子戰系統,升級ALQ-184電子吊艙,升級現有“神射手”光電吊艙,26套AN/AAQ-33“狙擊手”瞄準系統,128套頭盔瞄準系統,128套夜視鏡。
2004年6月,台灣雙座型F-16 Block20機腹掛的大型光學攝影偵察吊艙首次在訓練中曝光。該吊艙是美國專門為RF-16偵察機設計的。據稱,它在海峽中線即可偵察到大陸沿海地區,偵察範圍可覆蓋大陸東南各省,並已多次對大陸目標執行偵察任務。RF-16機載偵察吊艙是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F-16量身定做的,並參考原掛載在F-14戰鬥機上的戰術空中偵察吊艙系統(TARPS)發展而來,裝備有KS-87B前視照相儀、KA-99A低空全景照相儀、AN/AAD-5紅外照相儀、全球定位系統等。該吊艙除直接拍攝戰術目標外,還可將拍攝下來的圖像傳回基地,作為實時作戰信息運用。台灣空軍換裝RF-16及購置偵察吊艙的計畫被稱為“鳳眼計畫”。該吊艙偵察距離達74千米,運用紅外掃瞄器更可在夜間和惡劣氣候下實施偵察。台灣空軍為換裝和接收偵察吊艙,自2000年即派出一批軍官、士官前往美國受訓。2003年10月中旬,台灣空軍1架RF-5E偵察機失事墜海後,空軍認為其偵察能力嚴重不足,經和美國協商後決定加快換裝步伐。台灣空軍未來戰術偵察任務主力將由RF-16承擔。
不過台灣空軍希望獲得F-16C/D型的努力從未停止,雖然中方多次明確反對對台軍售,但美國眾議院仍然投票通過了2013年國防授權法案修正案,要求政府至少賣給中國台灣66架F-16C/D型戰鬥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