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en’s Bridge(伊甸橋)
Eden's Bridge不是一支習以為常的凱爾特樂隊,除了駕馭一些基本的傳統樂器之外,樂隊還努力嘗試結合其他外來的音樂元素,諸如Gregorian頌歌,自然採樣等等。而在這背後,始終貫穿著一個洞穿四野的通透凱爾特女聲。
生於音樂世家的兩兄妹Sarah Lacy(歌曲創作及主唱)和Rchard Lacy(樂器編排)從小就開始了他們的合作歷程。但很快他們就發現需要注入新創作源動力,但始終難以找到合適的搭檔。直至數年以後,創作人、吉他手David Bird搬到他們鎮上,並手錄製自己的彌撒曲樣帶,Richard作為禮拜樂園的一員應邀成為了錄音師,於是他們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隨後Richard又召來兩位樂手:他在社區基督青年營時的同伴低音吉他手Jon Large,和原在Iona和The Psaim Drummers樂隊的鼓手Terl Timothy Cardew Bryant。由於他們信息附近有個地區被當地人簡單地稱作The Bride(橋),而Jon的老家在英格蘭坎布里亞郡旁的伊甸谷,於是他們決定以Eden's Bridge(伊甸橋)作為自己團體的名稱。
當他們準備好一個專輯並與EMI唱片公司聯繫時,令他們驚奇的是,EMI打算並不是只給他們發行一張,而是一個系列的專輯,並且為了人們易於接受這支名不見經傳的樂隊,要求他們也要演唱一些別人的作品,但可以用他們自己的風格來演繹。結果,就在兩年半內出現了一套六張的凱爾特基督音樂系列。這套封面上的“Celtic”字樣比樂隊名還搶眼的唱片,由於其獨特的民族音樂元素,再加上反映西北歐的凱爾特人民在被稱為“黑暗時代”的中世紀時期的生活狀況的歌詞,旋即獲得了成功。這支相當英國本土化的樂隊,也由此走向了世界。Father,hear the prayer we offer選自他們獲美國2000年Dove Award提名的專輯《Reflections on hymns》
成為一支凱爾特風格的樂隊並不是什麼難事,將節奏掌握好,把樂器找過來練上幾天就成了,但是要成為一支演奏純正的凱爾特人音樂的樂隊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那需要強烈的民族底蘊,對文化的了解,對凱爾特人文明的深刻體會。音樂不是路邊隨便長出的野花,沒有澆灌是無法茁壯起來的。伊甸橋樂隊憑藉自己深刻的民族底蘊和音樂功力將凱爾特音樂現代化演繹出來,無論是風笛還是豎琴或凱爾特的唱腔,將凱爾特的字樣印在他們唱片封面上絕對是無可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