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人格問卷

EPQ一般指本詞條

艾森克人格問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由英國心理學家H. J. 艾森克編制的一種自陳量表,是在《艾森克人格調查表》(EH)基礎上發展而成。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制訂,1952年首次發表,1975年正式命名。有成人問卷和兒童問卷兩種格式。包括四個分量表:內外傾向量表(E),情緒性量表(N),心理變態量表(P,又稱精神質)和效度量表(L)。有男女常模。P、E、N量表得分隨年齡增加而下降,L則上升。精神病人的P、N分數都較高,L分數極高,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國的修訂本仍分兒童和成人兩式,但項目數量分別由原版的97和107變為88及88項。因量表題目少,使用方便,比較適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森克人格問卷
  • 外文名: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 簡稱:EPQ
  • 作者:H. J. 艾森克
  • 類型:自陳量表
  • 性質:心理學研究
作者簡介,問卷簡介,具體含義,內外向,神經質,精神質,掩飾性,結果解釋,人格理論,人格維度,假說,影響,問卷套用,

作者簡介

Hans J.Eysenck:艾森克(1916-1997),英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人格、智力、行為遺傳學和行為理論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張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待心理學,把人看作一個生物性和社會性的有機體。在人格問題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經質、內傾性―外傾性以及精神質三維特徵的理論。

問卷簡介

艾森克人格理論(Eysenck's personality theory)英國心理學家H.J.艾森克提出的以人格結構層級說和三維度人格類型說為主要內容的人格理論。他認為,人格是由行為和行為群有機組織而成的層級結構。最低層是無數個具體反應,是可直接觀察的具體行為。較高層是習慣性反應,它是具體反應經重複被固定下來的行為傾向。再高一層是特質,是一組習慣性反應的有機組合,如焦慮、固執等。最高一層是類型,是由一組相關特質的有機組合而成,具有高度概括的特徵,對人的行為具有廣泛的影響。他通過對人格問卷資料的因素分析研究,確定了人格類型的三個基本維度。根據外傾性維度可以把人格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根據情緒穩定性可以把人格分為情緒型和穩定型;根據心理變態傾向可以把人格分為精神失調型和精神整合性。
由於EPQ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所測得的結果可同時得到多種實驗心理學研究的印證 ,因此它也是驗證人格維度理論的根據。中國的艾森克測驗由陳仲庚等於1981年修訂。

具體含義

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簡稱EPQ)是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編制的。他蒐集了大量有關的非認知方面的特徵, 通過因素分析歸納出三個互相成正交的維度, 從而提出決定人格的三個基本因素:內外向性(E)、神經質(又稱情緒性)(N)和精神質(又稱倔強、講求實際)(P),人們在這三方面的不同傾向和不同表現程度, 便構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徵。艾森克人格問卷是目前醫學、司法、教育和心理諮詢等領域套用最為廣泛的問卷之一。
各量表的具體含義如下:

內外向

分數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際、渴望刺激和冒險,情感易於衝動。分數低表示人格內向,可能是好靜,富於內省,除了親密的朋友之外,對一般人緘默冷淡,不喜歡刺激,喜歡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緒比較穩定。
艾森克人格問卷艾森克人格問卷

神經質

反映的是正常行為,與病症無關。分數高可能是焦慮、擔心、常常鬱鬱不樂、憂心忡忡,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以至於出現不夠理智的行為。

精神質

並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表現出明顯程度,則容易發展成行為異常。分數高可能是孤獨、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不近人情,感覺遲鈍,與別人不友好,喜歡尋釁攪擾,喜歡乾奇特的事情,並且不顧危險。

掩飾性

測定被試的掩飾、假託或自身隱蔽,或者測定其社會性樸實幼稚的水平。L與其它量表的功能有聯繫,但它本身代表一種穩定的人格功能。
★ 88道題的成人版記分:(+)為正向記分,即答“是”加一分,答“否”不加分;(-)為反向計分,即答“是”不加分,答“否”加一分
E量表(21道題):(+):1 5 10 13 14 17 25 3337 41 49 53 55 61 65 71 80 84
(-):21 29 45
P量表(23道題):(-):2 6 9 11 18 22 38 42 56 62 72 88
(+):26 30 34 46 50 66 68 75 76 81 85
N量表(24道題):(+):3 7 12 15 19 23 27 31 35 39 43 47
51 57 59 63 67 69 73 74 77 78 82 86
(-):無
L量表(20道題):(+):20 32 36 58 87
(-):4 8 16 24 28 40 44 48 52 54 60 64 70 79 83

結果解釋

根據受測者在各量表上獲得的總分(粗分),據常模換算出標準分T分(T=50+10*(X-M)/SD),便可分析受測者的個性特點。各量表T分在43.3~56.7分之間為中間型,T分在38.5~43.3分或56.7~61.5分之間為傾向型,T分在38.5分以下或61.5分以上為典型。

人格理論

艾森克的人格理論(Eysenck's Personality Theo-ry )H.J.艾森克從特質理論出發,以因素分析方法和傳統的實驗心理學方法相結合長期研究人格問題,並把研究興趣從特質轉向維度,從而確立了自己的人格理論。
艾森克反對把人格定義抽象化,他在其《人格的維度》(1947)一書中指出“人格是生命體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的模式的總和”。艾森克認為這種行為模式的總和包括認知(智力)、意動(性格)、情感(氣質)和軀體(體質)四個主要方面。後來他又強調人格具有穩定持久性。

人格維度

艾森克繼承先前實驗心理學家的工作,通過對由實驗、問卷與觀察所得到的大量的人的特質資料的因素分析,深入研究了人格維度。他認為研究人格特質有時可能會含混,只有研究人格維度才能清楚。他指出,維度乃是代表一個連續的尺度。每一個人都可以被測定在這個連續尺度上所占有的特定的位置,即測定每一個人具有該維度所代表的某一特質的多少。19世紀已有心理學家提出人格圖解的雛形。他們認為人格可以從兩個直角維度來進行描寫。按德國心理學家W.馮特的假設,一個維度是從情緒性強過渡到情緒性弱,另一個維度是從可變性過渡到不變性。艾森克則提出外-內傾、神經質、精神質、智力和守舊性-激進主義五個維度,但認為外-內傾、神經質和精神質是人格的三個基本維度。
最早對外-內傾概念做過研究的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O.格羅斯。以後在瑞士心理學家C.G.榮格的著作中把外-內傾概念引入人格研究。後來又有不少學者對外-內體面型的人做了不少實際研究。艾森克的外-內傾概念,除了具有其本身的一般含義外,還與神經系統的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相聯繫。興奮過程可以易化正在進行的感覺、認知和活動;抑制過程可以干擾或影響有機體正在進行的感覺、認知和活動。他發現高外傾性的人興奮過程發生慢、強度弱、持續時間短,而抑制過程發生快、強度強、維持時間長。這種人難以形成條件反射。高內傾性的人興奮過程發生快、強度強、持續時間長,而抑制過程發生慢、強度弱、維持時間短。這種人容易形成條件反射。1976年雷維爾等人作了一項有關工作效果的研究。他們推論內傾的人在正常條件下,大腦皮層上已具有高度的興奮水平,如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興奮水平,那么就會降低被試的工作效果;外傾的人正常條件下大腦皮層興奮水平相對較低,若提高他們的興奮水平,就會提高被試的工作效果。他們的實際研究結果,證實了上述推論,支持了艾森克的觀點。
艾森克的對情緒性、自強度、焦慮(包括驅力)等進行研究後發現它們都有是同一的。他把這一維度稱為神經質。在他的用語中神經質與精神疾病並無必然的關係。艾森克指出情緒性(神經質)不穩定的人喜怒無常,容易激動;情緒性(神經質)穩定的人反應緩慢而且輕微,並且很容易恢復平靜。他又進一步指出情緒性(神經質)與植物性神經系統特別是交感神經系統的機能相聯繫。艾森克認為可以用外-內傾和神經質兩個維度來表示正常人格的神經症以及精神病態人格。
艾森克認為精神質獨立於神經質。它代表一種倔強固執、粗暴強橫和鐵石心腸的特點,並非暗指精神病。研究表明,精神質也可以用維度來表示,從正常範圍過渡到極度不正常的一端。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得高分者表現為孤獨、不關心他人、心腸冷酷、缺乏情感和移情作用、對旁人有敵意、攻擊性強等特點。低分者表現為溫柔、善感等特點。如果個體的精神質表現出明顯程度,則易導致行為異常。艾森克認為精神質與神經質維度一起可以表示各種神經症和各種精神病。
艾森克認為,有關外-內傾和神經質兩個維度的實驗研究,幾乎完全同意在人格測量描述系統中這兩相因素處於醒目和穩定的地位。他又將外-內傾和神經質作為兩個互相垂直的人格維度,且以外-內傾為緯,以神經質為徑(表現為情緒穩定的一端和情緒不穩定的一端),繪製成人格結構圖(見圖1)。艾森克在圖1的兩維空間組織起他認為基本的32種人格特質,且與古代的四種氣質類型相對應。這種人格結構的圖解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從圖上不僅可能以看出人格的四種類型(穩定外傾型、穩定內傾型、不穩定外傾型和不穩定內傾型)範圍內所包含的8種人格特質,還可以根據個體某一高分數的特質,看圖查出其所屬的人格類型,或從維度的結合預測某個體可能會出現的特定的人格問題。
艾森克以外-內傾、神經質與精神質三種人格維度為基礎,於1975年制定了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它是由艾森克早期編制的若干人格量表形成的。EPQ是一種自陳量表,有成人(共90個項目)和少年(共81個項目)兩種形式,各包括四個量表:E-外-內傾;N-神經質;P-精神質;L-謊造或自身隱蔽(即效度量表)。由於該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用其所測得的結果可同時得到多種實驗心理學研究的印證,因此它亦是驗證人格維度的理論根據。

假說

艾森克還對大量的人的特質資料採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獨特的人格結構層次理論。該理論概括性的圖解如圖2。從圖2可以看到艾森克把人格結構分為類型、特質、習慣反應和特殊反應四個水平。最底層特殊反應水平,是個體對一次實驗性試驗的反應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最基本的“個別反應”(如最簡單的一舉一動),屬誤差因素,其上為習慣反應水平,例如重複實驗或生活情境重新出現,一個人就會以相似的方式反應,屬特殊因素。特質水平,是由一個人的習慣反應所構成的個人的人格特質,屬群因素。最上層的類型水平,是基於人格特質的相互關係而顯示的類型(例如,由社會性、衝動性、活動性、活潑性、興奮性等人格特質構成的外傾類型,由持續性、僵硬性、主觀性、羞恥性、易感性等人格特質構成的內傾類型),屬一般因素。

影響

艾森克對人格的研究從人格的特質轉向人格維度,提出了人格的三個基本維度。這不僅為實驗室內許多實驗所證實,且得到數學統計和行為觀察之佐證,受到各國心理學家的重視,且已廣泛地套用於醫療、教育和司法領域。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是用途較廣的人格量表,它已被一些國家譯出或修訂。中國的艾森克測驗由陳仲庚等於1981修訂。艾森克的人格研究不像許多美國心理學家從事或偏重特質水平,而是集中於類型。他認為特質是觀察到的個體的行為傾向的集合體,類型是觀察到的特質的集合體。他把人格類型看作某些特質的組織。他提出的人格理論主要是屬於層次性質的一種類型。每一種類型結構的層次明確,因此人格就可分解為有據可查、有數可計的要素。這是心理學家多年來一直探討而難以確定的東西。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在特質和類型的關係上,艾森克解決得相當出色。在其類型結構的層次的論述中,表明了他的人格觀點並沒的排除環境的作用,但人格的生物傾向性仍是他的理論的主要方面。

問卷套用

艾森克人格問卷是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有關人格度研究的測定方法,此問卷由先前數個調查表幾經修改發展而來,修訂問卷包括88個項目,讓被試根據自己的情況回答是否,然後按照計分標準登記分數,用以測量人格結構的三個度即內外向、精神質和神經質.
艾森克的三個人格度不但經過許多數學統計上的和行為觀察方面的分析,而且也得到實驗室內多種心理實驗的考察,被廣泛套用於醫學、司法、教育等領域,適合各種人群測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