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冷戰結束以後,美海軍的海上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將主戰場由遠洋轉變為沿海地帶,從而對其反潛作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海軍的反潛平台由空中、水面和水下三大部分構成。空中海上巡邏與反潛作戰仍是美海軍當時的短板,1959年2月,下訂單給原生產廠商洛克希德公司,研發先進的替代機型替換日漸老舊的P-2“海王星”(Neptune)反潛機。洛克希德公司考慮研發時程與成本,把1958年12月才交機的L-188客機加以研改,取名P-3“獵戶星座”;1959年11月25日成功試飛,1962年8月完成交機加入美海軍部署,並在九月把P-2反潛機正式除役。
英國大西洋航空的一架L-188客機 在之後的近40餘年中,P-3成為美海軍唯一的陸基海上巡邏反潛戰飛機。期間經過多次性能提升,諸如:1975年進行第一階段提升,主要項目為航電系統。1977年進行第二階段提升,主要項目為紅外線偵測系統、聲納浮標系統、掛載魚叉飛彈等。1981年進行第三階段提升,主要項目為飛控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通信系統等,並於1986年由美海軍完成作戰測試評估。它有三種主要型號:P-3A,P-3B和P-3C,只有P-3C還處於現役。1990年4月,洛廠完成P-3反潛巡邏機生產契約的訂購數量,生產線正式關閉,總計產制650架,依1987財年度核算,平均每架造價為3600萬美元。另外授權日本川崎重工業產制107架,全球總共757架下線。
第一架P-3A量產型下線儀式 設計特點 基本設計 P-3機體為正常式布局,懸臂式下單翼,傳統鋁合金結構,按破損安全原則設計,增壓機艙,乘員10名。動力裝置為四台艾利遜公司的T56-A-14渦槳發動機,單台功率3661千瓦,各驅動一具54H60-77四葉恆速螺旋槳。該機在執行許多任務時經常會將一個發動機熄火,通常是一號發動機(即左外發動機),以節省燃料延長滯空時間,若是飛機重量、天氣和殘油許可的話常常兩個外發動機都會熄火。在執行遠程的國境巡邏任務飛行可能會持續超過10小時,並可能帶上更多駕駛員和組員。一號發動機是發動機熄火的主要選擇,是因為它是P-3四具發動機中唯一沒有發電機的一具,因而不需要為機上的電子儀器發電,這也消除了來自此發動機熄火的廢氣,增加在飛機左舷的主要觀測站的可見度。
P-3結構規格線圖 航電武裝 P-3C的主要機載電子設備功能強大,有AN/APS-115機載搜尋雷達、LTN-72慣性導航和AN/APN-227遠程導航系統、AN/ASW飛行控制系統、AN/ASQ-114通用資料計算機、AN/AYA-8資料處理設備和計算機控制顯示系統、AQS磁異探測器、ASA-64水下異常探測器、ARR-72聲納信號接收機、AN/ACQ-5數據鏈,以及ALQ-64電子對抗設備等。P-3C機腹有一個武器艙,機翼下有十個掛架,可以攜帶魚雷、深水炸彈、炸彈、水雷、火箭、
AGM-84反艦飛彈 等,還可以摧帶各種聲納浮標、水上浮標、照明彈和反潛聲納浮標等,有利於執行海岸偵搜、防止海岸滲透及護衛海路,人道救援等反潛、巡邏任務。
P-3結構掛載剖視圖 型號改進 P-3A 初期生產版,只搭載了基本的任務設備,共生產157架,其中4架被改裝為P-3A(CS)型,搭載了AN/APG-66雷達供美國海關緝私巡邏使用;7架改裝為EP-3A,作為EP-3的驗證機,成為P-3的偵察型號;3架NP-3提供給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U.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使用;2架改裝為科學實驗用途的RP-3A提供給美國海軍第八海洋開發中隊(VXN-8);3架改裝為VP-3A運輸型,用來執行重要人物運輸任務;12架成為訓練機TP-3A;38架改為UP-3A拆除了反潛設備成為數據中繼機;4架拆除反潛設備改為WP-3A氣象偵察機。
VP-3A運輸機 P-3B P-3第二種主要的改進型號,將P-3A的艾利遜T56-A-14渦槳發動機換裝為T56-A10W,提升了動力,並具備發射
AIM-9空空飛彈 的能力;其中12架出口巴西空軍,改型號為P3-AM,於2012年12月3日開始交付;在P-3B的基礎上結合EP-3A的設備改進為EP-3B偵察型號,並提供給
美國中央情報局 和中國
台灣空軍 使用,台灣空軍於1966年6月22日裝備
黑蝙蝠中隊 ,並掛載AIM-9空空飛彈用以自衛,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被EP-3ES取代;P-3B也有1架拆除了反潛設備搭載實驗設備供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使用,型號為NP-3B。
P-3B發射AIM-9空空飛彈 P-3C P-3最主要的改型,在P-3B的基礎上加裝A-NEW ASW任務套件並升級中心計算機,並做了一系列細節改良,提升了武器搭載能力,可掛載MK-46/50魚雷、AGM-84E斯拉姆、AGM-84H/K斯拉姆-ER、AGM-65小牛空地飛彈、5英寸祖尼火箭彈和各種其他水雷,大大提升了獵殲反潛能力。在此後的四十餘年中P-3C經歷了Update I至UpdateRNLN等十餘次階段升級,不斷融入新興技術,使得P-3C直到當今也具備先進的作戰能力;另外在P-3C的基礎上為日本海上自衛隊改進了電子偵察型號EP-3和OP-3C;並為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提供了4架分別為NP-3C、RP-3A 、 RP-3C 、RP-3D試驗機改型。
夏威夷海軍基地的P-3C機群 P-3D P-3的特種用途改型機,在P-3C的基礎上改進;其中包括作為
日本海上自衛隊 的UP-3D教練訓練機;進一步強化磁異常探測器(MAD)能力的RP-3D搜尋機;兩架改裝為氣象偵察機的WP-3D,配屬第53“颶風獵人”氣象偵察中隊(53d Weather Reconnaissance Squadron)。
WP-3D氣象偵察機
EP-3 EP-3“牡羊座”(Aries)是P-3的電子戰/信號情報收集改型,在P-3的A/B/C三個改型中都有EP-3的型號,1969年首架EP-3加入美空中偵察第一中隊服役,隨後於1974年全面替換了EC-121電子戰機。每個美海軍電子戰中隊都擁有9架EP-3飛機,及250名編制內的作戰人員。每個電子戰中隊均會在海外基地,如西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地區進行六個月的駐防執勤,通常駐防結束後會在本土進行為期一年的訓練。任務是通信情報採集,分析和通譯。EP-3能完成多種偵察監視任務,尤其在監聽敵方無線電通信方面作用很大。EP-3通常在敵國的領空之外飛行,收集敵國國土上各種無線電設備發射出的電子信號,如廣播、無線電台、電報、對講機、手機等等。
EP-3信號情報機 基本數據 基本規格(以P-3C為標準) 乘員 11人
長度 35.6米
翼展 30.4米
高度 11.8米
機翼面積 120.8平方米
空重 35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64400千克
動力系統 4×艾里遜T56 -A-14 渦輪螺旋槳/4600馬力台
螺旋槳直徑 4.11米
有效載荷 26400千克
飛行性能 最大飛行速度 750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 8625米
航程 4400公里
轉場航程 8944公里
作戰半徑 2490公里
續航時間 16小時
爬升率 16米/秒
翼載荷 530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28
外銷國家 澳大利亞 :18架AP-3C、1架P-3C服役於澳大利亞皇家空軍;
加拿大 :18架CP-140“極光”(P-3C的加拿大版本)、3架CP-140A服役於加拿大皇家海軍;
紐西蘭 :6架P-3K2(P-3B外銷升級版)服役於紐西蘭皇家海軍;
挪威 :4架P-3C、2架P-3N(P-3B的挪威升級版)服役於挪威皇家海軍;
葡萄牙 :6架P-3BS服役於葡萄牙空軍,後被5架P-3C取代;
韓國 :8架P-3C、8架P-3CKS(大韓航空升級版P-3C)服役於韓國海軍;
西班牙 :2架P-3A,4架P-3M(P-3B的西班牙升級版)服役於西班牙空軍;
中國 :3架P-3AS、2架EP-3B服役於中國台灣省空軍,2010年開始被12架P-3C取代;
泰國 :2架P-3T(P-3B的泰國版本)服役於泰國皇家海軍;
服役事件 巴倫支海上手術刀 1987年9月13日,挪威空軍的P-3B的602號機,在巴倫支海蘇聯沿岸執行偵察任務時,遭遇蘇聯空軍第10防空軍第941飛行團的一架戰鬥機攔截,即當時新銳服役的
蘇-27戰鬥機 ,蘇-27三次逼近P-3B,第三次逼近P-3B時,從P-3B的右翼下方高速掠過,用垂直尾翼在P-3B的右側的一號發動機上,像手術刀一般劃開了一個大口子,造成右外發動機當即宕機,P-3B險些墜毀,而蘇聯戰機則因垂尾損壞很快返航。
巴倫支海上手術刀 中美南海撞機事件 2001年4月1日,美國EP-3偵察機在中國
海南島 附近海域上空偵查,
中國海軍航空兵 派出2架殲-8II戰鬥機進行監視和攔截,其中一架僚機在中國海南島東南70海里的中國
專屬經濟區 上空與美軍飛機發生碰撞,中國戰鬥機墜毀,飛行員
王偉 跳傘下落不明,後被中國確認犧牲。而美國軍機則未經允許迫降海南島
陵水 機場。中國指責美國偵察機故意撞向殲-8戰鬥機,並且在沒有通知和許可的情況下降落於中國領土;而美國則說,EP-3是被失控的殲-8戰鬥機所撞擊,並且被中國的另一架殲-8帶到
飛機場 。中美雙方就事件責任僵持不下,更演變成為了一場外交危機。經過政治角力,事件最終以美國發表一段含糊其辭的“道歉”,中國釋放人員、交還飛機告終。
當事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