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型人格

E型人格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系的阿布賈烏德在其新書《虛擬的你》中指出,網路營造的虛擬空間讓人們沉迷其中。對一些人來說,人們沉迷網購、社交網路和遊戲的“網癮”不亞於酗酒,已不是簡單的追求娛樂。長此以往,人們容易沉醉在弄虛作假、自欺欺人當中,易形成“E型人格”。 阿布賈烏德在書中表示,具有“E型人格”特徵的人缺乏耐性,容易動怒,傾向於用簡短詞語和符號表達感受,變得幼稚化,極端情況下容易付諸暴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E型人格
  • 源於 :《虛擬的你》
  • 定義 :容易沉醉在弄虛作假
  • 類型:心理,性格
特徵,現狀,

特徵

幼稚化的虛假與暴力
阿布賈烏德認為,“E型人格”是一種病態,這類人不願意關手機,短時間就要刷新一次電郵,容易產生以下惡果:例如夫妻會因迷上網上偷情而出軌;因期望太多而不敢與網友見面;甚至在網上教唆他人自殺等。
事實正是如此。阿布賈烏德舉例說,2011年1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發生的女議員槍擊案中,兇手洛克耐爾性格孤僻、觀點偏激,屬於典型的“E型人格”。
歷史上這類事件並不少見。2007年4月16日,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史上最為血腥的校園槍擊事件,23歲的韓裔學生趙承熙在槍殺32名師生後自殺。與趙相識的一些韓裔青年透露,這名韓國學生是一名暴力文化崇拜者,從高中時代就痴迷於《反恐精英》等暴力遊戲,在虛擬遊戲中使用各類槍械互相射擊,隨意“殺人”。
阿布賈烏德說,為避免形成“E型人格”,首先要認清自己在網路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行為不同。“但人們往往高估自己能分清現實與網路的能力。現代人想不受網路的影響,絕對是一大挑戰。
思維淺薄 注意力難集中
“網際網路讓我們變得淺薄。”尼古拉斯·卡爾在其2010年6月發行的新書《淺薄》中這樣指出。
卡爾警告:從深閱讀到淺瀏覽,網際網路在改變閱讀方式的同時,正在重塑我們“淺薄”的思維模式。
卡爾進一步解釋說,由於網際網路促使我們不斷尋找的是簡短的、快速的東西,使我們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他舉例說:“類似推特微博、臉譜等網站儘管很實用,但恰恰因為它們是以傳送微型信息為實質,才導致這類網站具有了巨大的分散注意力的能力。”
卡爾的結論不是空穴來風。早在1971年,經濟學家郝伯特·西蒙就揭示了現代人“注意力匱乏症”的“病理”: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斂必然意味著注意力的匱乏與欲求。
卡爾認為,數位化生存導致我們的注意力不斷分散,失去了探究信息的能力。但是,書籍則不同,它帶給人們的是線性的、深度的思維,能夠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常常需要反思和鑑賞。這正是網際網路所缺乏和不能比擬的。
愛秀隱私 相當自戀
“你知道我早餐吃什麼了嗎?”“我旅遊的照片想看嗎?”2010年,一名網名為“蘭德斯曼”的英國網友發表的博文在英國引發熱議。這位英國網友認為,如今,英國各個階層、各種職業、各個年齡段的人都熱衷於談論自己,網路所引發的“自戀時代”已經到來,大家巴不得泄露自己的隱私。他們通過微博部落格和社交網站,把個人信息向讀者進行狂轟濫炸。
“我被關注,所以我存在”。卡爾將這種新現象稱為“微人物”。他認為,新技術催生對“自我”的痴迷,人們越來越認為自己就是面對觀眾和掌聲的演員。“我擔心,人和人之間可能會越來越趨向於統一,失去個性。”
1987年,柴契爾夫人曾說過,人首先應該關注自己,照顧自己。問題是,這種自我關注一旦超越界限,就會演變成新的個人主義。該網友認為:“雖然網路給了每個人話語權,但是大家說的東西都很無聊。自戀不會讓我們變自私,但會讓我們變得更煩人。”

現狀

全球1/3人口為網民,網路信息大多無用
2011年1月16日,2010年《全球網際網路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公布:全球網民數量19.7億。也就是說,地球上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網民。
然而,在網路普及率極高的今天,人們從網路上獲取的信息卻大部分無用。《報告》指出,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球電子郵件用戶數量為18.8億,平均每天傳送2940億封,其中89.1%為垃圾郵件。
與此同時,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名美國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約34G信息,相當於電腦硬碟存儲量的1/5;而實際上,人類大腦一生僅能處理1730億個位元組的信息,約等同於173G。按此計算,每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已達到一生能處理的1/6。換言之,大量信息是無用的。
與此相對應的是,網民的年齡越來越小,上網時間越來越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統計表明,在8至18歲的美國青少年中,平均每天耗費在各種數字媒體上的時間約為6.5小時。而55%的美國高中生一周花在作業上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大學生則每周少於10小時。
因此,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馬克·鮑爾萊就有這樣的結論:“儘管一切知識都在滑鼠之下,但我們沒有看到年輕人,至少是美國年輕人,在歷史知識、公民意識、閱讀成績、國際競爭力方面的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