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從英國引進4輛卡丁·路易得MKIV,同時引進的還有生產線。義大利在對該車進行少許改良以後,以CV29(CV=Carro Veloce)名稱由菲亞特公司於1929~30年期間製造了21輛。但是經過試驗,發現裝甲不足,發動機功率也不夠,故全面改進後,於1933年定型為CV33,同時定購1300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CV33坦克
- 時間:1933年
- 國家:義大利
- 領域:軍事
CV33主要有3個生產批次:原型車和初期生產型,戰鬥室左側裝備的是6.5毫米M14水冷機槍;量產第一批次,把水冷M14換成空冷M14,發動機室上方有3角機槍枝架;1934年開始生產的量產第二批次,武器改為兩聯裝8毫米菲亞特M35機槍或者貝雷塔M38機槍,同時撤銷3角機槍枝架,而以前生產的第一批次,後來也按照此標準改裝。
1935年開始,因為義大利焊接水平太差,為了提高產量,上部外殼由焊接改為螺栓固定方式,定型為CV35。
1938年開始,武器更換為一挺13.2mm貝雷塔M31重機槍,同時履帶和懸掛也進行改進,定型為CV38。
30年代義大利陸軍兩次更改系列坦克的叫法,第一次,加入表示3噸坦克的3,這樣CV33變成CV3/33、CV35變成CV3/35、CV38變成CV3/38;第二次 在1930年代末,因為全面整理裝甲車輛編號,CV33系列從快速坦克歸類為輕型坦克,故用新的L3(L為Leggero=輕型)制式番號,各型式改為L3/33、L3/35、L3/38。
1935年開始的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戰爭中,CV33被大量投入使用,面對火力微弱的埃軍,取得了一定戰果。義大利還開發了CV33噴火坦克。但在隨後到來的二戰中,這種薄裝甲輕火力的戰車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抗戰中的國民黨政府也購買了一批CV33,參加了長沙、蘭封等會戰,還參加了第一次入緬作戰。儘管CV33有著種種缺陷,在極度缺乏坦克等重裝備的中國戰場還是有其存在的價值。直到1949年解放軍在上海還繳獲了CV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