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鹹水層封存

CO2鹹水層封存

將從源頭分離或大型工業工廠捕獲的CO2通過壓縮、運輸、注入到就近的地下鹹水層中,使其在地下能夠長久的保存,達到減少大氣中CO2、緩解溫室效應的作用。它是CCS中最有效的一種技術,因為鹹水層具有十分巨大的儲存潛力,不僅是具有大的孔隙空間,而且對於水資源的利用也有一定的幫助。良好的儲存CO2的鹹水層的上部必須有低滲透的岩層,俗稱蓋層,它是儲存CO2的必要條件,防止注入的CO2通過斷層裂縫滲漏到上部淡水層或地表。CO2在鹹水層的封存效率取決於儲層的捕集機制,包括:構造捕集、殘餘捕集、溶解捕集和礦物捕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CO2鹹水層封存 
  • 外文名: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in saline aquifer 
  • 適用領域地質學 
  • 所屬學科地質學 
研究背景,封存機制,安全性討論,

研究背景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全球變暖一直被認為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從1880年到2012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0.85℃,並估計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4-5.8℃,這將導致山地冰川和積雪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主要的溫室氣體:CO2、N2O、CH4、SF6等,其中CO2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不是因為它是最強的溫室氣體,而是因為它在大氣中的含量相對其他溫室氣體最多。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的使用化石能源,經統計,2019年CO2的排放量達401億噸,其中86%來自於化石燃料。大氣中CO2的含量從1750年的280ppm到2020年上升到410ppm。
為了控制二氧化碳在大氣中不斷增加的排放和濃度,緩解氣候變化問題,需要採用新的技術和方法。主要包括三個途徑:能源結構轉變,即由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的清潔能源轉變,如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提高能源效率;碳捕獲與封存(CCS)。前兩者在短期內很難實現,因此CCS成了減緩溫室效應的主要手段。可儲存二氧化碳的地層有:深部鹹水層、枯竭油氣田、二氧化碳提高採收率下的油氣藏、深部不可開採煤層、提供氣體採收率的煤層和頁岩層、玄武岩。二氧化碳在地下鹹水層中封存被認為是最可行的技術,因為世界上大多數鹽水地質構造位於沉積盆地內,這些沉積盆地可能具有高孔隙性和滲透性,因此與其他地質構造相比具有最大的儲存能力。此外,這類地質地層孔隙大、滲透率高,需要的注水井數量較少,經濟性較好。

封存機制

地質封存過程的效率主要取決於各種CO2捕集機制的有效性,鹹水層的捕集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構造捕集、殘餘捕集、溶解度捕集、礦物捕集。前兩者屬於物理捕集機制,只能暫時性的儲存二氧化碳,但發揮作用的時間較快;後兩者屬於化學捕集,可以永久性的封存二氧化碳,不會出現泄露等危險事件,但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礦物捕集一般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時間。
構造捕集:構造圈閉是指CO2以超臨界或氣態注入低滲透或不滲透蓋層以下的地質地層,並被圈閉在地層中的水文過程。在鹹水層中,CO2的密度仍小於鹽水的密度,故產生浮力向上運動,直到遇到滲透性差或非滲透性的蓋層,浮力小於毛細管力,被封存在蓋層之下。蓋層封閉的邊界可以為背斜或斷層的構造圈閉,也可以是不整合面或岩性尖滅的岩性圈閉。
殘餘捕集:也稱毛細管捕集,在地質地層中注入CO2時,CO2會施加壓力,同時使地層水(滷水)重新運移。一旦CO2的注入暫停,由於鹽水和CO2的密度差異,鹽水柱產生反壓,流體開始以逆流方式流動,導致CO2向上流動,鹽水向下流動。因此,潤濕流體(鹽水)重新侵入原先由CO2占據的孔隙基質。在這種機制中,鹽水推動二氧化碳;因此,相當多的二氧化碳被困在多孔介質的小簇中,這一過程被稱為殘餘捕集。非潤濕相被隔離在狹小的孔隙空間中,它會被毛細管作用牢牢固定,增加了一定的安全性。
溶解度捕集:CO2在地層流體中溶解通常稱為溶解度捕集。CO2注入後先向上運動到儲層與蓋層的交界處,然後由地層水與自由氣相界面的分子擴散驅動。當CO2溶解在地層鹽水中時,地層水的密度會略微增加。此前的研究表明,CO2的溶解使地層鹽水的密度比正常地層水增加了1% ,使其更重,並在重力作用下觸發地層鹽水向下流動。這一過程進一步改善了地層鹽水和CO2的混合,形成了快速擴散機制,導致CO2的高溶解。這一過程有兩個主要好處:最大限度地減少二氧化碳的向上移動和提高地質地層的儲存能力。
礦物捕集:當注入的CO2溶解到地層水(滷水)中,它會形成弱碳酸,並進一步與周圍的礦物或有機物質發生反應,形成固體碳酸鹽礦物和其他有益的礦物相。但也有可能是加快其泄露,使地層岩石孔隙度和滲透性的變化,CO2會通過覆蓋層運移,這是有害的。這種機制被稱為礦物圈閉,取決於岩石和地層水的化學性質,其速度或快或慢,但它可以固定CO2,或有效地將CO2長期綁定在岩石上。

安全性討論

我們需要在泄露風險最小的情況下實現二氧化碳封存,這就需要對儲存地點的捕集機制進行評價。根據前人總結的經驗,溶解度捕集,隨著CO2在地層滷水中溶解,它增加了滷水的密度。因此,與滷水相結合的CO2由於密度高,開始下沉緩慢,向上遷移受到限制。這種機制就是我們前面討論過的溶解度俘獲,它的時間尺度大約為幾千年。最安全但最慢的機制是礦物捕集,考慮到它的大約時間尺度從數千年到數十億年不等。在我們重視的時間範圍內,它們變得不是很重要,相反,使得二氧化碳不流動的最快的機制是殘餘捕集,二氧化碳被隔離的時間越長,就越不容易發生泄露事件,更加安全。地層和構造是注入二氧化碳初始主要的圈閉機制,但同時其泄露的可能性較大,在其他機制中安全性較低。一旦礦化開始,CO2將不再能夠從任何方面逃離儲層,從而獲得高度安全的存儲,泄漏風險最小。
綜上所述,地下鹹水層封存CO2的捕集機制時間跨度為:構造捕集<殘餘捕集<溶解度捕集<礦物捕集;而就安全性而言,其順序剛好相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